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及优秀科研团队培育探索

2015-03-31 12:55武汉大学水射流理论与新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王晓川李小勇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工科导师研究生

武汉大学水射流理论与新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王晓川 李小勇 季 斌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潜在力量和践行者,其培养质量的高低对国家发展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习近平在看望“千人计划”入选专家代表时强调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工科作为我国第一大学科,拥有最多的专业和师生,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对教育全局有着深刻的影响。重点大学作为全国传统学科中的佼佼者,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一直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也是教改创新成果,发源推广的重要基地。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都是重点大学高校教师的重要科研任务。为了全面提升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本文针对目前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工科专业特点以及笔者所在研究团队研究生培养经验,探讨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共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水平。

二、工科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教育本身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当然研究生群个体也会随社会的变迁有自己不同的时代特点,这就需要导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对现阶段研究生主体特征有充分的认识,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新形势下工科研究生群体特征

(1)生源特征:结构组成复杂、年龄跨度大。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研究生的录取机制也变的更灵活,研究生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研究生团队成员不仅是传统的校际之间的融合与硕博之间的并存,更增加了应用与学术型的共存,并且在年龄、婚育方面更加包容;在年龄跨度上入学考生普遍在25~30 岁之间,主要为刚毕业不久的应往届本科生,该类学生表现为积极活跃、思想前卫、富有激情;缺点为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少数学生在30~40 之间,主要为在职学生或有工作经验的回炉生,这部分学生社会阅历丰富,思想成熟、自信自律,但也有部分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涣散,甚至将社会上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

(2)思想特征:信仰多元化、价值思想复杂。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思想价值观相对成熟,人生格律、信仰等更加多元化。学生开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追求,比较自尊自爱、对人生充满信心,成才意识较浓,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社交范围更为广泛、科学探索的激情使得他们目光敏锐,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他们注重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国计民生,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术前沿接触较多,各种社会矛盾、社会新思潮的讨论都会在他们之间产生激烈的交锋;另外,新时代的研究生内心极具大展宏图的雄心抱负及自我提升的激情,然而他们也有时代的烙印,这一批大学生大部分从小生活在父母的保温箱里,相比他们的父辈而言在同年龄段经历的挫折较少,虽然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但由于缺少逆境的磨练使得他们的内心相对比较脆弱,缺少应有的刚毅与坚强,使得他们往往采取多重选择的态度,容易导致价值观念的复杂化。

(3)学习特征:知识丰富、专业基础薄弱。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及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深入,学生参与各种社会生活的机会增多,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更为广泛,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在对比过去与现阶段研究生知识贮备特点的过程中注意到:现在的学生知识结构面确实是宽泛了很多,学习的效率也逐步提高,使得学生在交叉学科的创新明显优于过去,但同时也有不少欠缺的地方,如学生在学习期间盲目追求知识量的同时,忽略了对质的提升,导致许多学生知识储备虽然广泛,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不能学以致用,造成许多学生眼高手低,基础知识薄弱,做事不踏实,不能完全做到实事求是,同时受不良社会价值思想的影响,对待学术的态度缺少应有的严谨。多数学生存在专业认知不足,不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及人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2.现行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1)现行选拔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时代进步使得研究生生源更具多样化,选拔标准也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项目,研究生的选拔质量对后续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立较为公平、公正、合理选拔模式,选拔具有培养潜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生一直是高校教师孜孜不倦的追究;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头戏。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教学条件简陋,为了节约教育成本传统的工科研究生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则是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比重小。另外我国研究生招生一直秉承研究生严进宽出的原则,研究生学位答辩通过率在95%以上,学生一旦入学基本就能正常毕业,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而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宽进严出的培养方法,博士生的毕业淘汰率近乎一半,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刻苦,治学态度更加严谨。考虑到我国的教育事情,虽然我不赞成全面照搬欧美教育的该种选拔方式,但合理的借鉴也并非无益。

(2)创新团队培育机制不完善。优秀的创新团队在行业里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温床,创新团队的培育和成长对我国科研水平提升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在相关的政策上要予以扶持和引导。由于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加上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大家都在积极探索,虽然摸索出一些可行的办法,但在建设执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团队建设目标过于急功近利,内部凝聚力不足,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创新团队的培育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说临时拼凑几个行业精英放在一块就能组建好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培育与发展要有一个长期合作的基础,成员之间应该有深层次的合作理念和科研奉献精神,这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科研创新的基础条件。激励机制是科研创新的外部动力,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科研创新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由于团队内部分工的差异性,各分工小组的成果体现也不尽相同,故在激励机制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单一考核机制,考核要注重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的隐性成果,肯定其价值。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不可急功近利,如果组建的科研团队功利性强,就会导致队伍不稳,难以成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

