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中国传统文化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路径分析*

2015-03-31 18:56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跨文化传统

●肖 萌

寓中国传统文化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路径分析*

●肖 萌

由于国际、国内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片面重视西方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为了避免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被曲解及流失,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势在必行,同时要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并切实提升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跨文化交际的素养。

英语专业;传统文化;文化失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融汇各种思想、观念形态的传承理念。它包含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形态,其中儒家文化是核心文化,除此之外,还包含法家、道家、墨家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积累颇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全球化的迅速扩展,西方文化随着圣诞老人的马车遍及中国的各个角落。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00年10月《光明日报》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该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1]而高校英语专业作为接触世界较多的一个特殊学科,应该承担起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如何在高校英语专业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必须要引起高校英语专业教育者的共同关注,以寻求解决高校英语专业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结合

由于英语专业的专业特定性,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几乎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英语开设。为了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的状况,早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都强调了在高校语言教学中要适当融入中国文化教学的内容,但缺乏如何引入的具体指导以及相关的规范及考核要求。随后的几年中,专家学者的不断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都没有真正落实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理念,没有或者很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专业结合起来。

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英语专业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专业教学相结合。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适应时代和内涵建设的要求,笔者所在的高校所秉承的理念是:高校在我们国家是文化领域的制高点,应着重加大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对于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应首先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在学院和学校,利用宣传、演讲、板报等,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加大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普及,同时,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西方文化秉承批判接受的态度,坚决杜绝盲目崇拜,自觉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校于2012年新生入学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通识教育。大一新生入学第一年就接受统一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第二年再分专业重点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外国语学院开设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经典读本、西方经典、中国传统礼仪等综合素质课,课程覆盖了外国语学院包括英语系、韩语系、日语系所有专业的新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此后的每一届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都将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洗礼。我校的其他专业也是如此,尽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较晚,但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逐步显现。

尽管如此,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与统一的指导,再加上高校的各自不同情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教学结合的效果还不是很显著。根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以及对一些兄弟院校的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对外国的节日盲目崇拜。从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四月一日的愚人节到十二月二十五的圣诞节,玫瑰、巧克力与平安果在学生中随处可见,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乞巧节、中秋节等,却在大学生中备受冷落;他们用熟练的英文复述美国的感恩节,但如果要求他们用英语介绍一下中国某一传统节日时却很少有人能熟练的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失衡,使外国人无法从我们担负文化交流使命的学生口中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我们所说的“文化失语”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在高校英语专业课堂中还应继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和宣传力度。

二、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受到一系列冲击,传统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冷落。伴随而来的是受教育者们人文精神失落,价值体系混乱,而这一现象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大学生群体,尤其是英语专业大学生。他们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虽然秉承全面发展的人生规划理念,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却片面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文精神匮乏,无法将自己的业务能力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成了人生路上的跛脚者。而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一个主要群体,在跨文化交流中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使者,他们能否正确的理解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着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的地位并没有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而发生改变。英语专业成为大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及人人羡慕的专业,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一度成为人们眼中的“厉害人”。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借助语言沟通上得天独厚的条件频繁地接触西方的文化标准与生活方式,有利于他们更好的了解世界与接受跨国文化。但同时,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注重学习英语、英美文化以及与英语直接相关的知识,无视学院开设的诸如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其它课程,更不用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了。他们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知识不搭边,认为学好英语即可,其他都是多余。这样造成的首要后果就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逐渐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轨道,偏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笔者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问题不仅仅是某个大学的问题,而是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如下: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与西方高教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到现在还是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笔者所处高校为例,我校地处鲁西,相对于山东省的其他地市而言,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信息比较闭塞。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尝试实行通识教育,外国语学院也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主要原因一是学生思想认识上有偏差,二是学生学习英语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学生自动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忽视了在全球化语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应掌握中西两种文化,具备跨文化的能力。

其次,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有限。我国高校的大部分教师,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师,大多属于专才,本身在受教育过程中就缺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再加上自身对专业的片面认识,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他们成为教育者再教育下一代,无形中就会将自己的认知融合进自己的教育过程,影响了大学生的知识观和世界观。

第三,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育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对课程标准、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把握有偏差。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标准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语言的优势,他们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理念,进而放大了西方文化的某个点,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在高校英语专业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路径分析

