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倩倩
在做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古诗词难以读懂。所谓读懂,应该是在了解诗词写作背景、题目、注释、意象基础之上,了解诗词的字面义,将诗词用散文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再深入地把握其情感主旨,艺术风格。但很多学生翻译古诗词字面义这一步骤都难以完成,究其原因,古诗词的语言和散文不同,它是独特的“诗家语”,其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又因为声律和修辞上的需要,往往会省略很多词语,诗句也常会打乱语序,叙述可以有跳跃,这给学生阅读带来了很大障碍。所以,如何帮助学生读懂一首古诗的字面义,需要让学生把握调序和补充两个方法。
学生在初中时候就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该词下半阙有“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句子,如果按照散文的语序翻译起来应该是先看到茅店,再看到社林,然后路转,见到溪桥,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说这种翻译方法是“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家语了”①,“旧时茅店”置于句子开头是因为词人对茅店有深厚的感情,为了强调它而为之,故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该是在溪桥处路转,舍林边上忽见一座旧时茅店。学生还学习过王维《山居秋暝》一诗,其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之句,学生初读比较费解,仔细探究会发现,如果在竹喧和归浣女之间加入一个“因”字便会明了许多,可以翻译为竹林中喧闹起来因为浣女回来,莲花浮动,那是因为渔船顺流而归了。而将“竹喧”“莲动”置于句首,也符合人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先听到竹喧,看到莲动,才会想到去探究其原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该词最后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同样面临翻译上的调序问题,应将“多情”与“应笑我”调序,翻译为应该嘲笑我太多情,因而早早生出了白发。词人这样写,主要还是基于声律上的考虑。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到,在古诗词阅读中,调序与补充的方法使用是非常常见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掌握这两个方法,将很难理解古诗词。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使用这两个方法呢?笔者认为应满足以下两个原则,第一,使用时必须符合逻辑常理。比如学生在阅读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古人期。
学生在阅读此诗的难点集中在“云霞生薜帷”一句,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将翻译成云霞生出了薜帷,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就要考虑是否用调序和补充的方法可以解决,“生”可译作升起,在“生”之后加一个介词“于”字,写出云霞是从薜帷之后升起,薜荔叶厚实,蔓状丛生,常覆盖在岩石上,所以如帷幕一般,云霞就从薜帷背后蒸腾而起,这是一幅非常壮丽的景色。
这首诗歌的颔联是写景的句子,同样是翻译的难点,如果调换语序成“新雨后竹怜,夕阳时山爱”将会更好理解,可以翻译为新雨后的竹子、夕阳下的小山很可爱。因为诗人要强调的意象为竹子和小山,所以将其置于句首。自然环境的清新可人,恬静怡然,最后诗人顺理成章地写道自己昨日与故人有一个约会,愉快期待的心情跃然纸上。
第二,翻译必须基于诗词思想情感主旨。先来看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垂低。
这首诗的颔联是杜诗中的名句,以语序倒装为人所称道,初读让人费解,“香稻”怎么可能发出“啄”的动作,“碧梧”也不可能“栖”,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不难理解了,即香稻粒是鹦鹉啄剩下的,突出香稻之多;庄子书中记载凤凰非梧桐不栖,所以此句用凤凰栖息于梧桐终老体现梧桐之美,而凤凰非时不至,也可以用来颂扬开元时期的太平治世。那为什么要倒装呢?叶嘉莹先生在《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中解释得很清楚:“此联原以写渼陂附近之香稻、碧梧为主,而鹦鹉之啄余、梧桐之栖老,不过以之形容稻、梧之美盛耳,并非实有之物也。如此,则香稻、碧梧自当置之句首,而啄余鹦鹉、栖老凤凰不过为稻、梧之形容子句耳。”②也就是说,诗人在这句话中为了突出开元盛世的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的主旨,将要突出之事物置于句首,所以叶嘉莹先生接着说“诗歌原以所表现之情感意象为主,情感意象既得之,则文法,句法之为我所用,自可左右逢源。”③所以诗歌词语的调换是和思想情感紧密相连的,诗人都是在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统摄之下安排每一个字句。
诗词靠形象说话,语言表达常是意象与意象的连接,有时甚至连必要的动词、副词、形容词都可以省略。比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王直方诗话》中记载:“张文潜谓余曰‘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然而正是这句奇语,成了学生阅读的障碍,学生在初中时候就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见过这种通句无一动词,只有名词加以配合叠加的句子,因此不难看出这句话的特别之处,然而怎么翻译呢?“桃李春风”与“一杯酒”是什么关系,“灯”为什么可以用十年来形容。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得不回到这首诗歌的思想主旨的源头。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山东)德平镇,黄几复时任广州四会县令。少年好友,如今分隔天涯各一端,而黄几复任官的岭南旧传为边远蛮荒、多瘴气之所,这首诗也正是表达了黄庭坚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担忧之情。理解了情感主旨之后,再来观照这句诗,诗人将少年时期春风得意的光景与漂泊伶仃的现状进行了对比,为了展现这种比较,诗人选取了桃李春风这样明媚宜人的意象来表现少年时光,江湖夜雨这样阴冷昏昧的意象表现现状,一杯酒的短暂快意和十年灯的漫长孤苦形成对比,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所以翻译起来应该是在桃李春风(之下)(我们共饮)一杯酒,在江湖夜雨(之中)十年(各自)(苦守)一盏灯。
通过以上示例,不难看出调序和补充两个方法在翻译诗词过程中的重要性。虽然说诗歌一旦翻译可能就失去了原味,但是高中生在做古诗词鉴赏题的时候,跳过翻译就直接做题是不可能的,这也影响了学生对诗词思想情感的理解,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古诗词的翻译不仅是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而掌握这两个方法,将会帮助他们更好翻译古诗。
[作者通联:广西柳州市桂中大道柳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