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伟,姜晓慧
(大连市第十四中学附属小学,辽宁大连116031)
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有效问题设计的策略
毕建伟,姜晓慧
(大连市第十四中学附属小学,辽宁大连116031)
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离不开启发诱导。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助产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课堂教学论提出“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小学第二学段的数学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重视在新授课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按照“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有序展开。例如,五年级《质数与合数》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每位同学都有学号,能把表示你学号的数字的所有因数都写出来吗?”然后教师提问学号是1、2、7、16、21、26、29的同学回答问题,并板书出每个学号数字的因数。之后,教师再提问:“能不能把这些学号数字分分类?”学生按照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以把这些数字按奇数、偶数分类;按一位数、两位数分类;按照因数的个数分类。最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入新知: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是质数,除了有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因数的数是合数。再如六年级《面的旋转》一课,学生要通过看、滚、剪、切等多种方式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充分了解了圆柱、圆锥的特征之后,教师提问:“圆柱、圆锥与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不同?”借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没有曲面,不能滚动;圆柱和圆锥有曲面,能滚动。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认识得更加深入。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问题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递进式的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热情,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学习过程中逐个突破难点,不断深化认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一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别呈现了“一个物体或图形作为整体的分数认识”“多个物体或图形作为整体的分数认识”两个内容。第一节课分的是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分的份数与取的份数与所给的分母、分子的数字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在练习的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分数( )表示。学生反应很快,都用表示。第二课分的对象发生变化了,是多个物体。教师在探究环节设计了相似的问题:用分数( )表示。有的学生用表示,他们认为分母就是物体总数,分子就是取出物体的个数。显然,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产生了冲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两个结果讨论,最终明确:分母表示分的份数,而不是物体的总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而不是取的个数。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设计问题,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由零碎到完整,由局部到整体。
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综合性和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思路,并尝试着对学习内容的本质属性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教师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的串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脉络,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小数点搬家》探究环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两个思考问题:(1)小数点分别向哪边搬家了?(2)小数点每一次搬家后小数的大小是怎么变化的?学生在问题的帮助提示下,能够将整个变化规律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条理清楚地说出来。有了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汇报时也不需要老师琐碎地追问。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问题的串联有利于呈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知识形成的脉络,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通常都要让学生总结回顾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疑问。此时,设计的问题应指向学习过程的回顾。回顾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也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渗透,还能帮助学生将积累的活动经验进行提炼,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例如,教学《分数乘法三》,教师在课堂总结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谈收获,有的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有的说:“我学会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子和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做分母。”这些是知识层面的收获,教师还可以指向学习过程设计问题:“你是怎么学到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本课学习经历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活动经验。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达到有效地设计问题,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责任编辑: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