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恒
摘 要: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应用使我们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真正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机构编制;管理信息;查询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3.054
1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与运用可以理解为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即政务信息化。在政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基础、应用为重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推动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政务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目前机构编制管理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机构编制管理部门
办公室虽然都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但多是用来打字、制表;计算机虽然都联通了互联网,但仅用于查阅资料;部门内部虽然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但仅限于事务层面的处理;机构编制信息虽然基本实现了系统化管理,但仅限于部门内部使用。面对这些现状,虽然不能断然说信息化没有实现机构编制的管理目标,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化的管理工具,至少目前还没有对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以及实现相应的管理目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像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信息传递分配功能、业务实时办理功能、程序的控制功能等,未能使机构编制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转变。
1.2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
政府各有关部门各自筹建了不同的信息系统、网站,但大多数都没有做到信息互通共享,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重复劳动和不能进行数据对接和共享的问题比较多。
1.3 实名制管理信息的收集
以各级编办正在进行的实名制管理信息收集工作为例,虽然用的是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但却仍然沿用着分时、分步、分工与分离的工作方式,即先由信息中心提供需要收集的信息卡片或电子模板,然后交由相应的单位录入、校对、修改,最后再上报到信息中心,由专门的工作人员维护到管理系统中。与过去相比,原来装在档案室的纸质资料变成了现在的电子版数字化信息,除些之外没有任何变化。不能说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没有对机构编制管理起到作用,只能说这项技术在机构编制管理层面没有得到彻底的应用。
2 建议和对策
2.1 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基础性建设
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优化、整合、共享、互动”的原则,运用顶层设计的思想理念,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业务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主线,提高决策服务水平和能力;推进门户网站和其他信息工具的应用,实行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实现“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无纸化、审批服务一体化”,保证机关高效运转、健康有序发展。这就要求机构编制部门内部要加强局域网的建设,同时建立智能化办公操作系统,用以支持日常工作和管理。通过内部办公系统,实现网上公文流转、信息传递、审核审批内部行文,处理内部事务管理,做到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极大地方便日常工作,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及应变能力。
2.2 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实名制管理作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其目的应该是通过《实名制管理系统》准确掌握编制与人员信息的对应情况,使相关部门严格依据机构编制来规范人事管理,而绝不是要求我们在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再增加人员信息的管理内容。而且人事部门已经做过的工作,编制部门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应用和规范,而不是再做一遍。应构建便捷高效、规范有序的实名制管理技术平台,通过网上办理出入编备案手续,实现机构编制、组织、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和网上协调约束机制。将点式管理变为线式管理或面式管理,把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把粗放管理变为精准管理。
2.3 加强数字档案系统应用
为便于学习和日常管理,应按照“及时、有效、准确、完整”的原则,对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文件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管理,将各类业务档案、政务档案整理、扫描、数字化存储,按部门、单位对电子公文进行分类,建立档案原件影印系统和联网互查系统,做到有据可依、有备可查,简化查找资料的烦琐步骤,实现从“翻阅”到“点击”的转变,提高公文的查询效率,克服纸质档案在翻查中易损耗的弊端,同时有利于向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2008年,黑龙江省编办开始谋划建设覆盖全省的网络管理平台,提出实施“三三三”工程,至今,黑龙江省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已经相当完善。应该说,机构编制管理依托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体现了网络管理的优势,解决了机构编制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不足。要通过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积极构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控制、把关、协调、监督作用,不能强服务、弱监督;紧紧依托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强化制度建设,要在机构编制部门内部形成强力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优势,实现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制度化、经常化,把平台管理这种手段与严谨的制度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长治久安”。
〔编辑: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