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南涧县小湾东镇中学 周剑锋
农村初中语文讨论式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云南省南涧县小湾东镇中学 周剑锋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是大力倡导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本文总结反思了自己在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转变教学方式的做法,探究了致力于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讨论式教学”的几点策略,为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积累了有益经验。
初中 语文 教学方式创新 讨论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力倡导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笔者在长期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致力于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讨论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讨论式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特体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讨论式教学,从智力培养来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广阔、深刻;从能力培养来说,由于参与了一个动脑、动手的求知过程而学会了学习方法,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来看,学生在讨论中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并在其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如果说高效课堂需要有突破口的话,那么,预习毫无疑问的能够当此重任。应该说,高效课堂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将备受大家轻视的、逐步被边缘化的预习,强化为课堂的一个正式的、举足轻重的环节。恰恰是这个环节的固化,让课堂成就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当然也是讨论式教学效果的保证。讨论式教学的“预习准备”,包括对学生讨论意识与技巧的培养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许多学生在讨论式教学课堂上不理解将讨论什么和怎么讨论,所以在展开讨论式教学之前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训练。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学生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材料,使学生的思想活跃及敏锐起来。讨论前,教师要有适当的讲述,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讨论技能,教会学生学会反思和建设性地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讨论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课堂讨论,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课堂讨论才能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则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理解多义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讨论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有效的组织、引领和合作,必须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好引导(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诱导(有效保护学习积极性)、指导(有效调控学习进程)、辅导(有效评论学习成效)等作用,简言之“指导性”。第一,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既不能 “放羊”,也不能去主宰讨论,抑制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应讲究引导的艺术。第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充分交流意见,进行意见的互补、更正、辩论。教师在讨论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观察、倾听,必要时进行干预。第三,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在《曹刿论战》的教学中,笔者精心预设了导学案,让学生认真预习。在教学中,把全班按4至6个人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阅读、翻译全文,再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为什么会发生“齐师伐我”?课文中为什么不用“鲁”而说“我”呢?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也有“鲁庄公”一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击三次鼓之后,才说“可矣”?文中有哪些相关的文言常识需要掌握?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课后,要求同学们认真整理笔记、写心得体会。这样,不仅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而且使学生更牢固、更准确地掌握好相关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总之,讨论式教学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下孕育的产物。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手段。讨论式教学让师生都参与其中,不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所以,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要加深对讨论式教学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组织,使教学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
[1]刘大春,熊生贵,刘益民.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4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3]李建平.课程资源如何开发[J].中国教育报,2001.10
ISSN2095-6711/Z01-2015-07-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