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忖“书生气”

2015-03-31 13:48艾广明
共产党员·上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条书本知识王明

艾广明

“书生气”常用来评价某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看问题、做事情拘泥于教条、书本,有些不切实际。书生气的评价尺度并不很精确,有时人们看法还不统一,但有一点倒很一致,被戴上这顶帽子的都是读过点书的人。宋朝诗人范成大有句诗:“洗净书生气味酸”,这是读书人自己承认“酸味”,但古往今来专门给读书人来个“书生气”的贬义性说法,是否也反映出不读书、读书少的人羡慕嫉妒恨,有点酸味呢?

书生气用来批评人,一般还是面对现实问题的场合。纯粹的读书、讲学,本来就是和书本打交道,无所谓书生气的。面对现实问题时要拿主意,想办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把书本知识当成教条,不重实际,轻视实践,只“唯书”,导致错误、失败的情况很多。中共党史上的王明“左”倾路线,使党的事业遭受重大损失。王明等人对中国革命实际缺乏了解,把马列的一些词句和苏联的经验当成教条,制定的路线方针脱离中国的实际。王明等人犯了严重的政治、军事上的错误,原因有很多,其中书生气是重要因素。领袖人物的书生气,可能造成组织、社会的巨大灾难。担负重大职责的领导干部应该意识到:书生气可能铸成大错。历史上的马谡,身为将领而照本宣科,不懂得因时因地制宜,损失千军万马,血流成河,自己也被问责斩首。

书生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书本知识和客观实际的关系,任何理论、知识只是认识现实问题的工具,不是客观现实要适应书本,而是书本知识要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每天的太阳都刷新着世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现实世界需要的是具体的、常新的答案,怎能一切到书里找现成的办法?领导干部经常作决策,事关重大,书生气之类的主观主义作风必须警惕,时时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书生气在认识论上严重错误,肩负重责的人在关键之时的书生气更加有害。但是,书生气的错误主要在于以主观认识代替客观实际,读书可能形成主观认识,但是不读书,人们也可能不从实际出发,产生脱离实际的主观偏见。书生气的罪过在人而不在书,是读了书的人没有用好书。没读过书的人也可能胡思乱想,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人们常说的书生气,有时也是指一种言语行为的风格、特点,既显示了读书人的学识、教养,令人起敬;但是也可能显示得不适当,或者被人认为不同调,加以贬抑。古来称颂“书生意气”有之,“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类似说法也有很多。读书人要不要有点风格特色?“腹有诗书气自华”,学问修养在办事、交往时自然会表现出来。必要而不虚浮,自然而不做作。读书人本是令人尊重的。正是因为受尊重,才有人喜欢炫耀,古代还有假装读书人的事例。有的胸无点墨的人上街,往嘴上抹点墨汁,让人以为刚刚放下毛笔,纯粹是装相。有的人喜欢卖弄自己读书万卷、学富五车,想让人敬重和羡慕,却可能落得个书生气的贬损。也有的知识分子长期不接触群众,想要和大家交朋友,却不熟悉群众的心理和语言,张口就是书本上的话。不是读了书或读书多了就必然有书生气。三国时期的曹操文韬武略,英雄盖世,很多诗文流传千古,书当然读了不少,但古往今来未曾有人说曹操有书生气的。明代文人钟惺的《邺中歌》,感叹曹操的一生,结尾写道:“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嘲笑的不是曹操,而是妄议曹操的读书人。

读书人在为人处世上显示出点书生气也不应一概否定。书生气来源于书的影响,虽然对书本知识运用未必适当,但古今中外的书籍乃至文化积累,主流还是追求真理、向上向善的,书生气里也常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我们反对书生气,主要是否定其脫离实际和装腔作势、脱离群众,“腹有诗书”的人有点风骨,有点特性,也应得到尊重和包容。

猜你喜欢
教条书本知识王明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走过318
“看不见”的王明华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王阴明 教条元龙场诸生》之改过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刻舟求剑
针灸学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中的不对称问题与思考
SOLUTIONS TO NON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A GRADIENT∗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