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 胡彦武 于俊林 关颖丽 孙仁爽 武子敬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难是很多毕业生面临和无法逃避的问题,学生就业率、考研率以及毕业生的社会认可满意程度等指标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做为地方高校,如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率,是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通化师范学院中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设的中药学专业的地方院校较多,从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多数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均参照国内各大医科(药)大学,其专业特色不鲜明、理论化程度较高,不能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僵化,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与生产实际关联性差,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多以理论学习为重,实训、实习机会较少,专业实践锻炼时间不足,校企合作较少,未实现“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就业指导方面,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观思想教育有待加强。
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满足医药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自2010 年以来,我院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及就业指导等四个方面优化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1.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传统的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强调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不利于学生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院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所有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体系三大模块;再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医药生产方向、医药研发方向及医药管理与营销方向等多个专业方向。力求使学生既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寓个性化及专业化发展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2.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为使课程内容与医药企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我院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从医药企业聘请专家,为学生讲授《制剂设备与厂房设计》《新药研究与开发》等课程,从《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内容中提炼出若干与企业生产相关的问题,带领学生去医药企业实习,聘请相关岗位技术专家实地授课。
3. 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当前,医药企业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人业务状态的应用型药学类人才。而目前多数医药院校培养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基本上停留在理论上了解中医药理论及制剂技术层面。我院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化学类课程原有实验课程内容,整合成《综合化学实验》课程;整合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原有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综合药理实验》课程。增加实训实习教学周数,学生大四整个学年进行生产实习,并在实习环节中完成毕业论文研究工作。
4.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意识有效方式,即是有效的就业指导。我院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从就业指导课教师配备、就业信息搜集和发布到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构筑了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并形成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专任教师为辅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指导网络。同时,配合校方,组织学生进行创业立项,进入“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实战型的实验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的医药企业营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自2010 年以来,我院中药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的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显著提高,考研录取率从2010 年的5.67%提升到2014 年的10.58%,毕业生一次从2010 年的 80.21%提升到2014 年的88.96%。
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后,通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意识等一些改革手段,推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应用型特征更加明显,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依据通化医药城的产业优发展需要,通化师范学院中药学专业逐步形成了学校与地方、学科与行业、专业与企业三个层级相互支撑的联合培养体制。
[1]张晓艳.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2]郑万会,王 净.以市场为导向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3]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