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促进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2015-03-30 14:03吉林农业大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生大学生

吉林农业大学 崔 强

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王 雪

新形势下促进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吉林农业大学 崔 强

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王 雪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想要做好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就业工作,既存在着机遇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使就业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文分析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如何促进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进行阐述。

高等农业院校 毕业生 就业

一、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高校就业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这些决策部署为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为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于机遇,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制定文件力促大学生就业;二是社会经济的调整对于农业产业影响不大,反之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日益重视,涉农岗位基本上保持稳中有升;三是全社会正在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创业促就业,高校毕业生正是这些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关于挑战,一是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全国毕业生数量持续保持高位;二是企业岗位需求的减少。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欠佳,整体社会需求下降。上述的一增一减就造成了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新形势下,我们要正确把握高等农业院校就业工作的特征,科学分析就业工作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就业工作的艰巨性,使就业工作更好地适应各种新任务的要求。宏观的就业形势对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是积极的,高校应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和条件,正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毕业生充分、优质就业。

二、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大学毕业生还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即使没有达到“仕”,毕业生也希望在大城市、大企业发展。大学毕业生对于“稳定”有着很高的要求,比如,基本工资、保险、户口、档案关系等都希望企业予以很好的解决。但现实情况是,部分涉农企业地处城市开发区等边缘地带或者中小型城市,工作条件相对较差,不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预想的条件,因此认可度不高。二是岗位问题。毕业生希望将四年学习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希望从事有发展前途的岗位,比如研发、质检、管理等岗位,而实际涉农企业提供的绝大多数是销售、生产、服务等一线岗位,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期望不符。三是未来发展问题。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未来发展空间,大多数毕业生更加关注个人未来发展,而目大多涉农企业希望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创造价值,通过价值体现个人发展,在培训、提高方面投入的相对较少。四是就业能力低的问题。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相关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弱,表达、沟通能力差,抗压能力不强等,导致多次应聘都没有成功,即使应聘成功,实习期也没有很好的表现。

三、进一步促进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让毕业生能就业、好就业既是一项理论研究任务,更是当前重要的实践工作。高等农业院校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推动就业工作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为宗旨,全面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体面就业的工作模式,同时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切实保证就业工作有序稳定运行。

1.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提升就业。一是坚持生源及培养质量对接就业质量,二是坚持学科专业对接产业链条。高校应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做到“两个对接”,即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特色优势学科对接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坚持动手能力对接社会需求。高校应重视实践育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并运行“基础+平台”的培养模式,充分依托实践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建立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所有实验室面向学生免费开放,同时不断加大对于社会实践、毕业生产实习以及就业实习等工作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以科学管理为保障促进就业。一是确保重视到位。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挂帅的校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校性专门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各级负责人要亲自带队开展市场调研和开拓,充分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充分利用个人资源帮助毕业生找工作;二是确保投入到位。在经费上,及时足额划拨,并多方筹措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经费到位;在场地、设备上实行统筹规划、保质保量、优先满足,确保硬件设施到位;三是确保机制到位。在组织上,建立以就业主管部门为主体,教育指导、服务管理两支队伍比翼齐飞的工作体系,确保机构、人员到位。在制度建设上,出台专门文件,建立以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机制、就业工作调查研究、考核评价、奖惩促进及投入保障机制、创新创业系统管理和工作宣传机制等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体系。

3.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实现就业。一是就业指导科学化。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实现学生从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专门指导全程化教育覆盖。构建融“课程教学、报告讲座、咨询辅导、网络学习、机构培训、实践教学”的就业指导体系;二是洽谈平台品牌化。学校应积极筹备举办专场招聘会,积极邀请企业到校招聘,争取与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三是就业服务信息化。构建校内的大学生就业网,并与国家、省市的大学生就业平台联网,以微信、微博、飞信、QQ群等信息化手段为补充,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四是就业帮扶人性化。针对家庭困难、就业困难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学生群体,组织就业能力培训,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能力提升、信息咨询、推荐就业、自主创业”等服务。

4.以工作创新为依托推动就业。一是改革指导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粗放转为精细、被动转为主动、依经验推理改为数据分析,为学校采取的工作措施提供科学、精准的依据;二是改革招聘模式,让双选对接更契合。举办专业针对性强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腾出时间获取更多充分洽谈的时机,使得双方交流更深入、直接、有效,提高双选对接的契合度;三是拓展“优质资源”,让省外就业空间更广阔。高校应选择“经济发达、生源多、目前学校就业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优质企业作为开拓目标,组织对这些地区进行了走访企业、市场拓展,拓宽毕业生省外就业渠道。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勇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四是利用好“网络媒体”,让信息发布更流畅。高校校应充分运用微信、“二维码”等新兴网络媒体快捷、全面地发布就业信息,保证覆盖所有毕业生;通过发布就业信息“二维码”,毕业生可提前了解企业情况、招聘岗位及展位分布,先行确定目标企业,进行重点洽谈,达到提升签约率的效果。

5.以针对性活动引导全面就业。一是举办供需洽谈会、返校座谈会和校内宣讲会,按照“专业相近、学生所需、质量提升”的原则,针对未就业毕业生举办相关专业、行业的供需洽谈会。召开返校座谈会,切实把握未就业学生的真实情况;启动校内宣讲会,做好招聘信息发布和毕业生组织动员工作;二是开展远程面试招聘活动。在企业无法来校招聘情况下,利用网络进行远程面试,重点解决省外学生和拟到外省就业的学生问题,同时积极搜集政府部门、人才网站、行业网站举办的网络招聘会,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便利、高级的网络交流平台;三是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学校要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创业,利用农业专业优势打造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实现以创业促就业为目标,充分发挥优势,多方整合资源,形成了完善的组织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和服务支撑体系。

杨乃鹏,凌正妞.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J].常熟高专学报,2002.11

ISSN2095-6711/Z01-2015-07-0122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毕业生大学生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