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简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
●张 敏
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直接影响着其职业生涯,职业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具有动态、多样的特点。这些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和家庭、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形式多数是互溶的,明确这些因素可以使我们比较系统地构思相应的教育策略。
职业意识;教育策略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培养过程带有明显的职业特点。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使高职生成为高端技能型复合人才,这种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植学生的职业意识。
所谓职业意识,即从业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理解、认可态度及情感依存度,体现了一个人职业方面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1]职业意识的构成要素中先天条件和后天教育互为依存,但又相对独立发挥作用。合乎职业需求的职业意识,往往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我反省来形成。[2]分析阻碍职业意识形成的因素,可以更好地依据个体条件,制订教育策略,完善职业意识的启蒙与培养。
影响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归类分析主要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职业意识形成的直接因素
1.职业方向的错位是忽视先天基因的结果
遗传学家罗伯特·普罗敏(Robert Plomin)对智力和基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基因对核心科目(英语、数学等)的考试成绩影响较大(58%)。[3]先天的基因条件和以往的学习成绩,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理科课程的考量比重,间接地左右着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态度。当这种课程态度形成定势后,对待技能型课程也往往通过偏文或偏理来划分。高职生由于入学层次偏低,在选择专业和专业课程学习上,这种定势的课程态度发挥了很强的影响力。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又进一步对学生选择未来职业产生影响。可见,个人先天基因条件,可以决定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方向,以及在某种职业中所能达到的层次。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先天基因条件,必然造成学生职业选择的错位,使其职业意识的形成受到不利影响。
2.职业能力的不足是兴趣爱好脱节的结果
兴趣的初始表现是“好奇”,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以及周围环境“互动式”的影响,大多数人的兴趣会呈现出阶段性的明朗化,这种阶段性的兴趣往往以“未来职业”的简单形式呈现在个体的想象思维中,并将逐渐转化为职业兴趣。
但目前的教育受到应试的影响,学生的个人兴趣往往被忽略,个体兴趣得不到正确的扶持和引导,很难发育成健康的职业兴趣,其职业心理无法从“幻想期”平缓地过渡到“尝试期”。于是出现职业意识模糊、薄弱、滞后等消极现象,这一现象在高职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环境因素是影响职业意识形成的间接因素
1.家庭环境影响着学生职业意识的独立性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的生活氛围、家庭成员的处事原则、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家庭成员的职业及职业意愿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4]
很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具有体制内任职背景的家长,会用自我经历的惯性思维要求自己的孩子、规划孩子的职业。学习成绩较低的高职学生,会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依附于家庭及家庭延伸的社会关系,其职业意识独立成分缺乏、依附感较重;而那些自由职业人的家庭,对孩子的职业有种随遇而安、随波逐流态度,这种态度会使孩子表现出自我感知的职业意识,这样的职业意识经常表现出比较发散,后续成长方向摇摆,提升动力不足等特点。
2.学校环境影响着学生职业意识的差异性
学生的个人兴趣、学习习惯和职业意识的启蒙与培植都离不开学校的系统教育。但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缺乏有效的兴趣培植和职业启蒙,学生的职业感很弱,加之我国的独生子女现状,学生的职业思考经常会被各种“关心”忽略和否定,职业意识出现弱化或缺失现象。
当大量职业意识薄弱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在专业的选择和学习上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惑。职业意识的“断崖”现象不但给学生本人,也给高职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加之目前的高职教育受“就业率”的左右,依然存在着“重职业技能、轻职业意识”现象,学生职业意识的矫正与形成被置于次要地位。
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来看,职业意识培养缺乏协调统一的递进式机制,各阶段的教育呈现“块状”结构,无法平稳地衔接,对不同成长阶段所承载的职业意识层次缺乏顶层构思。这种情况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埋下了隐患。
3.社会环境影响着学生职业意识的取舍性
当今社会,凸显的经济意识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倚重效益的人才定位和高校宣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误导作用;用人单位“重文凭”的用人习惯,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经济因素基础上的“文凭低值化”、“证书货币化”等行为,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出现偏差、职业注意力模糊。另外,不同职业在社会层面上呈现出的等级现实,也使得学生的职业意识受到了影响。
由于学生未来要步入社会,这些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对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调查可以看到,高职学生选择职业的兴趣目标从高到低顺序为:经营型、权力型、艺术型、社会型、自然型、技术型,[5]高职生的技术职业兴趣不高。