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英语专业教学应是融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外语教育。在实践中,应该加强制度保障,加大宣传力度,自觉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继承和发扬的习惯,从而确保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稳固的地位。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为了彻底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为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使它获得应有的地位,在思想意识上彻底得到学生的重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的讲授中穿插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真正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学生思想中扎根,发芽,成长。在高校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受体,因而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和相关的课程设计。

1)通常中频信号强度较高,为了防止发生空间信号串扰消弱滤波效果,必须对滤波器周围空间可能串扰的地方物理隔断措施;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为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

作为专业必修课,首要一点就是要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编写相应的教材。不同专业的学生,文化需求也必然不同。同样是英语专业,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起点和条件。所以,需要编写中国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这样,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偏重,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更贴近学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为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

1.修订教学大纲,完善培养方案

教学离不开教学大纲。目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各种细化项目,如词汇、语法等,都设定了详细的分阶段目标,但对文化的掌握,即使是西方文化也往往是一笔带过,更不用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理解能力了。所以在实际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势必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由此,重新修订英语教学大纲势在必行。按照这一思路,修订后的教学大纲除了涵盖原有的必要的英语专业课程之外,还应该重点列出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要求,其中可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词汇、背景知识、内容、价值观,以及这些内容相应的英语表达等等。

2.编写校本教材,科学培养学生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跨文化研究大多是理论探讨,几乎没进行实际操作,也没有系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教材,因而对于跨文化交际,我们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是理论家,而不是实干家。我们现在的目标不是要编写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材,而是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编写一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教材体例可自行调节,内容可以涵盖中国的神话传说、哲学礼教、传统节日、历史名胜、饮食习惯以及相应的民俗民风等。可以尝试编写汉语、英语两种版本,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编写一本像样的这种教材,需要我们静下心,学习,努力,思考。有了这样的教材,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英语专业的学生。

3.完善测试内容,优化测试效果

测试是检验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效果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渠道。测试是紧扣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的,所以,好多教师和学生为了出成绩,片面理解教学大纲,只摘取教学大纲上的只言片语,片面追求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也是如此。一旦增加这门课程,制订了相应的教学大纲,选取了测试点,根据以往的经验,容易导致教师学生过分关注测试点,进而引发学习的片面性。为了全面学习掌握这门课程或者说其他的任何课程,就必须在大纲修订、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改革测试手段,完善测试内容。可以不拘泥于考试形式,例如今年撰写小论文,明年出试卷,内容都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精髓,以此循环或者跳跃测试。另外,也可以在各级各类英语测试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题目,有效激发师生在英语教学中传授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

(二)在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的讲授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第二种路径就是不专门编写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材,而是在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的讲授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

1.提升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跨文化交际的素养

提升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跨文化交际的素养是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的讲授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根基。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千百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无论是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还是穿插传统文化知识,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师都应该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的素养,能自由的穿梭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因为只有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素养,教师才有可能在日常语言文化教学中将两种或几种文化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交流意识,将不同文化及其差别内化于思维中,并能服务于语言运用。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高校教师应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又是本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者。[3]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能够熟练用英语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增强教学的效果以及实用性。

2.课堂讲述中适当穿插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课堂讲述中适当穿插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的讲授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基本思路。[4]近几年节日热,西方东方的节日在我们国内都很盛行。例如,谈到西方的情人节,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的七夕共同比较探讨。七夕,现在年轻人都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可以分析其来源,探讨西方情人节的起源、中国七夕的传统故事,分析其中共通的人类情感和不同的文化内涵。

3.课后组织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课后组织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是对英语专业必修课程讲授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巩固提升。可以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或者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组织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活动。[5]如,在全院或者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以《论语》、《弟子规》、《千字文》等为诵读内容,开展这些经典读本的中英文诵读比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充分利用板报、墙壁文化,激励学生精心合理布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中英文图画、诗词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结语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强化素质教育,增强民族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突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平等的文化交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全球多元文化交融,任何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都应该是双向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却处于隐性状态,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势在必行。这个过程虽然缓慢而艰难,但值得我们共同努力。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马巧娥.综合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导入[J].当代外语研究,2014,(5).

[3]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3-59.

[4]饶品良.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J].教育探索,2014,(6).

[5]吴平安.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调查及策略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失落现象的后现代主义视角”(J12WE07),聊城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译者主体性”(Y1002025)阶段研究成果。

肖 萌/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文学硕士,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心理语言学

(责任编辑:孙宽宁)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跨文化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