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君君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邵阳422000)
素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学院艺术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长期的素描训练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大多是对物体的形状、体积、结构和空间等元素的学习和研究,这是素描的基本绘画语言,也是素描作为一切形体艺术探索的造型因素。而如若需要从个人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主动去表达对事物的个人绘画感知时,绘画者大多会面临感知与物象提供的诸多繁琐而又复杂的表面特征的艺术冲突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是绘画者感性与素描形体知识的统一以及个人艺术造型风格的“建构”阶段,这也是绘画者长期学习素描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素描应该走在一切造型艺术探索的最前沿部分,因为它在帮助我们认识一切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能承担起培养绘画者对绘画造型语言的个人认识思维方式的任务。
“建构”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依据个人目的需要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认知方式,在绘画领域中它特指绘画者依据个人艺术创作目的的需要在长期学习绘画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个人艺术语言特点的学习方式,它伴随着绘画者主动获取绘画知识并建立个性化绘画语言特点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素描学习过程中获得绘画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立有关个人艺术感知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绘画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1],因此在学习素描中学习者最终的目标是在个人主动获取素描绘画知识的基础上达到个人艺术语言的“意义建构”。
绘画者在确立个人素描艺术语言“建构”的探索学习中是对素描造型语言的一种个人艺术感知下的认知(认识和掌握绘画知识)过程,一般情况下素描学习都会经历由“加”至“减”的个人艺术建构历程。
“加法”是对绘画者系统学习素描造型语言过程时期的总结,它经历了绘画者对素描的启蒙学习和既定造型语言的探索学习。在这个阶段中,绘画者个人逐渐开始形成自己认识和观察事物的方式。素描造型语言作为绘画者从事个人艺术活动的一种特定的工具和手段被借以来描绘自然物象。由于受到个人艺术素养和认识成长阶段的制约,在绘画语言表达和形式中绘画者往往都是以模仿对象和在画面中还原对象为基准,这是素描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能力,我们需要在长期的素描学习过程中不断去充实自己的素描知识,通过不断积累和借鉴他人素描的技能技法来完善个人的艺术图式,从而使自己的素描绘画逐渐符合艺术视觉的图式。从很多大师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学习绘画的人都是沿着具象到抽象的一条轨迹而不断循环变化的,即使象梵高这样杰出的印象大师也是如此,因为不断模仿和还原事物的过程一方面能使绘画者不断提高和掌握个人的绘画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更能锤炼绘画者个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以及培养个人观察事物的独特性,以上两方面的积累即前面所提到的“加法”,而且这两种积累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经历了“加法”过程后绘画者才真正具备了对素描既定造型语言的全面深刻认识,但是这种能力要和个人独特的艺术感知相结合才可发生质的飞跃。
而当绘画者真正进入到个人素描绘画建构时期,他们经历的是一个“减法”的个人艺术创作过程。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恰恰是对生活繁琐表面的一种简化,纯粹遗留在画面上的应当是艺术家对生活情感和绘画语言个人选择下的精神体验,在素描绘画中也正是如此。“因为从学习素描的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只有在诸多素描元素中提取符合个人感受最深的某些元素,画面才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如果面面俱到的话就会使画面显得平庸而缺乏生动感。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素描教学专家巴尔·夏克曼(Barry Schactman)在教学中就特别指出过:“对于一个教员来说,在素描绘画中对某个领域中走的更远和深刻要比那种‘事事都行’的杂家更有利于教学和对有价值的艺术传统的继承。”[3]这是素描教学中单因素深入化的一种肯定和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素描造型个性化语言元素的一种提倡,而且这也符合作为艺术素描的视觉规律,就象当我们以艺术的目光停留在一幅素描绘画上时,我们首先是被绘画者在画面上提供给观众的一种个性化绘画语言特点所感染,然后我们才会对作品中艺术家作品中的技法和材料进行探索与研究,而这两个方面在画面中的结合正是绘画者个人情感下的独特艺术语言形式的建构,这种认识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减法”过程。
