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市化对教育的影响

2015-03-31 08:25:30张琳琳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城市化教育资源劳动力

张琳琳

(大连教育学院学历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浅析我国城市化对教育的影响

张琳琳*

(大连教育学院学历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束缚的减弱,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因此受到巨大影响。教育作为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发展也要受到城市化的冲击。各学科对城市化内涵的不同认识,为研究城市化对教育的影响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城市化;教育;影响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化是重要特征之一。我国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后发型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束缚的减弱,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5亿,城市化率从17.9%提升到54.77%,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按照这一发展趋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会有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市,继续呈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城市化是一个涵盖社会人口流动、经济结构调整、理念和生活方式转变等众多因素的社会生态系统发展变化的过程,涵盖了人口的、经济的、社会的等不同的含义。城市化不仅表现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的不断转移和城市人口比重的逐渐增加,也表现在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不断转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的逐步聚集发展,还表现在农村人口在转移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以及实现他们在城市这一新环境的再社会化。正是因为城市化发展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因此不同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城市化问题。人口学对城市化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的乡-城流动和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上,经济学则将对城市化的认识和研究主要放在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和城乡的产业结构调整上,社会学则将对城市化的认识和研究主要放到了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心理再适应和市民化上。虽然各学科对城市化的认识不同,但为我们全面系统地认识城市化过程,深刻把握城市化内涵,进而从教育学的视角探析外在社会系统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即研究城市化对农村人口教育观念、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一、城市化促使农村人口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作为传统农业大国,2011年我国就呈现出城市人口比例高于农村人口的新形势。伴随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时间的增加,以及他们与城市人口交往广度的扩大和交往深度的提升,广大农村人口的教育观念逐渐发生转变。

“观念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在生产和生活中受到外部环境有意或无意的作用以及个人的体验而逐步形成的,是个人社会化的结果。”[1]农村人口在转移过程中要面对新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会切身体验到教育和技能水平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这些乡—城转移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会使他们头脑中一些固有的观念发生转变,教育观念变化就是其中之一。农村转移人口教育观念的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农村转移人口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期望值逐渐提高。由于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生活和就业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教育对进入高层次劳动力市场和阶层流动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们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不断提高教育水平而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有比父辈更加殷实和稳定的生活,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史柏年等人对北京地区流动人口对子女教育期望的调查数据就可以明显看出。该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子女达到大专毕业以上教育水平的家庭共185个,占84.9%;希望子女达到高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家庭共33个,仅占15.1%。虽然农村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大部分仅为初中文化水平,但是他们在长期的城市生活中已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们也像城市人口一样希望子女能够好好读书,考入高等学府。二是农村转移人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增强子女教育的必要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为了使子女能够达到其教育期望水平,农村转移人口尽可能地在家庭支出方面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史柏年等人对北京地区流动人口对子女教育投入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家庭月收入多集中在500~1500元,其中较多家庭每学期的教育支出为400~600元。在公立学校借读的学生家庭收入多集中在2500~3000元之间,而58%的家庭的教育支出在800元以上。[2]虽然农村转移人口的家庭收入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很多家长仍旧愿意拿出大部分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支出,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乡—城转移过程中,农村人口对教育的认识正在逐渐加深,他们的教育观念也正在逐步转变。

二、城市化对农村转移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城市化不仅是城乡人口比重变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经济学家研究指出: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继续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在我国,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转移出来,要想顺利实现他们从农村第一产业向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就必须不断提高个体素质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人口的平均水平。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20年,而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3年;城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为20∶1,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为4∶1,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为0.91∶1,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为0.37∶1。[3]教育程度偏低和文化知识缺乏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面对城市现代化生产方式时,往往会表现为学习能力较弱、技能掌握性较差、工作无所适从等问题。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就在于: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传统手工劳动的产业和部门要逐渐升级实现自动化、知识化,劳动力的整体结构和规格也要从“金字塔型”逐渐扁平化为“橄榄型”,即劳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经过训练的劳动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和比重将逐渐增大,要求工作生产一线的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必须进一步提高个体素质成为知识型劳动者。

教育水平的高低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劳动力市场考量一个人能否被录用的重要尺度,通常会对个体收入水平、就业层次、工作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教育和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较为容易地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就业,享受较高的工资待遇、职业声望和工作稳定性。然而,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转移人口较低的人力资本状况决定了他们通常只能进入第二劳动力市场,从事较为辛苦的工业、建筑业和服务性工作,以有限的工资维持其现有生活。在长期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中,农村转移人口深刻地认识到:在城乡二元分割壁垒逐渐打破,原有的制度性分割逐渐削弱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水平的相对低下是造成他们与城市居民就业乃至生活质量差异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自身的工资待遇与生活条件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另外,通过农村转移人口群体内部的比较也可以发现:凡是文化程度较高并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对优势,能够率先从农村地区转移出来,并能够较快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岗位的需要,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和较为稳定的工作岗位。通过不同群体教育与就业、生活状况的比较和自身群体内的示范效应,广大农村劳动力深刻体会到教育对其就业以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三、城市化要求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系统中各要素的构成状态和构成比例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前一要素的变化必然要连锁性地引起其他相关要素的调整。教育系统中教育规模的大小、教育资源的利用和使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龄人口的数量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需求状况,具体来讲就是:学龄人口增多,教育需求必然会相应增加,随之而来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就要增大;反之,学龄人口减少,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就要减少。按照上述教育资源调整规律,城市化一方面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必须及时调整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效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城市地区学龄人口不断增加,必须优化配置城市教育资源,有效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伴随我国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束缚的减弱和人们对土地依附性的降低,为了寻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加殷实的生活,大量农村人口举家迁移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2013年与1985年相比,全国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下降了30.58%,农村地区适龄儿童人数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农村教育资源需求量的降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城市地区一样,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后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水平,即能够在一段时期内保证本学区适龄儿童入学的需要。然而,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且快速地转移,导致部分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无法根据人口数量的变化及时做以调整,从而导致部分农村教育资源出现闲置,产生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招不满”的状况,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亟待调整。另一方面,与农村地区生源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出现城市学校人满为患“装不下”的情况,如何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按照我国长期以来适龄儿童入学的相关规定,农村劳动力子女应该在其户口所在地即农村地区就学,但是为了对子女监护方便和高效,部分转移劳动力通常会选择让其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而与此同时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子女入学难、教育费用难以负担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很多转移人口子女难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适合的公立学校入学,或者因为教育费用支出过高不得不选择条件较差的打工子弟学校入学,甚至部分适龄儿童不得不放弃入学机会,因此农村转移劳动力子女无论在教育机会,还是教育结果上都与城市儿童存在一定差距。这几年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随迁子女在城市就近入学已经成为可能,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利也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但是,面对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如何优化配置城市教育资源,实现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依然是教育界必须解决的一个热点和难题问题。

[1]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5.

[2]史柏年.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9-93.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6:165.

[责任编辑:阅文]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Education in China

ZHANG Lin-lin
(Diploma Education Center,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116021,China)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opulation mobility,China is experiencing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of urbanization,thus all social areas have been greatly affected.Education,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stock of human capital,is also subject to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education.

urbanization;education;influence

G521

A

1008-388X(2015)04-0008-03

2015-10-26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青年专项课题(EJA130429)

张琳琳(1980-),女,辽宁抚顺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城市化教育资源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