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文学院 郑雪滢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实践工作中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即根本的认识方法,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路线,即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与价值。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充分肯定了群众路线,并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突出反映的问题。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践行我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
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观点,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群众路线,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空前影响的世界性思潮。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演进过程中处处渗透着对人平等的关怀与尊重,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并且在他的著作中逐渐显露出来。
1.马克思的家庭及人生阅历的影响。1818 年5 月5 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南部的特利尔市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精通法学的律师。他的父亲和岳父都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尊崇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思想,推崇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深受启蒙运动影响并倾向于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马克思幼年深受二人影响,从小就受到了启蒙主义追求进步、人道关怀的熏陶。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学习期间,接受了思想启蒙,宣扬理性、科学、进步,反对愚昧专制。年轻的马克思初步形成了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他经常关注周围的贫苦大众,对受压迫的底层人民非常同情,对不公的社会有了初步的思考。
2.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无产阶级的困境。马克思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看到了资本取代地产、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看到了通过租地农场的出现和发展,地主变成了资本家,而农民逐渐成为了工人。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不论社会怎样发展最悲惨的一定是工人,工人付出自己的劳动力,却不一定能得到好处,尤其是资本家亏损时,工人一定会受到损失。恩格斯对无产阶级也怀有深切的同情,尤其是对于工人的生活的贫困、疾病的困扰和精神层面的压抑状态,他都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和愤怒之情,他还特别提及了乌培河谷的工人。
1.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流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也称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思想的禁锢与扭曲,主张人不应该消极避世,不能凡事尊崇“神意”。人应该依靠自身的理性来获得自由,要积极入世,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2.黑格尔的思想。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本体意义上肯定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合理性,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敏锐地觉察到了人的自由、解放、价值与尊严”,表示了对人的价值的认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信仰黑格尔的思想,早年他也曾运用黑格尔的思想撰写过大量的文章。马克思提出的人类社会经过的三个阶段等,也都受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启发。
3.费尔巴哈的思想。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许多观点都受其影响。当马克思正在为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迷茫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使马克思回到“市民社会”寻找答案。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虽然有其局限,但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强调人的抽象性、被动性和自然性,对人是谦逊而淳朴的描述。马克思在他理论的基础上发掘了人的具体性、能动性和社会性。对人的“类”的特质的概括为马克思的思想所吸收,尤其体现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
4.空想社会主义。在19 世纪,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都极为关注人的解放,其理论和实践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站在人的解放的高度,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指出了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后备军,即将踏出校门的他们是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进步的中坚力量,代表着未来与希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而更重要的是培育推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者的责任。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环境,要使当代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必不可少的。
1.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中小学已经接受了来自学校的爱国教育,在大学阶段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独立,只从学校课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灌输,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一方面,要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专业课学习之余,要加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感,尤其要加强对党史、团史的学习。将时事政治评论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另一方面,倡导大学生理性爱国。要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尤其不能被强烈的情感冲昏头脑,理智的辨别什么是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党、有益于人民群众的行为,并且敢于与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2.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学生代表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培育大学生具有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时代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为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培育大学生的专业精神与职业精神就显得更为迫切。一方面,专业精神强调关注事实,推崇客观、科学、实证、创新;另一方面,职业精神是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高等教育职业化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培养,除课堂教学以外,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3.培育以伦理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群体即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要强化伦理教育尤其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建。当前集体主义面临诸多问题,青年学生其中也包括学生党员对集体主义的认同率降低,主要精力都放在经营自己的事情上,很少有人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这就要求辩证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集体利益基础上发展个人利益,而集体要尽最大努力关心个人利益,必须要维护和实现集体内个人根本利益。将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情感通过志愿者服务等奉献爱心的社会实践来体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肖 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