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剑
全媒体与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创新
●任晓剑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对快节奏、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身体很难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质普遍下降。为了使学生在上学期间能够高度重视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改革正在全面开展,这催生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很多方面不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如何能够在改革政策的号召下与媒体时代的需求下探索出一套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成为了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
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创新型教学方式
“全媒体”即“omnimedia”,它的正式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提出,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相对于多媒体而言,全媒体并不单指电子类媒体,甚至可以说并不单指媒体,它更多是一种传播学的概念,强调通过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以最佳的方式和渠道,向受众全方位地传递信息,从而影响受众,使信息传递效果最大化。全媒体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施终端、互交联动等多重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的欲望,足不出户,只要具备网络等终端设施就能够将天下新闻趣事一览无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以慕课、微课、公开课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教学模式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促使教育变革不断走向深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媒体已逐渐突破时间与空间等因素限制,显示出能够使信息得以更广泛与快速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储存量巨大
全媒体是人类掌握的信息流手段中最大化的集成者,传播载体和传播技术可谓一应俱全,全媒体的传播载体工具和传播技术涵盖了所有媒体和科学技术,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卫星通讯等媒体,以及电讯的WAP、CDMA、GPRS、4G及流媒体技术等,这决定了全媒体传播内容的广泛与全面,它将大量信息集于一身,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各类信息的求知欲。
(二)表现形式多样化
全媒体体现的不是各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各媒体间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包括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之间的通讯互动、互补、互溶。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针对不同的受众群进行了超细分服务。如一条简单的广告,年纪稍大的受众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途径来进行接收;年轻的受众可能会通过网络、手机、分众传媒等途径来接收,且接收的形式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为一体,使受众的接收更为直观、生动。
(三)信息传播广泛、快速
全媒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覆盖范围更全面、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多项弱势,利用数字技术在网络平台之上对各类信息及时整合并发布,使信息处于一个不断更新的状态,且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可以对信息进行分享或转载,有效实现了信息的二次传播,这样一来,传播范围和速度可想而知。
(四)双向互动性
在传统媒介载体之下,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有着很明确的界限,信息传播一般是单向传播,很难产生互动。随着网络化媒介的发展,受众也成为传播者,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网站等平台实现自我故事的分享,所以说目前也是一个“全民传播”的时代,当然对任何一则信息也都可以进行自我的点评,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全媒体的双向互动性也是吸引广大受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虽然一直在进行改革创新,但收效甚微。大学生们虽然热爱运动,但很难将体育课的内容与平时的体育锻炼结合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喜欢宅在宿舍,而不是到操场运动,甚至对一周仅有的两节体育课也越来越抗拒。如何发挥全媒体的优势,降低它的负面影响,使其在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媒体的海量信息将会改变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知
目前,大学生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重要性缺乏认知。很多大学生觉得体育课只是简单的跑跑跳跳,打打篮球,踢踢足球,与小学的体育课无甚差别;授课时也只是老师示范动作,学生跟着做;体育课对于青春期大学生的意义是什么,很多学生不知道。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体育教育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使体育教育担负了更大的责任,体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促进人类身心和谐发展的综合性手段。
这些认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很难传授,即使讲到了,也缺乏说服力。而全媒体恰恰可以在这一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青春热血的年轻人,思维活跃,观念意识多元化,对于网络有较强的依赖心,对小道消息比对官方信息更感兴趣。当教师有意识的利用各种媒体来加强体育信息宣传,尤其是深受大学生信赖的网络、移动客户端时,大学生更容易被说服。比如微信中的健康养生小常识,微博里的体育运动小贴士,网络赛事直播等。全媒体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贴近大学生生活,能够满足他们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利用全媒体,能够较好地改变大学生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认知。当大学生们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去学好它,用好它。
