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蒙城县双涧镇中心小学 王洪梅
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安徽省蒙城县双涧镇中心小学 王洪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激发兴趣 自主探索 追求高效
数学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数学枯燥和乏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堂必须“动”起来,要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环节的精彩预设。一堂好课要想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打动学生的心,学生心一动,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以教材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使学生自发地产生一种探索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教师以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训斥、不惩罚,耐心指导。当学生获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肯定,鼓励他们。例如,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说:“你真行!”“老师为你自豪。”“你真了不起!”对表现不佳的学生以暗示性语言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课堂的配角。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笔者教学“2和5的倍数特征”时先在黑板上写几个数,迅速告诉学生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是2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实际算一算,判断老师的回答对不对。大部分学生向笔者投来敬佩的目光。有一名同学疑惑是不是笔者课前准备好了题目,有点不相信笔者的实力。“那好,请你上黑板前写几个更大的数,老师也能迅速判断。”笔者向这位同学发起了挑战。这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了10个大数,想打败笔者。笔者一口气把答案说了出来。“老师真厉害!”“老师就是老师!”听着同学们的赞赏,笔者故弄玄虚地说:“其实,也没什么。”“老师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向我挑战的学生有点迫不及待了。“是的,只要你掌握了规律,也会有一双火眼金睛,像老师一样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老师您快告诉我们是什么规律吧。”笔者略施小伎,学生的“心”就被牢牢抓住,从而积极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堂应该倡导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寻根问底,发表不同见解。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后,一位同学举手问:“比的基本性质和商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探求知识,通过“问、议、交流”等,学生畅所欲言,在说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说,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热情的同时提高他们释疑的信心。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亲自操作和主动参与才能是有效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使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用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满水并往圆柱体中倒,问几次刚好倒满?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到试验中。实验结果:三次刚好倒满。由此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实验比老师直接把结论出示给学生的效果更好。总之,教学中要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要重视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数学学习。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当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时,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惰性,等待别的同学的答案,然后“人云亦云”。时间一长,他们在课堂上几乎不再举手发言,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断减弱。当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问题,在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学生自主思考后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在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一堂课中不仅有热烈的讨论,还要有冷静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中潜心钻研,不断思考和总结,让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为学生打造一个自由发展、张扬个性的亮丽舞台。
ISSN2095-6711/Z01-2015-0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