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部长 姜大明
10月25日是李四光诞辰126周年,李四光纪念馆经过修缮、扩建和重新布展,恢复对社会开放。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们隆重集会,举办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活动,缅怀先生之学风,追随先生之品格,光大先生之思想,我感到非常欣慰。
李四光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李老一生执着追求,不懈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地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李老不仅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更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产。
李四光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建立了微体古生物科分类标准,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在基础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李四光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晚年撰写《天文地理古生物》以重视整体、联系和变化为特征,将天体运动、地壳运动和生物活动结合起来,把宇宙作为一个相关联的体系进行多学科的研究。这也契合目前对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认识。
作为中国科协的创建人和新中国多项科技事业的组织者,李四光不仅团结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聪明才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和全面繁荣祖国科学事业竭尽了心力。研究李四光的学术思想,不仅要了解他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做法和见解,而且要分析他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世界观和认识论。这是他长期学术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他获得重要成果的动力来源。深入研究和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球科学理论与实践起到重要的作用和做出积极的贡献。
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和主要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能源资源。在李四光长达19年的地质部长任期内,呕心沥血,制定发展规划,构建地勘队伍体系,发展地质装备,培养地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大规模普查,实施重要矿种会战,探明了130余种矿产储量,一举甩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建立了白云鄂博、鞍山、抚顺、金川、德兴等一大批煤炭、黑色、有色与稀有金属矿产基地,300多座矿业城市拔地而起,有力地支撑了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并为大规模城市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建设、铁道建设等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作。
李四光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旧中国他长期担任北大地质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地质学家,对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我国地质科学水平,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还筹办过著名的武汉大学,一度代理过前中央大学的校长。解放后,李四光亲自主持了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建设、成都地质学院扩建,为地质勘探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培训输送了大量的各类技术干部,适应了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李四光把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以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繁荣和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地质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光辉业绩和历史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李四光一生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少年海外求学,奋发学习,在祖国沉沦于外国列强奴役和凌辱的年代,毅然投身革命;新中国一成立,百废待兴,毅然奔回祖国,为富民强国寻找和开发地下资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创立了不朽的业绩。
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就是要学习他求真务实的科学品格。李四光始终把严谨求实作为治学的基本要求,他反复强调,自然现象是很复杂的,一定要由近及远,由简入繁,坚持学术标准和科学规范,并将这种优良作风传授给年轻科技工作者,保持一位科学家崇高的学术操守和价值判断。
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李四光一生坚持科学创新,反对墨守成规。他用毕生心血创立了地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发展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科,建立了科分类标准沿用至今。他强烈的创新意识、执着的创新态度和丰硕的创新成果,对我国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就是要学习他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无私奉献是贯穿李四光一生的品质风范,是他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动力之源。他逾古稀之年,还亲临地震灾区考察。他卧病在床,还念念不忘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传承和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要做到着眼时代发展,深化学习研究,既研学术思想,更学崇高风范,坚持学用结合,推动科学发展。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