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新闻学教育中的正义感培养

2015-03-30 12:09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正义感新闻学正义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孙 溢

一、新闻专业教育的现状

如今,国内许多本科院校开设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大量扩招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新闻,立志成为一名新闻人。

“学新闻”只是对新闻专业较为笼统的认识,实际上,新闻传播学还可以划分为更多专业,体现在各个院校中也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共1080 所大学开设新闻与传播类本科专业,其中307 所大学设有新闻学专业,225 所大学开设广播电视学专业,365 所大学设有广告学专业,55 所大学设立传播学专业,80 所大学设有编辑出版专业,另外还有43 所大学拥有设网络与新媒体等新兴分支专业。在如此庞大的招生规模之下,每年在校学习新闻类专业的本科生总数均超过二十万。

新闻行业的更新换代较快,竞争激烈。因此,全行业都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业务水平有着很高的期待,而这样的诉求也倒逼高校愈发重视对学生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今,新闻专业的老师们都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走出校门采访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性能先进的摄像机,整个教育方式如同记者上岗前的业务培训。

如此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如何保证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呢?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一门名为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的课程。这门课程分为两部分内容,分别为新闻法规部分和新闻职业道德部分。主要阐述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各类信息发布的法律规定及新闻侵权的相关知识等。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很好,但难免涵盖范围过大,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其精神,更糟糕的是,由于这门课程与新闻业务差别较大,所以很难得到学生的真正重视,正逐渐被边缘化。

学生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不足,犹如一杯慢性毒药,虽然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异常,但长此以往,将会给新闻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二、培养正义感的意义与价值

什么样的人才是合格的记者?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早就有了共识,那就是社会的守望者、信息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显而易见,社会期待记者成为能够守望这个社会,当人们遇到危险时,新闻记者要能够及时地发现并提醒人们,帮助人们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普利策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得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当好社会的守望者,与记者的业务能力关系并不大,更重要的是记者心中的正义感和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对新闻教育界来说,正义感的培养意义重大。1.社会呼唤正义的声音

正义感是居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教育或培养的方式逐渐形成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它能让人明辨真假美丑,区分是非善恶,坚定正确方向,能使人们内在的生命力充分展现。它是一种感性直觉,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无畏的精神和巨大力量,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今中国社会的浮躁气氛日益严重,许多社会道德问题浮出水面,值得人们深思。究其原因,大可归结为正义感的缺失。运行多年的市场经济虽然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贫富差距的拉大,加之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使得许多人的价值观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对金钱和权利无比贪婪地追逐。近几年,扶跌倒老人被讹的新闻屡见报端,人们甚至开始对“扶不扶”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此现象,充分说明了当今社会道德的崩塌,更是人们正义感缺失的体现。

比社会风气更加缺乏正义感的是当今的网络舆论。德国学者诺埃勒·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启示我们,在网络这个匿名传播环境下,个人的话语权被极度扩大,但“从众心理”依然起着作用,网民通过转帖、跟帖等促成网络舆论的形成,稍不适度便会呈现“群体极化”倾向。这种“群体极化”的倾向常常表现为网民大规模的网络围观和网络暴力行为。此时,内心责任感与正义感的削弱成为了网民最为强烈的心理变化。这些“网络暴民”往往在真实生活中是安分守法“顺民”,即使心中有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也会埋藏在心底。但隐藏在群体之中,压抑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怨气得到肆无忌惮的宣泄,原本就脆弱的社会道德约束变得荡然无存。

浏览微博,各大网站的论坛、跟帖,不难发现网络舆论往往并非站在正义的立场,发出正义的声音。这些缺乏正义感的言论并不好仅仅停留在网络世界之中,它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甚至延伸至现实社会中,引发群体性事件,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恶劣的影响。

2.媒体需要正义的立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因此,秉持正义的立场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面对正义感缺失的网络舆论,媒体应摆正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所谓“社会守望者”,正是要求媒体扛起社会正义的大旗,不断指引人们远离黑暗,走向光明。