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视角分析可以看到,抑制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正常形成的因素并不单一,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学生走向社会时的职业意识质量和层次。
影响高职学生正常职业意识形成的因素具有两面性,当这些因素产生抑制作用时,实际上是这些因素的副作用在呈显性状态,借助合理的制度和措施来激发这些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将对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矫正和培养具有正面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尊重个体差异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相宜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差异得到尊重和发展的保障。构建宽容的社会环境,需要全民共同的努力,也需要相关部门的顶层设计和相应组织的配合。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要将尊重个体差异发展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要对个性化培养的实施环节进行顶层疏通和完善,营造破除传统职业等级观念的氛围,建立“能力至上”的科学用人制度,逐步淡化“文凭”的招聘功能,全方位构建高层次的人文发展环境;其次,要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对职业模范、岗位标兵、技能能手等具有职业正能量的事迹进行广泛报道,充分利用好传媒平台进行职业规范知识和法规的普及,营造职业意识形成的舆论环境;再次,相关管理部门要协助社会用人单位制定出科学的员工聘用标准,注重对应聘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评,彻底鄙弃“高招低配”和“文凭至上”的用人陋习,为各种职业技能合格人才搭建公平的就业平台。
(二)强化各教育环节高度负责的育人责任
一个人从学前教育走到职业教育,期间要经历多个教育环节,这些教育环节都有其主体责任和教育目标,而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具有优良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合格社会职业人。
就目前来说,许多高职学生存在独立意识不强、短视思维、逃避责任、学习积极性偏低等现象。究其根源,这些学生往往在小学、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佳,表现非主流,经常被边缘化,其隐藏于表象下的心理问题又经常被忽略。这为以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留下了隐患。针对此种现实状况,各层级学校应该高度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帮扶教育。
小学阶段,学校要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身特性的兴趣萌芽,适当加以引导和培养,并为其提供表现空间,以使孩童时期的萌芽兴趣得到应有的尊重。
中学阶段是学生职业心理由“幻想”到“尝试”的试水时期。略有些青涩的“超现实”职业理想常常显得比较脆弱,这时的理想特别需要肯定式的甄别和帮扶,走心式的心理辅导和面对面式的思想交流。
高职阶段是职业心理“实现期”的预备阶段,承上启下的职业心理在此阶段要完成与相关职业技能的对接。为了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学校要高度关注职业意识教育,要建立针对学生职业心理分析的机制和专业队伍,有计划地对学生职业心理进行辅导和矫正,建立基于科学分析的学生个人职业心理档案,注意在技能教学环节体现相应职业意识培养的内容。同时,要结合相关的专业特点,建立可操作的校企合作基地,以使职业教育伴有企业的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促进相应职业意识的形成。[6]
专业化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的育人设计可以使受教育者得到最大的教育成效,负责的职业心理帮扶可以使受教育者拥有乐观向上的职业心态。
(三)营造温馨理智的家庭亲子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微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始于童年,但对其职业的影响会伴随一生。
父母在家庭微生态环境中居于核心地位,理智地扮演亲子角色,科学地学习育儿知识,可以使父母与子女形成密切的感情关系,借助这个感情纽带,父母的部分技能、交往艺术、价值观等就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女。调查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职业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子女会参照父母的建议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基于此种职业影响的关联关系,父母要用科学的态度为子女分析未来职场的大趋势,要理智的设立奖惩措施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要建立负责的亲子关系培育孩子的情商,要宽容地善待孩子的职业选择,要细心地调节家庭育儿环境,要客观有效地协助孩子解决职场问题。同时,由于父母的职业态度与子女的职业选择存在着正相关,父母要从自我做起,在思想上端正职业态度,以使家庭微生态环境富有“乐业”元素。
就目前来看,无论从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家庭的小环境,高职教育都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发展境遇,对这种“困惑”在理论研究上体现的比较多,但对改变社会对职业技能的态度影响甚微。“一考定乾坤”的基础教育使受教育的个体差异被忽略,过于功利的用人环境和职业教育,使职业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培植,这给职业技能的学习设置了“隐形”的障碍。凡此种种阻碍因素都对整个社会职业技能的提升带来严重的影响,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科学教育和引导。
[1]隋灵灵,吕小燕.大学生职业意识问题探讨[J].工会论坛,2011,(11).
[2]张敏.职业素质的启蒙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3]袁越.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J].学习博览,2014,(4).
[4]Schulenberg J S,Vondracerk F W,Crouter A C.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on vocation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4,(2).
[5]陈静.高职生职业兴趣现状调查与问卷编制[D].重庆:西南大学,2008:37.
[6]张敏.探讨区域性企业培训基地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
(责任编辑:孙宽宁)
张 敏/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