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散文诗意性探析

2015-03-31 19:19辛林衡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荷西三毛诗意

辛林衡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诗人何其芳说过,诗意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它是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散文作为最具人性的文体,流露着真情实感,体现着自然本色,更具有审美超越,是一种美和自由的散文。品读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散文,无论是她的创作观,还是散文中体现的人生经历,抑或是艺术风格,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诗意性。也正是这三者的交融,三毛把人生中美好、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享受着精神生命带给她的无限乐趣,也成就了三毛散文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1 诗意性的生成语境:潇洒自由的创作观

三毛的存在是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用心灵写作,用生命体验,是三毛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她的创作并不刻意追求达到某种效果,也不是带着使命感严肃的创作,而是一种诗意的书写,生命自由潇洒的书写。三毛曾说:“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1]也正是三毛,在她的散文里过着一种精彩的生活,过出了我们都向往的那一个自己。三毛的这种写作观与人生观,使得她的写作自在而洒脱,挣脱了那些无用的束缚,发现生活,打扮生活,享受生活,从而诗意地生活,诗意地写作。

这种创作观取决于她对自己生命体验的一种概括。三毛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她封闭忧郁的早期,生性极度敏感的三毛在此期间是迷茫忧愁而封闭的;第二个阶段三毛走向沙漠,无论是奇异的生活还是美好的爱情,这是她一生的转折,她的性情得以满足而自由发挥;第三个阶段荷西意外死亡,三毛虽忍痛活了下来,但巨大的痛苦与生的迷茫也在不断折磨着她。年轻的时候忧郁封闭,生命是狭窄的黑暗的。后来万水千山的行走,人生百味,深深体会到时间和生命的有限与可贵,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就是她写作的出发点。三毛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写着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她带着这样一颗真实的心,再加上自身那奇特、浪漫、极具吸引力的经历,自由的生活给三毛带来了自由的灵感,从寻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同时把自己活生生地融入作品中。

2 诗意建构的文本表征

2.1 情感之维

三毛的母亲缪进兰认为女儿最大的特点便是个纯真的人,踏踏实实地活着,不能忍受任何虚假。三毛善于使用第一人称来叙写生活里的琐碎事情、异国的独特风情、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只肯写心里诚实的情感,写在心里受到震动的生活和人物。”她真实的感受、品味、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她所经历的人与事,她的欢乐和悲恸,展现了一个诗意生命所拥有的丰富多彩的灵魂。

细水长流的亲情带给三毛永远家的港湾。三毛的父母拥有一个与普通孩子完全不同的女儿,骨子里的敏感、偏执、自弃与任性。幼年时受到忽视学生人格的数学老师不合理体罚的三毛,长久把自己紧紧封闭起来的三毛,丈夫荷西逝世后万分悲痛的三毛,很多次想要自杀的三毛……无论怎样,父母只一如既往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三毛。三毛的敏感细腻成就了她文学上的造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更容易受伤。可是三毛的父母不怕这样一个被常人视为“麻烦”的女儿,接受这样一个被亲朋称为“怪人”的女儿,即使三毛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常常自虐而寻求一种解脱,但他们毫无怨言一直以亲情接受着、理解着、安抚着、温暖着受伤的三毛。

灵魂相伴的爱情使得三毛潇洒肆意的活着。对于与荷西的爱情的描写,三毛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即使条件艰苦,物质资源匮乏,爱让万物变得滋润与快乐,平凡的生活中也充满着不平凡的种子。她的爱情与她的文字都真实而不羁,不华丽,却处处动人心弦。《沙漠中的饭店》记述她和外国丈夫荷西吃中国菜的乐趣。虽然沙漠中物资奇缺,但经过三毛创意而巧妙的搭配,家中的“中国饭店”也开得有滋有味。她逗趣荷西粉丝是“雨”,是春天的第一场雨一根一根冻住了形成的,告诉荷西做饭卷的紫菜是复写纸……这是她自身生活的鲜活写照,更是她对美对幸福的追求中所悟出的生命的法则:感情生活中,两颗相知相守的心超越了一切甜言蜜语。

温暖质朴的友情影响着三毛的一生。尽管敏感、偏执的三毛曾紧紧封闭着自己的心,但在万水千山的行走过程中也与不同人打着交道,三毛以她的真诚与许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些回忆性的散文里,她对朋友流露着真实自然的情感。如《蓦然回首》回忆了她拜顾福生为师学画的事,也是他,引导三毛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以至于三毛回忆起那份感激之情也难以言表。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走入她的生命带给她快乐与安慰,都体现着友情的力量。三毛努力地生活,认真地爱人,尽力感受与享受生命中的点滴辛酸与幸福,并真实的和读者一起分享。不加过多修饰,不矫揉造作,将人性中至诚至真的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2 自然之维

自然景色构成作品独特的生命姿态。三毛的散文,偏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她笔下的自然风光,不同于现代社会中的都市文明景观,总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获得极大的自然美的享受。《搭车客》中,三毛探索沙漠心情愉悦,于是在她笔下:“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的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在这个时候的沙地,总使我联想起一个巨大的沉睡的女人的胴体,好似带着轻微呼吸在起伏着,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2]可是在《沙巴军曹》里,当三毛听到了沙漠军团全营惨遭杀害的血淋淋的故事时,沙漠美景变成了:“天已经暗下来了,风突然厉烈地吹拂过来,夹杂着呜呜的哭声,柳子树摇摆着,帐篷的支柱也吱吱地叫起来。”[2]因此,与一般的景色描写相比,三毛写景更擅长融入自己的情感,体现出丰富纤美的诗意情愫。

