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15-03-31 19:19章琼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大学生

章琼

(江苏开发大学 组织部, 江苏 南京 210042)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章琼

(江苏开发大学 组织部, 江苏 南京 210042)

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大学生锻炼自身综合能力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为了保障这一平台的健康发展,学生社团的管理也因此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梳理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对国内社团的管理模式方面提出建议,总结出“社团自我管理为主,上层监督指导为辅”的创新管理模式,希望能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进步有所帮助。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

社团,又称“自组织”,是指某些拥有共同爱好或特征的人组成的非政府组织。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高校学生社团指中国高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1]。为了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应积极发挥作为党和学校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倡导和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3]。因此,学校须加强社团的管理建设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

我国的高校学生社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内最早的大学生社团是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当时的学生通过集会、办报等方式抗击日、俄在我国东北发动的战争。五四运动以后,学生社团数量日渐增多,但随着局势的改变而不断波动。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才有了稳定的发展。

1.1 我国高校社团的基本类型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众多,教育专家与学者按照各自的研究需要对社团进行了分类:从社团涉及的领域来看,主要分为政治类、商业类、军事类、科技类与艺术类等;从社团的性质来看,可分为服务型、信仰型、学术型、地域型、兴趣爱好型和提高素质型等[3]。而就管理模式而言,我国的社团主要分为行政部门(如党委宣传部、校院团委等)主导管理型、教育和职能部门(如学生工作处等)主导管理型和社团自我服务与管理型[4],部分学者又将之称为“官办”社团和草根社团[5]。面对种类繁多的社团,有关部门的“因类施管”显得尤为重要。

1.2 社团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是社团的成立审批。社团的成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除了符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等中央文件的要求外,还需要遵守学校有关社团成立审批的相关规定。社团管理部门须参照相关条例对提交的社团成立申请进行核实与审批,对于符合规定的申请予以批准成立,同时上报学校备案并宣布社团的合法成立。二是社团的教育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应帮助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引导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加强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指导教师往往是社团与学校以及外界联系的桥梁,特别是对于新成立或发展不稳定的社团,指导教师的建议与引导对于社团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三是物质条件的支持。除了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社团的发展还离不开经费、场地等物质条件的支持。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源于学校的专项预算、社会赞助以及会员会费的收取,3条路径均需要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注、支持与监督。除借用活动场地外,国内大部分院校均建立了大学生活动中心供学生社团进行常规的学习、会议与活动策划。四是

管理与发展监督。在支持社团发展的同时,各高校都会运用各自的标准对社团这一大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进行考量。许多高校都制定了社团的考核条例与奖惩办法,旨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各社团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促进社团群体的发展。与此同时,评估各社团的意义,在必要时甚至可解散部分社团。

2 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1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问题

一是定位不精准,功能不明确。一般学校对于社团的成立申请要求较低,很多社团的成立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只是几个兴趣类似的学生“脑子一热”的产物。这样的社团在众多社团中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最终都渐渐被冷落遗忘,变的名存实亡。二是缺乏领袖人才,活动单一。社团成员的流动率往往较高,多以学长学姐“帮带”的形式循环发展。没有专门的培训和指导,社团领导的发展与管理理念多由上一任灌输,社团每年都重复着往年的活动,并美其名曰“传统”,使得社团的发展最终陷入僵局。三是经费不足,关注支持度低。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多为学校的行政或教学部门,繁琐的职能工作使得能用于指导学生社团的时间少之又少。且社团数量巨大、学校社团工作的专项经费有限;社团影响力小、不能吸引社会商业赞助;会员会费低、远远不足以支撑社团的正常运行,经费不足一直是阻碍社团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2.2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一,自我管理,学生自主性强。学生自我管理在国外大学已较成熟,如:悉尼大学由学生会负责学生社团成立的审批以及活动申报的评估,包括悉尼大学校名、校徽使用的权利赋予[6]。国内大部分高校也都成立了大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管理协调学校所有社团的事宜。学生的自我管理不仅为学校管理部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还真正保障了学生“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二,经费充足,社会影响力高。对于社团的发展而言,经费是实施社团计划、实现构想的最重要基础,学生社团必然会想办法获得更多的资金,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其学生社团的经费除了通过我国高校传统的融资渠道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自营项目收入(如开办舞会收取门票等)、校友会以及社会团体的赞助等[7]。第三,竞争合理,奖惩机制完善。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占用资源的无意义活动,为了确保社团的高质量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就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制度规定对各社团的活动数量及效果,活动计划、简报及总结,社团阶段性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考核,并予以一定的奖惩,结果极差的社团予以解散。这一制度很好地促进了社团的发展。第四,文化多元,社团各具特色。吸引人的往往是些特色社团,或学术、或文艺、或摩登,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乐在其中。利用社团的特点、发展特色社团文化将成为社团发展的必经之路。

