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教学是什么?对于这个持久弥新的话题,教育理论者和教育实践者一直在上下求索,并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均对教学的本质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建构主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主导教学的主要理论,基于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在地方院校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实施,“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理念应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深入贯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课程教学理论性过强,课程内容深奥、枯燥、空洞、难以理解。为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能力为重”的理念,使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能力在理论引领下有所提升,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课程改革中,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和尝试。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客观的知识结构居于重要位置,但它更强调客观知识不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更是不同的个体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才能完成。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主要围绕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概述、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原理(课程设计的四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不同结构化程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这三个核心问题构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建立该课程的整体知识逻辑结构框架。每个核心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授,并结合幼儿园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使学生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结构理解并把握各自的内涵;同时,将这些所有专题的相关概念、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相关的理论以及设计的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讨论之后,每个学生就会形成该课程的认知结构。当学生以整体的方式学习该课程的三个核心问题时,学生就会建构基于自身原有认知图式的课程结构框架,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的动态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世界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四个学会”,构成了人的一生学习的四个教育支柱,其中的“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培养参与、合作精神[1]。建构主义特别是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活动应该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评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与他人互动进行学习的,个人的认知系统是社会互动的结果(Vygotsky,1978)。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处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通过个体间的互动与对话引发学习者思考的认知工具,这些认知工具不仅能够刺激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而且是影响学习者能够学到什么和如何学习的决定性因素[2]。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设计”专题中,为学生创设机会构建多种建构主义式的学习群体。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群体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多维度性,并且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支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和学生共同产生讨论话题,或者观看幼儿园优质教学视频之后,采取随机结合的方式,4~6位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对讨论话题展开拓展性的探讨,然后各小组进行课堂报告,对各自的观点进行阐述,最后大家再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具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学习小组相当于“第二课堂”,学生根据“教育活动设计”专题之下的教学内容分解,每个学习小组搜集相关的专题资源并形成资料包,各小组成员认真学习资料包并完成自己的研读报告,最后各小组汇总在集体讨论会上进行专题共享。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模拟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专题教学中,7~8位学生一组,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凝聚群体智慧完成本小组所抽取的模拟教学题目的教育活动设计方案,然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学生担任模拟教学的主讲教师,在集体中展示小组成果,之后集体讨论各小组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结构形式[3]。在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应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促进者,甚至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伙伴;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并不是借助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而是学生建构意义的主要参考资源;媒体亦不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方法,而是创设意义建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在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中,综合使用较为成熟的支架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其教学环节主要有:1)搭建框架:紧密围绕现阶段的学习专题,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内确立与专题相关的概念,并建立概念之间的逻辑顺序,也就是要学生明确“我要做什么”。2)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氛围,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起学习活动,并且借助多种媒体(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生活小趣事等)帮助学生明确“我要怎么学”。3)协作学习:该环节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之后进行的讨论、交流,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在共享集体智慧成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已有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最终就会对当前所学概念建立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完成对“概念框架”的意义建构。4)效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学习小组对个体学习的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主动学习的态度、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贡献程度以及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程度。
教学评价作为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内涵界定有多重解读,在这里我们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评价[4]。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是自身进行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体验到了什么,也即学习的过程,那么必然注重形成性评价[5]。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实践探索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密切联系,学习的学习过程与考试的比例为4:6,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除平时作业之外,将不同学习群体(各类学习小组)的学习与汇报成果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比例将达学生学习效果总成绩的80%。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而这种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支持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意义建构,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地方院校应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改革教学,但我们在借鉴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要避免产生“晕轮效应”,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霍秉坤.课程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旅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4]王志丽.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J].教学与管理,2012(3):5-6.
[5]李香玲.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观在高师院校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