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设计艺术论要

2015-03-31 18:26:19尹杰钦黎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尹杰钦,黎力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设计艺术论要

尹杰钦,黎力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教学设计是教师谋划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也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提高《纲要》课教学设计艺术,应当主要注意准确把握和理解《纲要》课课程定位、科学组织和处理《纲要》课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和掌握《纲要》课教学对象、精心选择和准备《纲要》课教学方法。

《纲要》课;教师;教学设计艺术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人做任何事,有预谋才能成功,教学工作亦如是。所以,教师教学设计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诚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纲要》课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纲要》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纲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都取决于《纲要》课教师能否认真并善于进行教学设计。

1 准确把握和理解《纲要》课课程定位

1.1 准确把握《纲要》课的学科性质

首先,“纲要”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性质。由于《纲要》不是从专业的角度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条主线/两大历史任务”而展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探索与救亡、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增进“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和坚定“四个共信”。所以,《纲要》课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具有更强烈、更突出、更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性质。

其次,历史属性是“纲要”课的基本属性。虽然“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又独具特性,它是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理论观点,其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论证,是《纲要》课学术依托和思想教育价值存在的前提。换一个角度说,《纲要》课是按照历史学教学与研究的逻辑与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这也是这门课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条件。

既然《纲要》课具有双重属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遵循学科属性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一方面,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在概要地介绍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的基础上注重专题式的历史聚焦、分析探讨,以达到有针对性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目的地进行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引导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育。也就是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大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知识;而且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文化;更系统地分析世界历史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更科学地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更好地把个人的发展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遵循历史教学的基本规范与要求。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烟海中,断章取义地搜寻一些历史资料和历史故事,进行简单化、片面化的政治说教,或者通过影射历史和歪曲历史的方式来为政治斗争服务。总之,既要忠于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又要注重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并在二者相互交融中达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历史说服力和历史感染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

再次,要明确《纲要》课和《中共党史》课与《中国革命史》课的区别和联系。因为“纲要”课与“中共党史” 课和“中国革命史” 课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而且在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方面也有差异,决不能相互替代或者相互混淆。

1.2 准确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是指教学活动设计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化、综合化,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预设要求和标准。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规范、指导教师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有效选择教学方法、全程调控教学过程、系统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纲要》课作为一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的思想性、系统的理论性、丰富的知识性、强烈的实践性等多维特点。因而,《纲要》课教学目标体系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其特征的吻合度。

其一,注重知识目标的辩证设计。这主要是要求教师同大学生一起多向度、多视角、多层面地系统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基本历史观点和基本历史理论。具体到教学内容,要突出对世情、国情、党情等历史背景的深刻分析,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把握与历史发展走向的逻辑必然性的系统阐述、深刻理解、辩证探讨以及理性判断。

其二,关注能力目标的系统设计。这主要是要求教师在《纲要》课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能力训练。由于《纲要》课同时具有史学的学科属性,因而,《纲要》课同史学一样,具有“经世致用”“彰往察来”的现实效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认知历史现象、辩证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具体来说,要求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通过专题式教学,历史地、逻辑地引导大学生科学解释历史现象,辩证分析历史事件,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进而让大学生理性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理性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理性判断社会现实问题、理性认知社会难点问题,以达到学史明智的功效。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学习,就能科学认知、理性判断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必然性以及创造性。在这一教学进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大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现实判断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其三,立足情感目标的体验升华。这是指根据《纲要》课资政、育人等功能特征,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教学影像资料,再现波澜壮阔的真实历史,唤醒大学生在情感认知上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产生共鸣。“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爱好广泛,思想比较解放、思维比较活跃,个性比较张扬、综合素质较高……但同时也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重视个人享乐、社会责任感不强、团队意识较弱、抗压能力较差、辨识能力不强、价值取向偏差等倾向,这将严重制约大学生自身的成才成长与发展,也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真实的历史是最具说服力的。这就要求《纲要》课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素材,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以促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革命史、建设史,抗争史、奋斗史,创业史、探索史,先驱史、发展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铸就了一座座永不磨灭、继往开来的精神丰碑。湖北省委党校陈家超教授概括了十种精神:志存高远的执着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五湖四海的团结精神、坚持真理的批评精神、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2]。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时代风采、高尚品格、理想追求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因而,教师可以围绕这些精神丰碑展开讲解,用具体真实的历史事实、生动感人的历史人物触动大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总之,在《纲要》课情感目标设计中,教师要善于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让大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在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激荡、交融中体验情感、升华思想、发展和完善自己。

1.3 准确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理念

教学不是简单孤立的课堂活动,而是在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关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劳动。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理性认知,也是教学主体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基本态度和基本观念,是教学主体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等不同层面积淀而成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教学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如何看待教育意义、如何看待师生关系、如何处理教学矛盾等问题。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方案,笔者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纲要》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即三位一体(人本、人文、人师)的教学理念。这既是对《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具体概括,又是对《纲要》课教学目标实现的价值指引,还是对教师正确理解教育教学本质的理性抽象。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具体说就是教育的人本理念、教学的人文精神、教师的人师风范。教育的人本理念,就是把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纲要》课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化成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教学的人文精神,就是《纲要》课教师在传授丰富的历史知识、讲解复杂历史事件、分析具体历史人物乃至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时,都离不开弘扬“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的人文精神。教师的人师风范,就是《纲要》课教师在培养人、塑造人、化成人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个纯粹传授知识的“技师”,而应成为一名为人模范的“人师”。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病因多且复杂,起病急骤,且发病后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大部分患者经抢救后可能残留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与手术等,其中压疮是脑出血术后护理工作重点内容,压疮发生率可作为评估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1]。研究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76例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分析品管圈(QCC)活动干预效果,QCC是一项新型管理模式,通过相同、相近工作场所的人群自发组成小团体,团体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工作场所发生的问题[2-3]。实施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质量,现报道如下。