3 创新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根据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在宁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社团自我管理为主,上层监督指导为辅”的创新管理模式,促进高校社团高效自主发展。

3.1 保障上层监督指导为辅

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长期处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和解读更加及时精准,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也有丰富的经验,因此上层的监督指导是社团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障。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管理机制包括了组织系统、管理体系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8],相应创新建议如下:一是完善组织系统,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完善组织系统主要是指优化社团及其管理部门等相关组织关系的层次结构。首先要明确组织系统内的关系,避免多头领导或无领导情况出现。其次,要合理安排社团类型、数量及规模。最后对现有社团进行归编、整合,并明确各自的目的和发展方向。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合理构建管理体系。管理部门应构建包括社团监管、人力资源协调等在内的社团管理体系,从社团的成立到发展都有合理的制度体系与之应对。就人才培养而言,应定向培养优秀的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学生领导,以保障有稳定的、高水平的团队对社团进行长期的管理与指导,而不是管理部门本身的孤军奋战。三是建立公正的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顾名思义就是对社团的表现进行考评和对比排序,对表现好或有较大进步的社团予以一定的激励措施,同时对整个社团予以一定的约束。只要体系建立的公平、公开、公正,社团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各自为荣誉而努力,同时又在约束机制下活动,保障了行为的规范得体。因此公正的考核制度和激励、约束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2 坚持社团自我管理为主

在社团管理部门把握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社团的运营应坚持自我管理为主。唯有自我管理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才能实现社团成立的意义。对社团的成员、尤其是领导者,应做到:一是完善的内部制度,章程制定全面化。一个独立的社团首先要拥有一份完整的内部制度与章程,需要记录社团的历史、明确社团的发展目标与宗旨、规范社团成员及干部的权利与义务等等。一份完整的内部章程使得成员的行为规范有据可依,促进社团的发展正规化。必要时还可以设立社团内部的考核制度对社团成员的行为加以制约与规范。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办活动。社团的领导者应当带领成员积极探索社团发展的创新路径,社团的发展可以适当传承往届的模式,但应杜绝生搬硬套式的“沿袭”。社团活动应力求少而精,应制定详细而周密的活动计划,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高质量的策划之上,办出精彩的活动。活动结束也应不忘总结与反思,让参与组织活动的成员获得真正的学习与磨练。三是合理利用新潮流,营造活力新文化。大学生是走在时尚潮流最前沿的一大群体,高校里总是充满了青春与活力,因此,各社团应充分利用潮流与现代化的平台帮助社团进步。如社团的自我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学习,社团的活动宣传可以利用微信、微博、人人等自媒体平台等等。比起张贴大字报、发放传单,网络平台往往更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也更易营造出青春活力的社团文化。四是组织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社团自我管理为主,上层监督指导为辅”的创新管理模式既保障了学生社团的自主、灵活,又确保了社团发展方向的明确、中肯;既不用担心学生做主出现杂乱无序的现象,也不用畏惧上层的呆板导致社团发展官方而僵化。组织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符合我国国家阶段特征的创新管理模式。

4 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正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而发展,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学生社团的管理显得日益重要。根据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现状,本文总结出了“社团自我管理为主,上层监督指导为辅”这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管理模式,该模式确保了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与灵活方式。希望通过该模式能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良好发展。

[1] 胡继冬.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动力及其引导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2] 刘卫平.和谐之治:高校大学生危机治理模式与实现路径[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19.

[3] 常青. 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王宏.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探析[J]. 文山学院学报,2014(2):88-91.

[5] 李新瑾,张丽华.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制订与创新[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1):36-38,44.

[6] 李慕原.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南财大学生社团调研结果的思考[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9):150-151,153.

[7] 吕校春,李玲莉. 借鉴悉尼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1029,1031.

[8] 廖良辉.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J]. 青年研究,2005(4):45-49.

(责任校对 罗渊)

20140608

章琼(1974- ),女,江苏沭阳人,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4-5884(2015)02-0111-03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大学生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