通过对前面建构理论的了解,我们知道素描基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达到个性化绘画语言的意义建构,它重在培养绘画者对造型语言的一种个人独特的认知方法,这种独特的思维认识方式必定会促进绘画者在素描绘画中个人造型语言和艺术风格的独特形成。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展开的社会行为,在素描绘画中个人的素描艺术创作活动都是个人对素描绘画语言认识下的精神产品,我们知道个性化绘画语言是艺术家在长期绘画过程中个人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技能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化为具体感官的艺术图式。它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大脑对已有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整理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转化为艺术作品。
在当代的艺术教学中,对怎样形成个人艺术感知的个性化绘画的注重已经尤为重要,很多教师和学生开始对素描基础学习中怎样更有利于建构绘画者个人的造型语言进行思考,并且已经普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要注重自己的素描绘画语言特点。这种素描中的个性化语言从某种形式上讲,也意味着个人素描绘画语言的“单因素”性,它是绘画者在素描绘画中对素描造型语言如线条、形体、调子等的个别强化。比如在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素描中他喜欢淡弱线条的轮廓线,在画面中非常注重强化事物的明暗调子层次,这种弱化线条通过明暗方式表达的手法反而更强化了画面的生活气息,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正反映出“单因素”素描绘画带给我们的内心震撼和视觉享受。
而在当代学院艺术的素描教学中,大多是从“全因素”角度出发开始综合训练绘画者的素描造型语言能力,这种训练方式正是帮助绘画者大量获取素描知识的一种“加法”体验过程,它并不是弱化“单因素”即“个性化"素描语言的发展,而是为了使绘画者更好地从全因素的认识当中提炼出个人喜好的单因素素描绘画语言,因为只有在通过对素描造型语言的全方位的学习和了解的情形下我们才能在全因素认识结构中选择真正符合个人艺术感知的素描元素,并且在今后长期绘画过程中我们不会由于认知方式的单一而在处理各类不同的画面时显得束手无策。从前面丢勒和修拉的素描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一种单因素的强化并不是排斥其他元素的介入,只是对其他元素的一种淡化,这种淡化的视觉效果是为了更好地增添画面中的画家个性情绪语言的表达。因此,学习“全因素”素描的认知过程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绘画者在诸多素描元素中认识和寻找到适合个人素描艺术建构的绘画语言元素。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画面上经营的绘画图式,并能带给观众视觉和精神的享受。从绘画本身角度出发,素描艺术作品是由绘画者个性化的素描语言和其所选择的素描绘画材料组合而成,这是绘画者对画面的一种“经营”。“经营”是绘画者依据自己的艺术感知,对画面形象和造型语言元素进行安排,使其达到体现绘画者个人感性的意图,实现素描成为艺术品的过程[3]。它贯穿于整个作品创作的所有环节中。我们知道从素描绘画的单线构图开始就附带了绘画者的表现意图,在整个围绕以绘画者思想表达为中心而展开的描绘过程里,绘画者都是依据个人艺术感知对造型语言和绘画材料进行选择和运用从而逐步达到艺术形象的具体化,最终停留在画面视觉效果中的是绘画者对素描造型语言个人艺术建构下的认知成果,它正反映出绘画者对素描知识的一种个人体验,并且这种体验在每一个社会的变革中总是呈现不同的精神状态。通过欣赏众多形式的素描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艺术家与传统艺术大师的不同,他们不单单满足于以还原对象的“镜像”为目的的传统素描绘画,而更多地关注以个人感受力为主的创作性素描,因为它在打破传统的镜像绘画的单一形式上更能赋予画面个人的情绪化和绘画语言的纯粹性,比如在德国当代艺术家赫伦韦恩(Helnwein)的素描作品中,画家在素描材料上突破传统材质的单一,大胆应用彩色铅笔创作出一幅幅色彩单纯的素描景象,这与当代油画艺术的简约与色彩单纯不谋而合,至此,这位画家在素描语言的纯粹性和绘画新材料的应用中分别赋予了当代素描新的形式与内涵。
综上所述,个人艺术语言的建构认识方式在学习素描基础中不但能帮助绘画者全面掌握视觉艺术绘画的一般规律,而且能够培养绘画者确立个性艺术语言需要的一种认识思维,这种思维认识方法是我们探索一切艺术形式全方位的也是最前沿的部分。因此,当代学院艺术教学中绘画者在接受教师传授素描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从个人生活情感的艺术建构角度出发,主动而又勇于创新地在素描的学习和实践中寻找和探索个人的艺术语言,并通过独特的个性艺术语言的整体建构来带动今后绘画者各自所从事的各类画种的实践创作。
[1]陈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2-15.
[2]靳尚宜,詹建俊,戴士和.素描谈[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5.
[3]于艾君.素描书-形态与意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