(二)全媒体将会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李咸英,叶加宝等人曾经对天津市研究生体育活动兴趣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天津市高校研究生只有不到10%的人喜欢按统一的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课按不同水平分层次组织教学。[1]研究生虽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大学生,但是却将大学生们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趋向表现了出来。就目前的高校情况而言,还不能满足大学生体育教育按不同水平分层次组织教学的需要,但是对于全媒体利用得当的话,还是能够大大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大学生对全媒体的先进科技很感兴趣,对于先进技术传递的信息也容易感兴趣。比如最近微信上流行的跑步排名,很多人热衷于在朋友圈展示自己一天跑了多少千米,或者多少步。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观念,而将健身与先进科技联系起来,则是年轻人的时尚。根据年轻人的这一特点,将全媒体与传统体育教育结合起来,必将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全媒体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当前终身体育思想正在逐渐普及,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体育教学应当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体育教学应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全媒体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如将课堂训练和网络拓展相结合,利用全媒体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会大大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创新是教育活动中的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高校体育创新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一环。时代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运动意识,全媒体等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契机,能够使“全民体育”的理念深入实践,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具创新性。
(一)基于全媒体的多样化教学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的授课方式一般是在操场上,先进行一定的理论讲解,再进行动作分解训练,最后是整套动作的熟练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难免会产生枯燥感,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全媒体出现后,体育课上,也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一是多媒体课堂教学。学校可以投资建设一定面积的室内体育场地,配以多媒体设备,让体育教师可以使用视频、图像等进行授课。这对于老师而言,既省时又省力,对于学生来讲也更加具有吸引力。视频教学更全面、生动,示范动作更加准确,还可以反复回看或暂停,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与思考。二是具有针对性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将自己对于专业的理解、动作示范等录成视频,或者做成ppt,供学生自由学习,不同水平,不同体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这些多媒体资料。这样一来,除了可以完成学校统一安排的正常课堂教学任务,学生们还可以用来指导自己平时的健身活动。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扩展
体育课的教学与其他专业一样,除了完成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需要在课下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练习,才能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然而很多时候学生课后的运动活动都与体育课完全无关。比如篮球课,对于喜爱篮球的学生来说,除了上课,还会在课下去打篮球,去看专业的篮球比赛,逐渐熟悉篮球规则。而那些不喜欢篮球的学生,尤其是绝大部分的女生,除了上课外几乎不碰篮球,一个学期学完后,仍然看不懂一场篮球比赛。其实教师除了课堂引导之外,完全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在网络平台之上对体育展开扩展式教学,如在平时休闲娱乐时,体育老师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将一些科学的体育知识或是规范的动作视频分享给学生,这样大家会用一种轻松的心态来接受,除去了课堂之上的紧张性与被动性,学生反而更有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相关的讨论群或论坛,作为平等的伙伴与学生一起讨论一些体育知识和问题。在网络上有同道中人一起讨论,必定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体育精神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学生也能够真正爱上体育,爱上锻炼。
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每天花在使用手机上的时间,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对此,可以设计一些手机体育教学APP,比如篮球、瑜伽课、跆拳道、女子防身术等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课程,里面用各种文字、视频、图片的形式介绍有关相关知识,同时提供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的成绩可以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也可以作为积分,兑换上面所说的老师自己录制的视频。APP里还可以有在线互动、班级排名等,让学生们就像玩游戏一样喜欢上体育,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基于媒体效应的隐性课程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校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各种媒体的,他们对于这些媒体信息的信任程度也比较高。根据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当媒体集中报道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件,即使在同期也发生了其他类似的事情。基于这种媒体效应,高校可以建设体育隐形课程。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除体育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体育教育目的规范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统称。[2]比如校园内的各种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等,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和学生的体育形象、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交往行为,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运动竞赛管理等。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体育隐形课程也就是一个学校的体育文化。学校校园广播、教务微博微信、学报校报等关于体育的信息传播,将会使体育文化逐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对于体育运动会、优秀体育社团、真正的竞技精神的宣传报道,将会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学校的体育文化。而这些体育隐形课程不像显性课程那样带有说教性质,同时,这些基于媒体效应的隐形课程建设,很多时候都是学生自己参与建设的,比如校园广播、学校微信平台、学校班级报纸等,因此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同。
总之,全媒体的发展对体育的宣传与教学都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全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充分发挥全媒体的传播优势,扩大体育的传播范围,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体育,爱上体育。
[1]李咸英,叶加宝.天津市研究生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鱼莹,延保东.浅谈体育隐性课程实施过程中潜在的负面效应[J].教育与职业.2007,(2)
(责任编辑:孙宽宁)
任晓剑/山东女子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