黄梦斯
记得当初刚在中央美院读书时,现在的那座设计大楼还未完工,建筑学院和设计学院都是分散着上课的。后来大楼落成,各个工作室像是从四面八方、犄角旮旯里被聚集在一个更为科学有序的系统里面。大楼下半部分是设计学院的视觉传达、时装、家具、首饰等专业,而上半部分则是建筑学院的建筑、室内、景观等专业一一似乎和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设计门类都进入到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状态,不得不说空间有时真的可以塑造事物,也可以强化逻辑。于是,“设计”在美院看起来更像是一件事了,一件和生活相关的、事无巨细的“大专业”。
当时设计学院的SOLGAN(暂且称它为SOLGAN吧)是“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七个从毛主席笔迹中抠出来拼在一起的句子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带有戏谑的、激进的、口号式的存在(抠字拼句这件事本身不就充满了观念艺术的意味吗),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大概没多少美院年轻人真正体会到了这其中的深意,而大抵只是分为“设计为人民币服务”的社会实践派和“设计不屑于为人民服务”的高深艺术派两大支流。
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我国的设计教育基本脱胎于工艺美术有关,而这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归结到每一个个体,在我们最早接触“设计”这个专业时,真的有仔细思考过“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个最本质的问题吗?
作为个人,真正触动我,促使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是在我工作以后,大概是2009年,那年,日本的《全能住宅改造王》节目复播了,像追剧一样每期必看,毫无夸张,作为一个泪点低于正常值的人,这个节目的几乎每一期我都能哭出隐形眼镜。不是稍稍感动到湿了眼眶,而是真正触到了内心那个井喷的泪点——是发自内心地被设计感动了。准确地讲,是被设计所带来的温暖和能量感动了——设计,远远不止它所呈现出的物理形态,它可以通过各种有形的存在,改变着生活,善待人,关照内心,制造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设计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拥有更好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好。设计是多么地“有用”啊!这种“有用”可以是帮助,也可以是启迪,更可以兼而有之。
如果必须用最简练的语言去总结那些被一个个设计改变生活的故事感动后的百感交集,那么只有一句话最朴素最贴切——“设计为人民服务”。
如今细细想来,这句“设计为人民服务”中,其实包含了关于设计本质的三个层面的意义:首先,“设计”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领域有很多,我们从事的设计行业是其中之一,平凡且充满责任:其次,设计为“人民”服务——人民指的是谁?人民是否有分类?相信思考完这个问题,很多设计便有了相对正确的方向:最后,设计为人民“服务”——这是理清设计本质的问题,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于是,又回到这句话本身——“设计为人民服务”,我们大可以抛去毛体,抛去隐喻与形式感,它只是充满了善意与能量、揭示出设计本质的、最朴素的七个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