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文竹青 聂春龙 何少华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市政道路、高速公路以及各城镇建设中的建筑业有了飞越式发展,各领域对土木工程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而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专业设置过细,知识面不够宽,后劲发展略有不足,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把培养模式从专业对口向宽口径转变,以达到科学素质和个人素质相融合的通识教育。为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创造,就应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高层次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南华大学城建学院努力探索 “大类招生、细分专业、模块教学、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土木模式要以大类招生改革为前奏,以教学内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改革为手段,对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和探索,从而推进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全面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土木工程专业是为建筑业和国家基本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研究、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等人才的专业。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在30 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以培养设计、施工、管理的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提倡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从2001年开始的近十五年,我院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整合教学团队,凝华学科方向,形成了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在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重点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大土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打牢基础,为其实施提供条件。
1.新专业设置是大土木工程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在二十一世纪末,在目录中公布:将土木工程专业做了重大调整,将原来的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工程、港口工程、海洋工程、给排水工程等8 个专业综合为土木工程。此番调整保证了大土木的宽口径通识性人材培养的要求。因此原有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合新形势下“大土木”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尽快适应土木工程向“大土木工程”的转变。
南华大学城市建设院最初只有建筑工程专业、给水排水专业、暖通专业,以每年招生150 人左右的规模培养了20 多届毕业生。近些年,我国正处于创建创新型国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审时度势先后增设了:道路桥梁工程、岩土工程、造价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在此基础上我校第一次土木工程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2004年开始实施,在新增加了道路道桥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之后,考虑到建筑工程专业和以上两个新增专业具有相同的基础课程公共平台,因此,有大量相似专业课的前提下进行大土木专业招生是水到渠成。学院以战略的眼光将以上三个专业合并为“大土木工程”“大土木工程”分三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道路桥梁工程方向、岩土工程方向。随着学校进一步发展,到2007年我校又增加了项目管理工程方向,至此我校土木工程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大土木工程”专业下设专业方向增至四个。
2.制订培养方案是土木工程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型和式样。大土木专业的改革使得原有的实践环节、重点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的、专业培养要求都发生重大的变化,要想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为培养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首先必须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土木工程大类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院充分考虑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在培养模式的确立和实施的过程等各个环节上中下工夫,于2004年探索出一套应用型高等学校技术人才培养的2004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有比较明确的培养目标,同时规范于教育部“大土木”的框架,对学生进行土木工程学科的通识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土木学科平台的专业知识模块体系框架,创建“大类培养”学习环境,让学生树立“大类培养”学习观,并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学分、课程深度等方进行了多方面讨论。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彰显我校特色、适应社会的需求下制定出来的培养方案,即招生时候按土木工程大专业招进校,经历两年的大专业的课程学习后,在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后,参照学生志向,两年来的总成绩排名以及根据各专业的师资核定各专业人数,让学生自主选择、调换专业,进入相关课程模块学习。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层次,为了更好确保我校培养的“大土木”学生的层次,使其更符合土木工程大类培养模式的初衷,我院又组织专家、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座谈,奔赴成功进行“大类培养”改革的学校进行考查调研,在精益求精的思想改革指导下对2004版土木工程大类培养模式不断地探索改进,又先后制定了2005、2007、2009、2010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改革是土木工程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因为重新确立专业设置调整和大土木人才培养模式,原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已不再适合宽口径和厚基础的“大土木”培养理念,必须对其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删除一些趋于淘汰、不符合发展形势课程;减少专业区分过细、不满足宽口径课程的设置;合并改选一些课程名称相近、相同,学时和课程内容有微小差别的有价值课程;增加有质量、体现专业特色、符合学校定位的课程。
专业基础课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以 “必需、够用”为度。为适应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的需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改革符合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基层教学组织就是课程组,它由几位教授相同或者相近课程的老师按照一定年龄层次、学缘结构、学历组成的教学团队,是一个有保证的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群体。南华大学土木工程课程组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工作需要设定,先后成立基础工程、钢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测量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组,课程组的建设分三步走。
(1)完成课程组的教学任务,即组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表编写好教学日历,发挥优秀教师的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进行集体备课,增加知识的流动性,开展教研教学研究,做到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进度的一致,教学结果考核的公平。
(2)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师资队伍,即在实现教学内容互补、教学能力与特长互补、教学资料共享的前提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组以老带新的形式组成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学术梯队,培养踏实、稳定、和谐的师资队伍,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稳步提高。
(3)推进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即合理的教学安排、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组成员将成就该课程教学改革,加大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先后有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获得了学校的经费资助,并立志将上述课程打造成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版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钢结构等优秀教材;努力培养教学名师,造就优秀教学团队。
4.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土木工程培养模式改革的后盾。大学的第一要素是师资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依托,是提升学术水平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师资队伍的质量,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正确了解学校土木工程师资队伍现状,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使土木中专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显得尤其重要。
在我校土木工程大类培养模式改革时期,为更好得执行培养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在土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长远规划。①优化师资年龄结构在引进师资方面为改善原本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节较多,中年教师较少的情况下,用情感手段联络、吸引土木专业出去深造的教师回流,增加中年教师的数量;②为保障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现有教师读研读博,提升职称,以建设与土木专业定位一致的学科梯队结构;③为保证学术思想、教学体系、科研风格和科研方法的多样性,从丰富学生眼界,活跃学生思想的角度考虑,从2004年后土木工程专业引进、招聘来的教师都毕业自不同类型的高校。逐渐满足学缘结构来源广泛性。同时建立博士津贴、教授津贴等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
在近十年的土木工程大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我院土木工程专业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改进,在改进的过程中,吸取精华,成功在对我院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以及新申报成功的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招“土建类”改革后,于2013年在拥有土木工程相对齐全的学科的同时,对土木工程大类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突破,将原土木工程专业下设的四个方向:建筑工程、道桥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工程造价(原项目管理工程更名),和土建类下设三个专业: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共计四个方向,三个专业全面融合,成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切实做到了大土木培养的“大框架”的范畴,完全实现“大类招生”,真正做到一个学院按一个大类,即土木工程大类招生。这种大学科招生,分方向培养的教学培养方式更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力度、淡化传统的专业观念、分方向培养专业人才,使专业才人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化。
当然2013 版土木工程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在考虑“土建类”与“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存在较大的差异的前提下,在以往的一年半到两年的基础教育时间上减少半年,即全院的专业都按土木工程专业招进来,再进行一年的通识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土木学科平台基础上的专业知识模块体系框架,让他们树立“大类培养”的学习观,再自主选择各方向,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这种大土木专业的培养模式是新教育改革的果实。目前我校在实践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大土木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工作还处于不断探索和改革中。逐渐完善大土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1]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 —中国的实证分析及策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3
[2]薛巧巧,吴援明.光电工程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
[3]王 诤.课程组模式的研究与建设实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4]吴 祥,葛友华.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刘述礼,黄延福.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