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学院 颜 超 沈 璇 梁利军
2012 年教育部、卫生部提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国家鼓励在校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今后的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早在20 世纪末,清华大学等高校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 “SRT”,并于1996 年开始正式实施,并逐步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随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学生通过科研训练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基本的科研素养与科研思维,了解并熟悉了基本的科研过程,锻炼并提高自身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医学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我国培养卓越创新高水平医学人才奠定基石。
近年来该校本科生科研实践活动日益丰富,先后实施了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暑期科研社会实践等科研训练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鼓励大学生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同时,为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提高科研实验室运作效率,该校开展了“服务本科生科研实践,完善实验室平台建设”的研究,以期建立起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科研实验室管理、运行、评价体系,更好的发挥科研实验室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为本科生科研实践服务。
1.实验室、导师及制度方面
(1)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多是在本学科内部实施,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各实验室间管理运作机制不协调,开放力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由于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尚属初始阶段,实验室缺乏相应的针对本科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实验室专职人员的匮乏,大多数教师也没有指导经验,没有成熟的培养体系。
(3)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督促机制,本科生的科研项目有时容易拖沓甚至无法结题。
(4)现有科研类社团不够活跃,没有学术氛围,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学生方面
(1)由于科研宣传力度不够,吸引力与可持续性不强,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各个班级参与度参差不齐,有的班级出现很多科研小组,有的班级和其他班级共同形成一个小组进行科研。
(2)学生与导师的沟通不够,没有充分利用有限的科研资源。例如,有些科研项目被批下来后,导师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对本科生的项目并不十分了解,学生不注意去主动找导师沟通,导致科研进展缓慢,或者即使进行到出成果投稿的阶段,由于过程存在很多问题,最终被退稿等。
(3)学生欠缺科研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影响实验进程。学生检索能力、整合资料的能力较低,对于科研方法步骤了解不多,论文撰写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医学生主要是以二、三年级的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为主体,由于他们还未接触临床训练,知识水平及科研动手能力有限、理论基础欠缺,导致本可避免的实验误差,浪费大量时间。如一些仪器的使用,学生大多凭自己的经验常识使用,实际上会犯错而自己也不清楚,这个过程就会出现很多重复错误。
(4)课程学习时间与科研时间的处理不当,很多科研项目半途而废,不能善始善终。大学生一般利用假期、暑期等业余时间来完成科研训练,而假期实验不一定都能完成,实验中断有时会影响整个实验进度,实验也会发生不可预知的结果。上课期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但时间较零碎。还有些同学为了完成科研项目,为了出成果,耗费大量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影响学业成绩。在实验进程开始阶段积极性高,随着实验的进行有很少一部分不能善终。学生做科研不认真,靠老师督促,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工作拖拉,毫无进展,浪费时间,收获甚微。
1.针对实验室、导师及制度方面
(1)设立“开放性实验室”。各专业各学科各教研室应多交流,尝试设立“开放性实验室”。
(2)制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科研实验室管理条例。①建立本科生进入与退出科研实验室制度。如对初进实验室者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实验室介绍,登记手册的介绍等。②建立科研实验室奖励制度:建立学分奖励机制,鼓励大学生积极进入科研平台进行科研训练。③建立实验仪器管理制度。设立合理的统一领取器材时间,可由一位老师一位学生负责管理,包括收集订单报表,领取器材,清点器材等等。④建立贵重、特殊试剂(有毒有害)管理、使用、废弃制度,保障实验室及学生安全。
(3)建立导师负责制。建立一支由老、中、青年相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促进指导教师指导项目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一位导师带三至五名学生,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培训,科研思维培训,论文书写培训等工作。导师引导为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导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课题,若是直接给题不仅会让学生养成坐享其成的坏观念,而且阻碍学生开阔思维,独立思考。学生成员可以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组成,有利于低年级学生了解科研;有利于大四大五高年级学生确定研究方向。
(4)设立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负责的专门的科研管理办公室,对科研团队进行考核、监督、评价 ;并定期进行成果展示,例如每周开一次会议汇报上周实验进展,分析不足与失误,并汇报本周实验计划。每个月汇报一次月实验进展。每学期汇报实验进展,论文成果,每学年各专业导师对各族成果进行点评,学生对导师的问题进行答辩。
(5)建立和完善科研社团制度。不以常规普通社团的要求来发展社团,由不同领域的教师和有兴趣的不同系的学生来管理社团。学校要着重建设科研社团制度,安排固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科研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督促老师认真负责引导学生,对不同院系的学生进行打乱分组,增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对不同社龄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任务分配,新进社员以学习科研基础知识为主,一年社龄的社员可以指导新社员,组队以小组形式管理。
2.针对学生方面
(1)开办更多高质量的讲座。学校方面应该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参与科研的意义和作用以及科研资源的有限性、宝贵性,根源上将科研资源分配给那些热衷于钻研、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学生。各院系、年级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和需求状况开展一些科研培训,比如“科研设计技巧讲座”“文献检索讲座”“图书馆和工具书利用讲座”“统计软件应用讲座”“论文写作讲座”等。
(2)将科研融入日常校园文化。各专业学生会、社团可以将一些科研竞赛融入到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举办学校公开刊物,专门刊登学生写得比较优秀的小论文、科研总结等,并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和成长。
(3)将科研思维融入日常教学课程中。适当的在化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生化实验等实验课教学中整合科学研究方面的内容,开发出一些研究性实验题目,为学生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处理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提取实验结果,按论文形式书写研究报告,或以其它方式表达展示研究成果,这个过程既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有裨益。
(4)增强学生对试验过程的重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严谨、细致的科研习惯。对学生的实验计划、实验记录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制订出非常细致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操作步骤,并经常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
(5)邀请本科生担任实验室助手。有课题任务的教师可以寻找有意向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本科生作为自己的助手,把一些相对容易上手,和本科期间课程结合较紧的环节交给本科生;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在思维较活跃的学生方面获得灵感,而学生在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培养本科生基本的科学研究素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科研平台是一切科研活动的基础,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保障,因此高校应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科研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质量,还有助于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学生通过科研训练不断提高科研素质、团队协作能力等,其产出的科研成果将会提升其日后的就业发展以及继续深造的竞争力,并为以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旨在提高本科生科研水平,实现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改革创新,为高校管理的实践者与研究者们探寻出一些新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途径,将广受关注的科技创新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1]陈迎红.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
[2]石文惠,张轶欧.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实践的现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5
[3]吴 江,陈吉华等.日本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培养计划对我国的启示[J]. 西北医学教育,2011
[4]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管理[J].高校科研,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