当我们仔细审视社会的众多矛盾,却发现过激网络舆论的根源往往在于媒体的报道。遵循新闻真实性的报道固然没错,但许多媒体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点击率和传播效果,在操作过程中会加入个人的主观色彩,刻意煽动民众的愤怒情绪。例如,日益尖锐的医患矛盾总是会占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但不管事件的本来面貌如何,记者的口吻大多清一色地偏向患者,把医生描述为见钱眼开、视患者生命于不顾的人。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为了迎合网络舆论的论调,也迎合了人们心中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不满。

媒体不仅需要发出真实的声音,更需要站在正义的立场。当媒体人的心中缺乏正义感,迷失的不仅仅是新闻报道中的真相,更是全社会前进的方向。

三、新闻正义感的培养方法

全社会正义感的缺失,与媒体人缺乏正义的立场不无关联。现代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最大窗口正是每天都在看的新闻,人们看到的新闻是什么样,心中的社会就是什么样。正义感的缺失,恰恰与当今新闻专业教育中的缺失相吻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回归到新闻学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中来。

今天高校校园中的新闻专业学生,就是将来奋战在新闻一线的记者,要在他们心中培养新闻正义感,仅仅靠一门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显然是不够的。新闻正义感的培养,要落实在日常的新闻业务教学之中。

作为教授新闻学课程的教师,应当在每一门专业课程中向学生潜移默化地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新闻正义感。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借鉴参考世界范围内的经典新闻作品,以传世名篇为例,让学生了解到好的新闻不仅词句精炼,更体现着人文关怀,传递着新闻的正义。

例如,在新闻采访写作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参考历年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作为新闻领域内的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秉持着一贯的评价标准。虽然评价标准离不开美国人的价值观,但对一些获奖作品的深层剖析可以发现,作者不是仅仅靠简单的说教与演绎,而是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巧妙地、隐匿地表达着某种价值取向;他们不是靠一味的吹捧与“帮忙”,而是更多地通过严肃尖锐的揭露与抨击,甚至借助嘲笑挖苦等方法,以达到消祛毒瘤和缺陷的目的,使社会不断走向健康和兴旺。在普利策获奖新闻作品中体现的这种价值观,就是当今新闻学教育最需要的,也是全社会都需要的正义感。

《纽约世界电讯与太阳报》记者爱德华·J·莫厄里在1952年凭借一篇名为《脱离十八层地狱》的新闻报道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这篇新闻讲述的是一位名叫路易斯·霍夫纳的美国人因误判的谋杀罪而被判处无期徒刑,在牢狱中度过十二年之后,终于在包括记者在内的多方努力下沉冤昭雪。记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宣判无罪的整个过程,将当事人内心的喜悦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品不仅体现了记者出色的采访写作能力,更传递出了新闻人应有的正义感,令人动容。以这样的新闻作品作为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案例,会对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正义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同样,在新闻摄影的课程中也可以采用借鉴经典的方法。例如,2015 年世界新闻摄影奖的评选中,法新社记者Bulent Kilic 凭借《伊斯坦布尔的抗议》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

这幅照片展现的是一名年轻女子在反政府示威者与防暴警察的冲突中受伤。画面色调冰冷,一名女青年面色憔悴地跪坐在地上,目光坚定,而她身边全是防暴警察。记者正是通过这样的镜头,展现人性的力量,引发人们对于正义的思考。当这样一幅新闻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们学到的不仅是构图与选景的技巧,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新闻正义感。

四、总结

新闻学教育注重业务与实践的特点并不与新闻正义感的培养相矛盾。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教育者,应当善于利用优秀、经典的新闻作品,在传授学生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传递出新闻作品应有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就领悟新闻正义的力量。

只有弥补了正义感的缺失,新闻学教育才是完整的。当学生们走出校园,扛起摄像机,拿起录音笔的时候,能够承担媒体人的责任,能够给社会带去正义的态度与立场,引导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1]梁赞英.浅析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J].中国报业,2014

[2]张 锐.正义感的缺失与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3]田学敏.网络群极化中舆论主体正义感与非理性的博弈[J].今传媒,2011

[4]沃尔特·李普曼. 新闻与正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1

猜你喜欢
正义感新闻学正义
论正义感在法官裁判中的合理定位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长大的理想
所谓正义感
法律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