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到故乡,看得见未来”

2015-03-31 11:14宋尾璧山区委宣传部提供
今日重庆 2015年5期
关键词:璧山产城小城

文│本刊记者 宋尾 图│璧山区委宣传部提供

“一个颠覆你对中国西部县城印象的小城,一个变化速度、变化质量让人惊叹的新城,一个生长着绿意、生长着希望、生长着幸福让人过目不忘的活力之城。”这是去年7月撤县设区之际,一位新华社记者对璧山的评价。

几年前还默默无闻的小城“璧山”,如今俨然已成新闻“热词”,持续牵动着包括央视、《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关注;与之相随的,是其广泛的“标本效应”,仅去年,璧山就接待了126人次省部级领导和283批次外地党政考察团。

璧山为什么这样“热”?

其实不难解释。

就在众多城市管理者困惑于如何根除工业与环境、产业与城市的矛盾时,西部小城璧山,却日渐走出一条清晰的“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成为某种可参照的“范本”。

无疑,如果审视重庆的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璧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词。

关于璧山的“产城融合”,各大媒体与专家已有定论,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通过另一些视角——在细节里体验这座“生态之城”。

何为小而美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璧山人“情感日历”特别重要的一年:撤县设区,跨越20年的梦想照进现实;新增“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等5张“国”字号新名片。

然而我们更关心的,是抵达璧山前的一点小疑问:当国内众多城市惯用大词来确定和凸显雄心的时刻,璧山却提出了一些反向的“小词令”,比如“深绿城市”和“小而美”。

“绿色”好理解,但“深绿”是什么?指向并不明晰;“小而美”,温馨,柔软,但如何呈现,如何辨识?

2月6日上午,我们驱车进入璧山新城,便已感受到这座小城的热情,那是沿途竖立的路牌:“来了,你就是璧山人”。以及,满目的“绿”——街道两旁,尽是郁郁葱葱的草坪、林木。

必须承认,这个小城完全称得上干净整洁,地面上很难见到垃圾、纸屑。行驶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易被忽略的场景:除了随处可见的清洁工,这儿的园林工人似乎也比其他城市多许多,三三两两地隐于路边的灌林与草坪。

我下车与一位清洁工搭讪:“扫得这样干净,是有人来检查吗?”这位五旬左右的工人说,“我们这里天天都是恁个,检查不检查都一样。”随后又补充,“新城,老城,一个样。”中午,在老城一间小餐馆就餐时,老板娘侧面印证了这种说法,“每天晚上,都有洒水车清洗一遍街道,”她笑道,“洗得像镜子一样。”

在小城漫游,还有一个细节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无论是驱车还是步行,几乎随时都能看见一座公园或休闲广场。

“璧山究竟有多少公园广场?”受访的市民们说法不一。璧山区委宣传部特意给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去电,核实信息为:38个。

这无疑是一个极重要的信息。这个细节不仅诠释了我们来之前的疑问,甚至也隐含了解读璧山“产城融合”的密码。

——什么是“小而美”?大概这就是了: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的璧山区,城市休闲公园广场竟多达38座。尚不知道,璧山是不是中国拥有城市公园广场最多的小城,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花园”建设并非“静止”或“完成状态”,而是一直持续的工程。

然而,璧山的公园不仅止于数量,还在于其质量。在当地人推荐下,我们分别游览了新城与老城交界处的秀湖公园,以及观音塘湿地公园。必须点赞的,不仅在于其“殷实”:面积大,高配置,环境美;还因两座公园丰富的人文含量。

由是,“小而美”可如此解读:在不少城市扩张时大做“加法”的同时,璧山却在城市建设中做“减法”,老城拆旧后,腾出空间增加绿地和公共设施;新城大量“留白”植绿,优化城市空间。所以,这座小城的经营战略,首先是从生态环境开始的,而产城融合,首先是建立在这些关乎人与自然的意境之上的。

寻找深绿

在璧山秀湖公园的一块石碑上,我们看见上面镌刻了八个字:“千年璧山,深绿城市”。

何为“深绿城市”?查阅资料后得知,“深绿”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低碳生活,加上循环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深绿城市。

枯燥的学术解释或不足以使人理解,但一个细节或许值得一说。

驱车行往观音塘湿地公园的途中,随行的驾驶员一直在赞叹道路的宽广,干净,和绿化。末了他遗憾,“如果道旁没得这些高压线就好了。”他甚至没有察觉到,我们所处、所历的,其实正是璧山工业园区。而在路上行走的、在公园里徜徉的人们,你也无法从表面分辨,他们究竟是园区的工人,还是附近的市民。

璧山沿河路美景

这个不经意的细节,不仅颠覆了我们心中对“工业园区”的固有概念,更诠释了璧山作为产城融合的样本价值,“园区和城区一个样,厂区和小区一个样”;也深度吻合黄奇帆市长的那句话:“坚持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

按常态思维,人们往往认为发展工业必会以牺牲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然而在璧山,这一常态思维正被打破——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产业与城市、产业与产业的共融共生,让绿色发展收获“生态红利”。

所以,这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小而美”是璧山的辨识度——整座小城即为一座大公园;那么“深绿”,显然意味着璧山的城市经营理念。

这也是孩子们的乐园

在璧山工业园区,一位工作人员转引了一个细节:中国包装联合会纸制品委员会秘书长刘寿生来此考察时曾感慨,“走过无数的中国城市,只有在璧山,书记竟然只介绍生态环境没有讲经济。”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极有说服力的事实,“只要是前来璧山考察的中外客商,有投资意向的没有一个走了。”

无它,城市若无产业支撑,再华丽也等同“空城”;但产业若无城市依托,再高端也是“空转”;若无宜居环境和完备的生活配套服务,产业发展亦会受到巨大制约。

这也很清晰地解读了何为“深绿”,通俗地讲就是:合情合理地把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正如我们见到和听说的细节,在璧山,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并非1+1=2的简单叠加,而是真正做到了产业与城市交相辉映。

离开璧山前,政府相关人士告诉我们,璧山目前的城市经营理念,是在产城融合的基础上建设升级版的“一生之城”。

何为“一生一城”?除了“产城共生”,除了“宜居宜产”,或许还有更为包容的涵义:即让我们的城镇建设都能“望得见故乡,看得见未来”。

上述引语,刊于1月10日出版的《光明日报》,来自一篇“解读璧山”的文章标题。

76乐百氏(重庆)食品饮料有限公司饮料生产线

猜你喜欢
璧山产城小城
小城雪花
璧山:“四城”同建 人民同享
小城大爱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旧改+产城业务双突破! 时代中国:有信心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重庆市发改委批复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即使从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会有逼仄的童年
千亿投资、国家战略、500强扎堆 中新知识城“产城融合”对标“世界级”
小城红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