同时,三毛的语言自然、朴素、诗意。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这话很有道理。“朴素自然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者美学趣味,它追求的是一种不加雕饰、返璞归真、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三毛散文的语言就体现着一种不加雕饰的美,本色、清新、活泼。在三毛做的中国菜赢得了荷西的同事和上司赞赏时,她这样写:“荷西含情脉脉地望了我一眼,婚后他第一次如情人一样望着我,使我受宠若惊,不巧那天辫子飞散,状如女鬼。”[3]朴实而本色的语言,将一个女人得到丈夫赞赏而欣喜万分的真实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展现出因为没在丈夫面前留下美好印象而抱憾的复杂心理。

三毛散文的语言除了自然朴素外,也具有浓厚的诗意性。在写作中,三毛喜欢化用唐诗宋词。一方面,三毛散文的题目常直接引用诗句。如《梦里不知身是客》《相逢何必曾相识》《梦里花落知多少》《似曾相识燕归来》等等。剧本《滚滚红尘》的回目也全部以诗词命取:楼高日尽、望断天涯路、来时陌上初熏……另一方面,三毛在行文过程中更善于将名句略加改动,加入自己的语言,使名句意境巧妙融入散文内容中,也使三毛的散文于平白朴实中透溢出优雅的韵味。这种深厚的文学素养表现在散文中,就使得语言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格调质朴优雅。读三毛的作品,就好象是在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给人一种悠悠万古的至情至意,而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

3 诗意性的精神旨归

三毛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受东方儒家风范和佛家的慈悲的影响。同时,三毛又是一个基督教徒,曾经留学海外,接受西方的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博爱观。东西文化交融,酿成了三毛的单纯、善良、真诚。三毛以巨大的同情关注一切普通人的命运,在描写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时,倾注了一颗博大的人类爱心和宗教般的虔诚,具有审美超越的悲悯情怀。

3.1 对弱小者的关注和同情

三毛对老弱病死者都投以极大的关注并致以深切的同情。三毛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她和荷西第一次被请到邻居家去喝茶,结果两人鞋子上都沾上了羊粪,并且三毛的裙子上还被罕地小儿子的口水滴湿了许多。常人很可能因此十分气愤,再也不去做客了,可三毛却不同,第二天,她就开始教罕地的女儿们用水拖地和晒席子,并且是免费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工具。这种宽容的态度和向善向美的做法,脱离了世俗的丑恶,将文明的种子播向更多更远的地方。《搭车客》中,无论是在车垫上留下鼻涕或者脏手印的小孩,或是身上扛了半袋杂粮的老人,还是带着山羊的先生,三毛都能捎带他们一程容纳他们跋涉的疲惫;在《温柔的夜》中,讲述了在大迦纳利岛港口一个平凡的夜晚,三毛搭轮渡时遇到一个索讨两百块钱船票的流浪汉。起初三毛以为他是个骗子,几次躲避,让他十分狼狈与窘迫,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三毛还是将船票的全价五百元钱递给了他。最后得知流浪汉的确是护照与钱包都被偷了仅仅是索要一张船票时,三毛惭愧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也表现了流浪汉真诚的人性美。

3.2 对丑陋人性的痛恨和藐视

三毛还痛恨和藐视愚昧丑陋的人性并在作品中予以揭露。三毛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哑奴》一文,塑造了一个虽然地位卑贱却文明有本事的哑奴形象。三毛把哑奴当平等的人对待,当看到哑奴在“我们”面前,自卑感一点一点地减少,感到很欣慰。虽然他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却知恩图报尽他最大努力做事回报三毛。而穿插其间对沙哈拉威人蓄奴、贪婪、没教养等行为的描写揭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反衬了哑奴的真诚与朴实,为哑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鸣不平。同时,作品更深层次表达了对种族歧视、阶级压迫的愤慨,以及对人类平等、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最揪人心的要数《哭泣的骆驼》中巴西里与沙伊达这一对恋人的遭遇。三毛以战争为背景,叙述了游击队首领巴西里与护士沙伊达的悲惨爱情。层层铺垫,衬托出游击队老大的英勇以及大时代里对爱情的无奈。对沙伊达的脱俗的描述,让人惊讶于野蛮人中出的金凤凰。最终的结局却是被那帮暴徒奸杀,而巴西里亦被自己人出卖遇害。结尾通过对骆驼悲鸣的描写,写出了三毛心中的无限悲愤。三毛无力挽救局势,只觉得“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着的巨大回声,象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2]

三毛虽然至今只写她的亲身经历,很少有对时代大事件的反映,但就在这种生活的真实中,融入了她悲天悯人的情怀,并演化成震颤人心的力量。强烈的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执着追求人类的诗性精神,三毛通过她的散文,与实实在在的人们和谐相处。爱他们,感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终其一生来施爱于人,充盈着人道情怀。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如三毛般率性而为,远离尘世的争名夺利,走遍万水千山,并敢于将生命的六分之一时光定格在远离现代文明的撒哈拉沙漠,追求一种诗意生活的作家是不多见的。三毛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用诗意的叙述把诗意生命的梦想描述出来。三毛,在跌撞中成长,在爱中艰难前行,用她的心感受生活,用她的笔挥洒着诗意的天地。这一支妙笔和一颗真诚的人间大爱的心,为读者创作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爱的诗意的世界。

[1]樊洛平.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89-92.

[2]三毛.哭泣的骆驼[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猜你喜欢
荷西三毛诗意
诗意地栖居
月光下的粉黛乱子
冬日浪漫
犟牛“三毛”
我和“三毛”比童年
三毛辞稿约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
娓娓道来的真诚
三毛与荷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