2 科学组织和处理《纲要》课教学内容

2.1 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着重讲清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与顽强抗争的历史。讲清历史,既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本质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激发其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顽强抗击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进程中,涌现的高尚气节和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是中华民族英勇奋斗与艰辛探索的历史。讲清这个,既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许多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谱写的一曲曲壮丽史诗,以增强他们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又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三个选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培养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三是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的历史。讲清这些内容,既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又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两大历史任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

2.2 立足教材体系处理教学内容

《纲要》课教学设计的蓝本是国家的统编教材。但要有效实现《纲要》课教学目标,教师教学设计时还必须立足教材,以内化知识体系、转化教材体系、美化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是需要围绕“教材地位、内在逻辑、重点内容、教学目的”四个视角审视教材内容。下面结合“第一章: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内容加以说明。

2)内在逻辑: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按三条线索展开。一条线索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及其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帝国主义侵华史)。另一条线索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及其经验教训(中华民族抗争史)。再一条线索是在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与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交互作用下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觉醒史)。

3)重点内容:一是讲清帝国主义侵华的本质及西方文明的两面性,驳斥“帝国主义侵略有功、殖民有利”的错误观点;二是讲明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三是讲透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既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后果,也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寻国家出路的结果。

4)教学目的:帮助大学生理解:一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二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同时是中国革命的根源;三是救亡图存是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但旧式的阶级以及其旧的思想武器不能救中国。

总之,教材地位是“魂”,起“统摄”作用;内在逻辑是“骨”,起“架构”作用;重点内容是“肉”,起“铺垫”作用;教学目的是“血”,起“引领”作用。

3 全面了解和掌握《纲要》课教学对象

《纲要》课教学对象指的是接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的高等院校本科学生,是《纲要》课教学中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既是《纲要》课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纲要》课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因而,他们是《纲要》课教学进程中的主体性教学要素。在《纲要》课教学进程中,其教学对象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的单向灌输,而是积极地、主动地、能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自觉能动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素养,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纲要》课教学设计包括《纲要》课教学目的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围绕这一教学对象展开的。《纲要》课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调研、分析、认知、把握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能力倾向、身心素质、专业结构、本科层次、学科差异、届别差异等构成要素。

全面了解和掌握《纲要》课教学对象差异性特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交谈法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诉求;也可以通过调研法了解教学对象的背景知识、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甚至自身存在的思想和认识问题;也可以通过作业法了解教学对象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理论解析深的敏感度;也可以通过提问法了解教学对象对现实问题的看法;还可通过讨论法了解教学对象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其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概括能力……

总之,全面了解和掌握《纲要》课教学对象,既要在观照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及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尊重教学规律,又要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坚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的辩证方法。

4 精心选择和准备《纲要》课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目前《纲要》课教学中常用的传统型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践法、案例法、实习法、专题法、练习法等。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有:演示-讨论法、参与-合作法、自学-辅导法、问题-探究法、情境-陶冶法、目标-导控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其优劣,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综合考虑,选择和实施最佳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在《纲要》课教学中结合传统型教学方法与创新型教学方法,选择和准备如下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1 实行多向互动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保持多向度、多层面、多角度的教学互动。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纲要》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因此,教师要在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深刻理解教学目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全面掌握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纲要》课教学对象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以教师系统知识传授为中心为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变单向僵化灌输为多向信息交流。如,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讲课、也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等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另外,还可利用网络等媒体增进《纲要》课教学的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如,教师可以通过电子信箱、个人网页、短信、微博、QQ、微信等网络平台,既可以和学生互动问题、答疑解惑,也可以向学生提供各种教学信息和传输教学资源。师生之间这种借助网络平台的互动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总之,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4.2 开展跟踪式教学

跟踪式教学形式多样,可采用深入学生宿舍,或是通过网络平台、问卷调查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或集体讨论。这种形式具有随意性,易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和情感沟通,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因此,《纲要》课教师可以经常深入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去,了解学生现实的思想情况,听取他们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帮助他们释疑热点问题、解惑难点问题,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4.3 组织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纲要》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将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提高其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一方面,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来学校与学生座谈或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农村、革命圣地、改革前沿……参观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中学习、体会、感悟中国近现代史,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提高了他们了解国情、参与社会、体悟人生的能力。

4.4 实施多媒体教学

《纲要》课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史料丰富,实施多媒体教学条件得天独厚。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纲要》课教师可以选择实施多媒体教学方法。当然,选择和实施多媒体教学法,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既要从教师特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又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

总之,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需要教师的热情与真诚、公平与民主、思想与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在传播思想、激荡情感、张扬个性、展示风格、升华魅力的过程中处于非常“自由灵性”的状态;同时教学设计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夫,需要教师脑中有课、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培养情感教学的习惯、树立快乐教学的心态、创设轻松教学的环境、发现幸福教学的乐趣。

如果教师教学设计能将自身的心灵、情感、生命、人格与他所准备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融为一个整体,那么教学设计就能达到促进教师实现教育教学“人本理念”“人文精神”“人师风范”的理想境界。

[1] 武艳红,李建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标分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12(7):59-61.

[2] 陈家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江汉论坛[J].2011(7):12-18.

[3] 王鑫宏,孔晓娟.注重教学艺术,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经济研究导刊[J].2013(12):194.

(责任校对 谢宜辰)

20141203

尹杰钦(1964- ),男,湖南湘乡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10.13582/j.cnki.1674-5884.2015.05.015

G642

A

1674-5884(2015)05-0048-05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