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徐文慧
经过多少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来到中国。在当代高等教育工作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与题中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我国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它是结合我国自身实践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是我党领导集体不断坚持并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不断探索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既连贯又创新,既在坚持中发展,又在发展中坚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征之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吸取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华,也在具体实践中尊重多样性、包容差异性地实现自身创新与发展,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显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的观念表现是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支持,并成为信仰而为之奋斗的,整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史是继往开来的创新史和创造史,是令人尊重、珍惜和认可的。
综上可知,思想性、科学性、意识形态性、真理性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它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党和国家指导思想、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显然科学性是它的基础,本质是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说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当今社会,网络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种文化、思想异军突起,有精华也有糟粕,充斥着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导致各种思潮斗争情况复杂多变。在这样的意识文化背景下,用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先进、创新并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培育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关键,同样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新阶段、新情况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它的目标与功能上。列宁曾明确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质,即所代表的阶级意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与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起始阶段就一直坚持的方向。如今,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自觉目标与奋斗方向,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主人翁地位,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能够主动、自觉地担负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交赋的社会历史责任,选择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而奋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显现出来的强大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也是最高目标,就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但是,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进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尤其对广大高校青年中,其重要的现实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从政治思想方面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他们自觉地为完成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标而奋斗;现实目标之二就是实现理念上的政治合法性认同。因为没有认同就没有合法性,而任何政治的合法性不可能单纯地靠执政者的自觉就能完成,必须要以民众的认同为前提。然而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其理念上对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关键、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是未来的主宰,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就是进行政治合法性教育,以实现政治认同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还体现在其教育的功能上。传播政治文化,实现政治社会化,进而实现政治认同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与意义。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都统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换言之,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的取向。一旦形成政治文化与取向,政治生活的所有领域将都会涉及并渗透,从而影响政治行为、政治结构的构建及其政策的执行、制约政治的发展等。显然,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是社会政治秩序得以连续和持久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高等学校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播主导性的政治文化,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政府和党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正确的政治行为,使新一代大学生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定支持力量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主导性政治文化的传播载体就是政治思想教育,通过一定形式、一定规模的政治思想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社会化的形成。通过这样的宣传和教育,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才有可能传播给社会的新一代人精英以致永续循环、发展,这样,他们才能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意识上的归属感,从而把自己视为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某一政治行为的谋划者、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从而培养和造就符合国家政治要求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实现政治有序和政治稳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政治社会化过程,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是如何将已形成的政治文化持续发展,就是如何将新一代人变成政治社会成员的过程,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对当前我国主流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乃至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
方向好比是旗帜,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旗帜,否则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伤害将是致命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高校进行宣传时,必须按照特定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发展和巩固的客观需要,现实地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离开了特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迷失方向,就会犯错误。在历史上,“左”的、“右”的错误我们已深刻体会到其经验教训。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一旦我党在政治路线的制定与开展斗争上发生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就必然发生一系列变化,它是紧跟我党政治路线,且服从并服务于它的。在高等教育中,亦是如此。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上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古以来,从来都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利益的代言人,而观念领域里的斗争主要是经济领域里的对抗和斗争的折射和反映。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反映意识形态建设的形式上来看,文学作品、艺术表演、报刊、新闻媒体、校园广播、校园橱窗、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都是当代高校宣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阵地和重要载体。但不管是何种形式,它们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并努力造就拥护和认同这种意识形态的新一代接班人,也就是当代高校青年能担此重任。
在当代高等教育中,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传播,确立它对高等教育的指导作用,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巩固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因为观念意识形态本身就有教育功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政党都必然和必须运用意识形态这一功能武装教育自己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高校培养的高素质青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目标。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中心而展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方向,探索操作层面的途径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奠定基础,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高校、社会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