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巫 科 曹苧心
制度逻辑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四川大学 巫 科 曹苧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多元化制约、国际化趋同、特色化不足等困境。本文基于新制度社会学派的制度逻辑理论,从制度环境与组织行为之间关系的视角解读高等教育国际化,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高等教育 国际化教育 制度逻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确定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核心概念之一。
随后,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高等教育新一轮国际化浪潮席卷全球,大大促进了各国教育之间的“无国界”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国际化作为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面临诸多困境。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跨文化、全球化的视野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和传送相结合的过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仍面临以下困境:
第一,多元化制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受多元化制约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理念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以北美和西欧国际化教育理念为学习榜样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存在,而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北欧、澳洲、东亚等教育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逐渐兴起。不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之间既相互交融,也相互竞争。
(2)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主体是以高校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组织体系,包括国家教育部、国际化教育培训机构、国际化教育旅游机构、海外留学机构、国际化教育NGO(非营利组织)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组织体系已较完整,但目前尚缺乏对多元化主体的有效管理。
(3)环境多元化。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多元化的环境,包括价值观多元化、教育制度多元化、经济制度多元化等。环境多元化大大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稳定性。
第二,国际化趋同。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走出去”或“引进来”的过程,而是让高等教育通过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充分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水平,这就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趋同现象,具体表现包括:盲目开设国际课程,大量引进外籍教师,纷纷设立交换项目,大举建设国际校区,频繁开展国际考察等。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些举措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确实必要,但各大高校甚至包括一些高职院校不根据自身规模实力与办学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化发展规划,盲目跟风国内一流高校的国际化教育,实在是不可为,也不可取。
第三,特色化不足。高等教育国际化还面临特色化不足的困境。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实施国际化进程中,高校学习模仿的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方式都大同小异,加之部分高校又未充分消化吸收,导致“学什么就是什么”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为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些“后起之秀”在实施国际化教育时采用跟随战略,模仿国内实施国际化教育较好的高校做法,更加剧了自身特色的消失。
从组织研究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困境是制度环境与组织行为之间互动形成的。关于制度环境与组织行为,新制度社会学派学者阿尔福德和弗里德兰(Alford & Friedland,1985)提出“制度逻辑”概念,即“固有的矛盾性的习俗及信仰”。
新制度社会学派认为,制度逻辑存在三种影响机制:
(1)合法性机制指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合法性机制的落脚点在于“逻辑场域”,即由多种制度逻辑共同形成的制度环境。
(2)同构性机制指导致组织同构现象的驱动机制。同构性机制事实上是合法性机制的产物。制度环境中的合法性机制产生一种激励,迫使或诱使组织接受和采纳社会认可的做法和形式,因此组织发生同构现象。
(3)能动性机制指行动者对世界具有某种影响能力,如能够改变规则,改变关系纽带或者资源配置。近年来,新制度社会学派更加注重个体和组织的创新、策略等行为研究。
在分析制度环境与组织行为之间互动关系时,制度逻辑理论能够将制度环境和组织行为密切联系。制度逻辑不仅可以解释组织趋同现象,而且可以指导组织发挥能动性机制。
基于新制度社会学派的制度逻辑理论,参考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本文从制度逻辑视阈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困境:
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多元化制约困境源于多元化制度逻辑共同形成的制度环境,包括市场逻辑、教育逻辑、国家逻辑、社会逻辑等。因此,高校在实施国际化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制度环境具体由哪些制度逻辑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国际化趋同困境是由于制度逻辑的同构性机制发挥影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化教育组织嵌入制度逻辑的程度越深,受制度逻辑同构性机制的影响就越大,国际化趋同现象越明显。
再次,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特色化不足的困境是由于国际化教育组织的能动性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国际化教育组织具备适应制度逻辑影响的能力,另一方面国际化教育组织能够通过积极影响嵌入制度逻辑的程度或者改变制度逻辑本身,从而保护自身特色不被同化。
本文从制度逻辑视阈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面临的困境,但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制度环境究竟包含哪些制度逻辑?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有大量案例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制度逻辑的同构性机制和能动性机制?总体而言,从制度逻辑视阈解读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困境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A].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2]冯惠玲等.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挑战与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
[3]叶 托.中国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研究[D].浙江杭州:浙江大学,2012
[4](美)斯科特.姚 伟,王黎芳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Reay, T. and Hinings, C. R. (2009) Managing the Rivalry of Competing Institutional Logics. Organization Studies
[6]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
[7]Giddens, Anthony.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SN2095-6711/Z01-2015-06-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