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保卫处 黄奇君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很多社会矛盾和上访事件每年递增。由于高校办学人数都在上万规模,大学生收到的各类网络传播信息真假难辨,从而使他们深受影响,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大学生对互联网信息运用娴熟,而其自身也往往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环节和链条,但是,其存在着很多盲从、沟通不力,在处理网络事件中有很多不成熟之处。目前,大学校园对网络舆情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控机制。有效化解网络舆情给大学带来负面影响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任务,应该在短时间内提到到议事日程上来。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形成于校园新闻网、学生网、BBS、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舆情的客体是社会热点或影响学生自身利益的事件;舆情的主体是高校大学生,由于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具体利益关系的不同,会对同一事件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产生带有群众性的意见、情绪和行为,形成“舆论场”。比如,当有学生手机、自行车被盗时,其学生往往第一时间选择报警,但也有学生会选择在校园网上发布消息,引起网络围观,或者指责校方校园安全不力,引起恐慌。又如,学校制定的各种新的规章制度,由于学生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同一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于是便会在众说纷纭中形成一些大致相近的看法。于是,舆论场就形成了,这样的高校网络舆情经常会出现在校园网的网路上,具有一般舆论的规律,由于产生舆论的场合是在高校这个知识性、开放性很强的文化环境下形成,自然就形成了符合自身舆情的特点。
1.有较强的过激性与非理性。敏感性社会政治事件往往会成为突发网络舆情的热议话题,因为它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从而使大学生更容易参与其中、被不明论点所左右而进行评论和跟帖,从而产生一定非理性言论和过激言行,在网络热议的条件下,网络舆情更容易演变成“一呼百应”,呈现较强的过激性与非理性。
2.有一定的主观性、随意性。由于互联网载体的隐匿性和交互性,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空间容易产生无任何法律、道德等约束的自由,由于个人受到的来自于文化、社交、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会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观点,从而有同一观点的学生跟随其中并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圈子,这种主观性、随意性的观点会影响到事件的真实和客观性。
3.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大学生在校园内访问的网站站点相对较为集中,某一观点会在校园网通过跟帖快速发酵形成板块热帖,大家一同跟帖从而由观点演变成一个热点事件,大学生有激情、有时间,又有较高的群体性,往往不加思考,迅速传播。同时,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还可以快速实现即时一对一互动,快速形成舆情。例如,2013 年南京某学校,因为天气炎热陈同学跑到网吧通过人人网发表观点,就校园宿舍没有空调谈了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南京高校在同一时间发生从宿舍向楼下扔水瓶等杂物事件,严重影响了各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
4.舆情表达的直接性与难控性。高校大学生在校园新闻网、学生网、BBS、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可以不加约束地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顺畅,这种舆情表达的直接性具有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然而,网络上一旦出现消极的舆情,往往让我们的高校保卫管理人员束手无策。现在各高等学校对网络言论管理存在着盲区,对突发网络言论无法得到有效的即时解决的处置,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成热点议题和群体性事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就是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应对,提出干预措施。如果放任自流,那么原本高校可控的网络舆情可能会逐渐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再经过网络的发酵和传播,处置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网上监控,网下引导,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在立体化防控体系中越发显得重要。
为掌控校园新媒体管理,让正面言论占主导位置,高校保卫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并将其预警干预工作纳入高校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1.加强技术投入和及时汇聚信息预警。高校保卫处要设置专职人员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信息汇聚能力,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办公室,对有苗头、有热点的话题做到早预防、早介入、早分析并通过信息方式报送给有关部门。
2.做好应对处置方案。高校保卫处配合相关部门就热点问题应建立多个方案加以应对,如对校园服务器增加敏感文章的过滤系统、设定防黑客攻击预案处理机制、24 小时专人值班、制定校园服务器保留数据半年以上等。
3.加强舆情管控队伍建设。高校保卫处要配合相关部门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网络舆情管控队伍,既有校院领导、专家教授,又有专业教师参与的管控领导队伍,建立健全网络评论员,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就近期发生的网上热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在舆情突发时,第一时间进行正确引导,尽力减少负面影响。
4.控制舆情传播范围。在网络舆情发生后,高校保卫处要配合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采取科技手段隔断信息发布渠道,并迅速追查源头。组织管控领导队伍分析舆情,找到舆情根由,舆情管控队伍队伍要及时跟进,了解情况,及时疏导缓解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于接受引导。同时做到网上管控、网下引导相结合,对网上提出的利益等问题,是学校问题的就当场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加以解释以得到学生的谅解。
5.充分利用网评员的作用。保卫处要积极参与到网评员的队伍建设中来,主动和宣传部等部门交流沟通,在机关和院系学生当中选出有较高政治素质的人员加入到网评员的队伍中来。一旦网上出现对学校的负面新闻、谣言、人生攻击、煽动、挑事等言论,网评员可以进行回复、发文章等方式进行处理,让各种言论不在首页出现,让网评员的文章出现在首页。这样就形成了主流的声音,让别有用心的人不能得逞。
高校网络舆情相比其他舆情,有其自身特点,更敏感、更冲动、更多样化,高校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也更为普遍,整个过程中对于公众事件和民情民意的参与度也更大。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后,一旦恶化对于校园秩序甚至现实社会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广大高校应当在舆情危机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生特点、舆情状况,建立起高校网络舆情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立体化防控干预体系,让谣言和负面言论在现有的互联网管理条例和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面前得到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保卫工作应当不断拓展思路,改变思维方式,切实加强高校网络安全保卫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1]龙雅丽,张 坤.大学生群体事件网络舆情及其发展过程研究[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
[2]龙雅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李 浩.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探论——基于华东师范大学的调研视角[J].昆浙江学刊,2014
[4]李伟东,刘敏姬.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与职业,2010
[5]姜胜洪.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1
[6]赵 文,李 珊,余重远等.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价值工程,2011
[7]陈少徐.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8]蒋研川,肖铁岩,凌晓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1
[9]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