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袁和平
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它对于培育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一些大学生人格状况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传统美德的缺失,突出表现在价值观上知善恶、明荣辱的错位,个人品德上谦虚、宽容、勤俭美德的淡漠,日常生活中诚信、礼让、勤俭美德的欠缺等。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已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可是当前社会的现代化却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这场冲突严重地冲击了大学生传统美德的保持,而传统美德能否保持又关乎国家的兴衰和强盛。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要大力倡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我国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的精髓,把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明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有效地摒除目前在大学生身上出现的西方价值观念。大学生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身上难免沾附了些许与中国国情迥然不同的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目前,西方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也腐蚀着我国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包括它的价值观念,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他们先进优秀的精华,比如民主精神、科学精神、进取精神、开放意识等,同时也要摒弃他们腐朽落后与我国国情相抵触的价值观念。因此,强调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熏陶和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大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抵制一切与中国国情相左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渗浸和腐蚀,推动大学生崇尚健康、积极、进取的社会主义新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3.当代大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迫切性。新世纪以来,由于大学教育教学一味追求提高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导致我国大学的美德教育理想化、教条化、形式化、空洞化。大学生仅仅知道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而对具体的美德内容却很模糊,不能准确分析、判断实际生活中邪恶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践行社会道德观,有的甚至沾染上污秽、丑恶的行为。鉴于此,更需对大学生加强美德教育,让他们深入理解中华美德的深刻内涵,让他们知晓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同时中华美德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会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生力军,他们的成长和成才直接关系到能否将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和发展下去,关系到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成与败。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样可以促使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反动势力的影响,防御和根除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1.各高等院校高度重视,但收效甚微。高考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极大推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但同时也导致了很多人的畸形成长,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各高校虽然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开设思想政治课,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查,教学效果甚微。这导致大学生人文知识、传统美德知识的严重缺失。由此可见,推行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让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家长、社会和学校忽视传统美德教育。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传统美德的缺失以及忠、孝、礼、义、信等等方面的匮乏。究其原因就是家长、社会和学校忽视了传统美德的教育。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而对孩子传统美德教育却严重忽视。家长疏于教育,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是专业技能高于人文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选用和考评标准也是学历、能力高于一切,这一切都导致了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
3.注重个人价值实现,人生态度功利化。笔者曾对大学生进行了有关价值观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很现实、积极,也有很多大学生功利性过强,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有钱、有权、有房、有车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而选择奉献、服务和默默无闻的甚少。当前的大学生过于自私,一味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享受。这些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自身传统美德的教育严重缺失。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人才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发展。在国际形势和国家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今天,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因此,高等学校要善于以大学语文教学为载体,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传统美德教育,对于构筑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爱国精神。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董存瑞和黄继光等为国献身以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一直传扬的崇高美德。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中,我们仍需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和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广大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爱国作品的学习,将爱国之情植根于心,将报国之志付诸于行,强调大学生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引导大学生反对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和崇洋媚外。如在教授《橘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橘的“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与诗人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倡导大学生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大学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华传统美德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崇尚集体主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当代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就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表现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就是首先强调“义”,要求大学生“舍生取义” ;表现在公与私的关系上,就是强调个人服从集体,责任重于泰山。这与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相通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前途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例如,进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以私人恩怨为轻的集体主义精神。
3.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今天,弘扬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以及负重争先、团结实干的精神,这一点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坚持弘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广大大学生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极力倡导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勤劳节俭的精神。例如,学习《一步一步走向希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面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发奋进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成功。
4.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由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总结多年的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同时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确定的政治路线,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也是对革命者的作风、品格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和指南。目前,大学生依然要大力倡导这种优良传统和人生态度,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坚持实事求。大学生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学到真知识和真本领,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优秀人才。例如,学习《科学的追求极其动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以钱德拉塞卡为学生树立榜样,告诫学生只有谨慎、谦逊和勤奋,才能步入科学的光辉殿堂,进而掌握真理。
[1]顾明远.与大学生谈中华传统美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06
[2]边德明.美德是培育出来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