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二中学 简彩华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活动教学实践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二中学 简彩华
在素质教育影响下,教育工作者越发重视用活动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成为活动课堂的主体。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只是表面上对课改理念表示理解,但实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依然延续旧的教育思维,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其导致的教学效果也显而易见。实现课堂的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而这既是学校和教师的追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中利用活动教学方法开展历史教学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对其方式进行了研究。
历史课程 课堂活动教学 实践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发展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到教学日程。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相协作的精神,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者就是教师,活动教学方式也因此备受重视。学科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就是通过课堂进行教学,课堂也是素质教育实践的地方。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促进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在这种趋势下,初中历史课堂活动教学的方式也越发受到重视。
1.界定历史课堂活动教学的概念。历史课堂活动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指导下,以历史知识为对象,根据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学习兴趣,把学生作为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的主体,通过探究和解决关于历史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及实践的能力,以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和人格为目标的教学形式,而活动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历史课堂活动教学的特征
(1)历史知识是载体。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对学生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设计内容要以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来进行。把历史知识作为历史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2)以常规课堂教学为途径。历史课堂活动教学主要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下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活动教学一般是活动法、讨论法、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从而进行活动,教师要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实施运用相关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3)以适度活动为特征。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活动教学中要强调活动的适度性,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适度。不要忽视课堂活动教学才是服务具体课堂教学的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这样才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4)以师生互动为核心。师生关系是历史课堂活动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师生在历史课堂的活动教学中互相交流、彼此促进,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活动对教学而言,不只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还是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的途径。因此,课堂活动教学要以师生互动为核心。
1.表演型活动。初中生处在12~15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根据这时期的初中生特点,表演型活动是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表演前自主探究并收集资料,在表演过程中相互交流完成任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表演型活动中,历史教师要适当指导,但应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表演型活动的主角。表演型活动可通过讲故事、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进行。
(1)讲故事活动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故事是《女娲补天》,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在课外书本里应该看过,但相信我今天的讲述会让你们更深刻的了解这个故事……
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讲故事评比。几个同学依次讲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故事,其他学生打分评出胜负,教师引出《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了活动教学的作用。
(2)编演历史剧活动
甲:老大,这姓诸葛的什么来头,这么大面子,让您老人家亲自去请。
乙:啊?
甲:刘备怎么回答?
乙:孔明乃当世大贤,我亲自一去又有何妨?
甲:刘备三人碰见书童。
乙:请问诸葛先生何在?
甲:不巧,我家先生不在。
乙:那么,打扰了,请转告先生,刘备来访,告辞。
学生为了编好剧本,需要收集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并且通过学生《三顾茅庐》的历史剧表演引出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所处的历史,即三国鼎立时期。
2.操作型活动。动手操作是素质教育比较重视的学习能力。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可再现性的特点,这也加强了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这时,历史课堂上的操作型活动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型活动分为两种,分别是再现式操作和创新式操作。
例如,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关于两宋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包括活字印刷的历史。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找到活字印刷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分组合作,上课时以“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为制作活字印刷的作品,并在全班内进行评比。
通过学生的评比,操作型活动之后,历史教师再引出两宋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教学内容。
3.探究型活动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产生各种疑问,发现各种问题,然后再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与分析,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探究型活动中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和讨论,从而使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探究活动按不同的内容分为主题式探究和课堂疑惑探究。
以“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探究主题,历史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组,按正反方进行辩论。
正方: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将华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举措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焚书”时保留了农、医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秦始皇“坑儒”也只坑了460个,试问古今中外,哪个帝王不杀反动派?
反方:秦始皇的过远大于功,秦始皇统一六国战争,是用上百万人的生命换来的,他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虽然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急于求成”,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失业”。“焚书”“坑儒”使春秋战国时期的那种百家争鸣,思想绽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此以后中国开始逐渐走入专制,中国人的思想开始慢慢失去“活力”。
通过各组选手分别阐述观点和激烈的辩论,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问题。
在这种主题式的辩论活动后,历史教师可以引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的课程内容,学生带着不同的观点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4.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巩固教学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例如,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学生能了解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活动,探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诗词的写作背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的了解程度。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以来,一直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也关系素质教育能否良好实施。在此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越发重视采用课堂活动教学的方式。历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素质为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使历史课堂成为真正培养合格人才的摇篮。
[1]张 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2013
[2]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张 洁.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彭 辉.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ISSN2095-6711/Z01-2015-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