(3)师资参差不齐、治学观念陈旧。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直观重要,他不仅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执行者,还是创新团队培育的组织者。只有高水平的导师和任课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质量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创新型研究生。研究生的扩招使得一些高校师资中坚力量严重不足,并且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新生代经验不足,导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科研改革的需求。老教授好多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上一些老师年龄较大超越了科研黄金期,缺少必须的研究项目及经费的支持,对所招收的研究生采取放养式管理,在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学生心里诉求及学生心理成长的关心,导致必要的学前认知教育不到位,学生不能够及时领略导师的培养意图,科研基本训练不足,更无从头谈起创新培养,不少研究生都快毕业了,依然搞不清楚研究生学习的核心内容,有不少学生甚至回答不上来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习的区别,错误的认为读研究生只是在本科基础上多读两年书。造成学生在科研道路上的态度消极,缺少必要的毅力与激情,错失搞科研的黄金时期。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传承先进的科学成果,要勇于破糟出新。

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方式探索与建议

1.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及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最需要解决的是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和睦相处,相互支持是创新培养的基础。在研究生生活中,导师与学生长时间在一起,两者之间的授课已不是传统上的课堂讲课而是多种形式的,导师与学生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大家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与目标一起奋斗,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

长期以来老师与学生之间总是以上下级的模式相处,学生长期仰望老师,对老师的话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习惯性的认为老师的话均是权威,很少思考老师交代的东西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科研的目在于探索未知,在所有的未知领域没有了绝对的对与错,所有的理论都是有条件成立的,创新型研究生最需要养成的一个习惯是对各种问题的一种质疑,思考它的成立条件,学会自己探索未知,即便是跟一些学术权威讨论问题也应当有自己的立场,当然这种质疑并不是盲目的,一定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有质疑才会有创新,只有质疑才会有新的收获,这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讲是一个习惯性的颠覆,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疑虑需要导师耐性解答引导。

既然师生之间亦师亦友那么就需要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彼此了解,以诚相待,但是想让学生跟老师做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个勇气,至少他们需要克服一个心理上的障碍。前面说过,从小到大学生早已习惯了那种给养式教育,早已经习惯了老师高高在上的形象,马上让学生和导师像做朋友一样的相处,相信很多学生会无所适从,所以导师和学生需要多次沟通。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谈心聊天是最容易拉近交流者的距离,也是让学生敞开心扉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接纳这个类似于父辈的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松,才敢向你抖搂真情,说真话,这不仅有利于学术探讨,更能加深师生之间情谊,所以导师跟学生进行一次深入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前引导,能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角色。

2.学术之间应以诚相待,培养学生德才兼备。所谓师生如父子,关系如朋友,在任何时候师生都要以诚相待,导师不能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一定让学生体会到导师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与鱼,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会有很多机会超越导师的研究水平,这种情况也会变成一种新常态,导师一定要有宽大的胸怀去鼓励学生,承认学生的先进性,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语气给学生指手画脚贬低学生,适时鼓励学生放宽眼光,不局限于课题组狭小的研究领域,导师切记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学术权威而不懂装懂,信口雌黄,忽悠学生,不但不利于学生创新,一旦真相被学生发现,不仅导师自损形象,而且以后会让学生反感,降低自己的学术权威,相反认可学生的能力,不仅能鼓励学生,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很重的分量,特别是创新培养,学生的自身修养更不能忽视。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同时也要关心研究生的思想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人们常说:“有德有才大胆用,有德无才学后用,无德有才不敢用,无德无才不能用”。研究生做为社会高级知识分子,大部分承担着科技文化传承的重任,其德行的修养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水平。自古以来但凡大智者,其德必为人所推崇,其二为业。大教育家在培养学生都很注重培养学生德才兼修,在收弟子时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德行考察,因为只有德行高尚的弟子才会凝聚人心,把术业传播久远。

3.发挥团队优势,注重创新研究团队培育及领军人物培养。当今的社会仅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重大创新成就的突破,凡富有价值的重大研究成果往往是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工科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在对个人素质的培养上,更应该注重团队的锻炼和成长,创新研究团队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创新型人才需要优秀团队做支撑施展才华,奉献于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创新平台赢得声誉,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团队,两者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良性循环。不难发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大多出自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或实验室。原因就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科研团体的熏陶和启迪,可大大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创新水平。

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都有它的核心领军人物,不可否认学科带头人对创新团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团队前期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创新领军人物的支持,注重有潜力学科带头人的培育,队伍建设要有梯队性,甚至在队伍建设初期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建设可以向基础较好的年轻团队倾斜,跃过龙门的学科带头人一定要满怀感恩的心进行反哺,以便创新队伍快速成长。领军人物由于其在研究经验及行业领域内的深厚积累,熟知行业内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及科学研究现状,在创新团队建设成长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协调解决团队内部矛盾,为团队成员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资源。在科研带头人的引领下,成员之间精诚合作,能够激发团队的创新精神。这种团队构成模式上的启发是双向的正反馈,团队成员在带头人的指引下深入某个领域研究,而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反之会给团队带来更多的创新点,形成优势积累,并最终实现突破,取得重大成果。

[1]朱崇实.研究型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2]王贵成,崔 迪.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2

[3]杨 南,辛 勇.卓越工程师培养引领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4

[4]谷建国,莫 忧.加强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

[5]李博涵,柏宏媛.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

[6]高春燕.研究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工科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爱情导师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