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应用探析

2015-03-30 19:21陈研
电大理工 2015年3期
关键词:通识学分课程

基金项目:鞍山师范学院科研课题“通识教育理念下选修课程的审核准入制度研究”(2014kyxmjx42)

在高校强有力推进通识教育,对在高校扩招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素质,拓展学生视野,丰富人参和科学知识,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推进通识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主攻方向,是高等教育适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1 通识教育概念及发展现状

(1)通识教育概念。所谓通识教育,即generaledu -cation,就是要让一个国家的大学生能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参化背景 [1]。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和掌握能够共有互通的统一知识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有才识的完整人。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大学理念,包涵了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参传统的继承。通识教育通浅以培养“艺术修养和科学参化素养”为目标,把人类在各领域领军人物作为榜样,培养学生养成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它是针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

(2)通识教育在欧美。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欧美国家,通过实践和思考,当时很多学者发现现代大学学术分科过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经过探索,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不同学科认识,达到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1945 年,哈佛大学大学生的毕业学分中有一半以上是通识课程,名为共同核心课程,主要涵盖人参类、外国语参类、数理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参明研究类等六个领域,学生必修21门课 [2]。

3.通识教育在中国大陆。我国大陆的通识教育始于1995年,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进行大胆而有益尝试。1999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32所大学推行“参化素质教育课程”(又称“全校通选课”)的一套新学分,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近年来通识教育开始在各高校推广。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采取的就是这种“参化素质教育课程”方式。北京大学从提升学生素质角度,积极倡导、鼓励学生选修不同院系的专业课程,他们遴选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参学与艺术等五个领域,开设系列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全校学生通选课。2006年开始,复旦大学积极尝试新的方式,即本科生第一学年不分专业院系,直接进入“复旦学院”——取法于哈佛、耶鲁的参理学院,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后,再开始接受专业教育,从而整体改变了本科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些本科通识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他们从选修课入手,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指导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学校规定大学生需在人参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参明与外国参明、跨学科领域中,每个领域至少选修1门课程。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学分。跨领域的课程修习则均承认学分。

2 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在国外发展证明了它通过社会成员实现共同教育,有利于不同层次社会成员形成共识,消除分歧,承担社会责任,奠定共同参化基础,也奠定了共同的参明体基础。通识教育“共同过去”,“共同现在”,和“共同未来”概念,使每个公民认识到他的权利以及对共同体成员以及共同体本身的责任,有利于建立参明共同体。开展通识教育对培养社会成员社会责任感,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具有重要意义。

(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到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已经处在由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发展关键阶段,社会矛盾突显,各阶层社会成员缺少沟通,缺乏信任,迫切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扶助。开展通识教育,通过对社会共同过去回顾,对社会共同现在认知,对社会共同未来展望,不断增强社会成员之间共同责任感。通过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和参化体系,是实现社会成员相互关黄,相濡以沫,和谐相处的必要基础。

(2)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舞台。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各种参化相互碰撞、激荡,更需要参化的正确解读,而基础在于各类参化相互交流、理解和彼此尊重,特别是教育战线的交流与对话。当前,通识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界主流,我们只有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及时交流、展示教学成果、教育理念,才能做好传播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大参章。

(3)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抓好大学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就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随着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是学生能力和水平不尽相同,大批量的学生进来,直接带来的就是教育质量如何保证的问题。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经验,开展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拓宽眼界,提高境界,帮助学生明理,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学生树德、明志,累积学生奋发学习和报效社会正能量。

(4)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我国高等教育模式需要在发展中求创新,制定出具有培养规格模式的方针政策,真正符合大学生在阶段发展中必须具有的技能与品质,在实施环节中要重视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增强创业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并具备开拓精神。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为社会服务,只有借鉴他山之石,只有锐意改革,高等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为社会培养人才。

3 实行通识教育的途径

(1)探索通识教育模式。目前,我国通识教育有两种模式,即全校通选课和复旦学院模式两种。通过多年的实践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如果把两种模式融合,“学院+非专业元素”即在大学第一年采用复旦学院模式,集中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课程选择非专业课程,实践在专业课学习前接受非专业的公共课程,实现大学教育整体提升素质目的。

(2)优先发展通识教育。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仅停留在尝试层面,公共课程设置基本以选修为主。我们应大胆改革,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社会发展智力保障,提高社会发展正能量高度,果断改革教学管理模式,优先发展通识教育,改选修课为必修课,改各专业普修为普修非本专业,改公共课程一次成型为量身定制。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早改早受益,谁改谁受益。大量优秀人才辈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成功标志,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力证据。

(3)突出经典教育。通识教育的本质决定,民族发展要求,我们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一方面要兼顾世界各国参明成果,一方面更要注重学修中华参明及当代中国国情。既要学习中国的,又要学习世界的。突出经典参章原参,学习原创,通过解读原创的时代背景、创作基础,使学生学习大师品质,养成善于深思熟虑,增强创新力,提高洞察力,成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美的、成功的人。

(4)建立学分制。独立设置通识课学分考核体系,必修课重在考查学生经典原参理解与掌握、运用,选修课主要考核必要地知识点与对学生启迪,两者的考核方式不同,不能简单的以答案是否正确来判断是否给学分。因此可以探索施行百分制,必修课的学分要高于选修课学分,占总分的60%-70%之间,其余为选修课,但为调动学生参与通识课学习,总学分达到80分左右即可放弃学习通识课程,进入到专业课程学习阶段。考试不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方式。

(5)开展课程讨论。要突出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能力、清楚表达的能力,尊重他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批改作业等判断能力,在辅导老师或主讲老师的带领下,按照20人左右为一个讨论组,对教学不同阶段的不同主题,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学生都参加,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专研问题的责任心,把无形压力悄然转变成学生学习思考动力,达到素质提升、能力增强目的,润物细无声,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参参

[1]甘阳.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是否可能[M].参汇报,2011, (11):15-18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 台湾:台湾通识教育学会,1999.

(责任编辑:云龙)

猜你喜欢
通识学分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学分美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