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多种课程资源 丰富自然灾害教学

2015-03-31 16:30:00刘小文
地理教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成县陇南减灾

** 本文系甘肃省教学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序号[2012]GSG616)“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新课程大力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本文结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介绍了一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具体做法:收集学生灾害经历、利用校外及乡土课程资源、收集网络媒体资源等,这些课程资源能更好地丰富和补充教材内容,增强教学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教学中,笔者抓住学校所在地——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近年来发生的地震、特大暴洪、冰雹、干旱等多次自然灾害与救灾时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学生)、校外课程资源及大众传播媒体资源,积累了大量课程素材,丰富补充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学生亲身经历的自然灾害记录作为课程资源

每次在进行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时,除教师本人灾害亲身经历和感受用于教学外,还充分利用学生经历过的自然灾害记录,并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当学生学习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内容,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危害有一定的了解后,笔者便以“我所经历的**灾害”为题,要求学生写出亲身经历、影响深刻的某次灾害经过,内容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救治及自身感受等。如一个2013届学生写的“我所经历的5.12地震灾害”:

在2008年发生的“5.12”地震中,我的老家——成县黄陈镇苇子沟村下堡社受到严重的损毁,120间房屋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全部倒塌,造成124人无家可归,但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因为在地震发生时,正是大人们外出干活、学生上学的时间。村里的房屋全部倒塌,家里的大多数牲畜被埋,家具和家电都被砸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受灾严重的还有村里的苇子沟学校,大家都在教室坐着等待老师上课时,突然房子就抖动起来,然后左右摇晃,这时老师跑进来大声说:“地震了”,然后让我们有秩序地往出跑,才跑出去一半学生,教室土墙就裂开,形成10厘米左右的大裂缝。我们站在操场上眼看着一间一间的教室倒塌,大家惊恐地抱在一起大哭,这时老师满脸是灰,还在一遍遍的数着学生人数,值得庆幸的是,全校并无师生受伤。

这段经历较为仔细的写出了学生自己眼中的地震危害(房子抖动、左右摇晃、教室倒塌)、发生时的感受(惊恐地抱在一起大哭)、发生时的避震措施(有秩序地往出跑)。作为“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成县学生大多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许多人终身难忘,甚至刻骨铭心。通过三届学生写的“我所经历的**灾害”记录,笔者已整理出地震、洪涝、干旱、滑波等典型可用于课堂的经历记录30多篇,包含多个县区不同灾害的经历。同时还收集到一些教学内容虽然没有要求,但对当地危害较大的一些灾害“经历”,如冰雹、连阴雨(芽麦雨)、崩塌等,这些“经历”材料也能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乡土地理灾害知识。

二、通过参观地震科普馆、考察灾害现场获取校外课程资源

2013年10月成县地震科普馆建成后,笔者及时抓住该馆给全县师生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的机会,先后组织高二年级学生及地理兴趣小组成员两次去参观体验,主要内容有:观看张衡地动仪模具,了解其科学原理及历史价值;动手操作、体验工程抗震演示仪,认识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体验地震模拟小屋,掌握避震应急技巧及措施;观看防震减灾图片及专题片,学习地震监测预报、避震应急常识。这些参观体验活动让学生兴趣高涨地享受了一次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大餐”。

近年来,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笔者还组织部分班级学生和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先后到多个自然灾害现场考察学习,了解灾害的危害与治理措施,调查探讨灾害的成因。在城关镇强风坡支王公路旁,笔者带领学生爬上一处大型滑坡的顶端,目睹了该滑坡毁坏的耕地、威胁公路交通、破坏植被的事实,调查到该滑坡的成因是: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公路建成后没有及时修建护坡及人工取土造成黄土滑坡。师生到2010年成县“8.12”特大暴洪灾害最严重的黄渚镇,学生目睹到多次山洪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巨大破坏:停产废弃的选矿场,空无人烟的损毁危房,泥石流淹没的道路、农田……分析了当地山洪及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暴雨强度大,沟谷地形)和人为原因(采矿修路破坏植被,采矿选矿产生的废渣是松散物质的来源);调查了山洪及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河堤、拦挡坝、排导沟,滑坡治理的挡土墙和坡面绿化;还参观了因暴洪、泥石流而异地搬迁重建的黄渚镇王台新农村,访问灾后重建入住的农户,实地了解到灾后恢复重建的具体做法——政府救济及异地搬迁。正是这些措施帮助灾民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避免今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坚定了村民今后的生活信心。

三、搜集整理视频、图片等网络媒体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对于本地没有或很少发生的自然灾害,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中国天气网等网址,发动学生利用便捷的互联网,了解台风、风暴潮、寒潮等灾害更丰富的信息,将一些代表性灾害素材作为案例在课堂上重点分析。如利用中国天气网进行“台风”教学:

播放“台风、台风防灾避险指南”以及“2013年超强台风‘天兔’”视频及图片,学生认识了:台风登陆前要做好哪些应急准备?登陆后遭受到的重大损失有哪些?从而完成台风灾害及应急措施等内容的教学。

获取乡土重大灾害的图片、视频等课程资源,也可通过网络收集。笔者在陇南地震局官网获取了陇南市1879年武都8级地震对成县的影响及近年来陇南市周边地震频发的相关资料,向学生强调:成县受南北地震带影响较大,陇南及成县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加强,刻不容缓,学习防震减灾知识非常必要。从成州网、成县政府网、中国陇南网等本地网站,师生收集整理了许多电子资源,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许多完善加工后的课程资源,可直接用于灾害课堂教学。如2006年康县干旱、2008年及2013年文县地震、2008年成县特大暴洪及2013年城区内涝、2013年武都城区冰雹、2013年康县阳坝景区洪涝……

四、收集涉灾单位资料作为乡土灾害课程资源

笔者近年来为完成校本课程“陇南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开发,经常去成县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地震局、民政局等涉灾单位收集查阅资料,也获取了一些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和软件。在成县气象局,笔者获得了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软件,它融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在灾情实时监测、资料共享、灾害预警发布上功能强大,是近年陇南连续发生暴洪灾害而人员“零伤亡”的主要“功臣”。通过该系统的使用方法演示和特点介绍,学生认识到地理信息系统在乡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巨大作用,也坚定了学生今后用科技进行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在成县地震局拿到的专题片《家园》,它是由国家地震局组织拍摄,许多素材取之于“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及发生后的汶川灾区及陇南市文县、武都的真实事例,学生较为熟悉,对“地震虽然不可防,建筑物要建牢固就可以大大避免地震造成的损失”理解很有帮助。考试用到这些内容的可能性虽小,但对于学生认识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将来在现实生活中的防灾减灾却有重要作用。“地震的自救与互救”内容学习完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防御地震的措施有哪些,总会让各班学生观看《家园》视频,让学生把片中介绍的“房屋抗震必须设防”这一观点带给家人,因为开设选修5的目的就是“减灾始于学校”(2006年国际减灾日主题)。

猜你喜欢
成县陇南减灾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云南化工(2021年11期)2022-01-12 06:06:22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不忘成幼初心 携手梦想前行——奋进中的成县幼儿园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32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金桥(2020年12期)2020-04-13 05:50:56
陇南记忆
中国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圆梦陇南
电商扶贫 看看成县是如何做的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16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成县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