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海龙(1983-),男,山东昌乐人,法学博士,讲师,从事国际政治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1.003
众所周知,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形成的产物,后者则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合理规划推进的城镇化战略,能够带来一系列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中国在城镇化的历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健康有序的城镇化不仅对于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巨大影响。从国际视野来看,未来的中国城镇化能够为中国发展对外关系,尤其是中欧关系起到积极作用。一方面,中国需要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的积极经验,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意味着巨大的内需,给中欧关系尤其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笔者将抛砖引玉,尝试从一个国际视野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以飨读者。
一、中国城镇化的意义和问题
联合国的相关研究表明,城镇化是当今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1]1可以说,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李克强旗帜鲜明地指出:“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样的国家是现代化国家?国际上有不同的标准。但无论从联合国的标准看,还是从经合组织的标准看,城镇人口和非农就业比例都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个很重要、很清晰的界限。我们说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城镇化率比较低。” [2]同时,健康的城镇化发展又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如果二者能够协调共进,将有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鉴于此,全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城镇化发展问题,中国亦是如此。2000年10月,关于国家“十五”计划的建议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3]1381200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专门研讨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城镇化道路,显示出中央对城镇化问题的高度重视。2011年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将“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2012 年9月7日李克强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强调:“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 [2]2012年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4]更是首次单独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一项主要任务。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阐明了中国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国情现实依据和重大意义。习近平在谈及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时,也明确强调“持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 [5]
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也都强调了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再次运用大篇幅论述了城镇化的道路和目标:“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6]24从党和国家发布的文件精神和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可以明显地看出,城镇化已经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展望未来十年中国的战略发展,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轨道并面临方向性选择。
就现实而言,城镇化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选择,取得了重大成就,孕育着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到2012年已经达到52.6%。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走过了英国200年、美国100年和日本50年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完成由50%至70%的跨越,城镇化进入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7]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客观认识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诸如不全面(重速度轻质量、重经济轻生态、重物质轻精神等)、不协调(城乡失衡、人地失衡、空间分割等)、不可持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不以人为本(“被城镇化”“形象工程”等)等严峻问题非常突出。 [8]而且,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因此,根据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中国正处于高速城镇化的中期阶段,正值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的中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尖锐,迫切需要党和政府的科学规划,需要打开视野,向西方借鉴成功经验,避免西方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
从国际视角来看,伴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和对外关系的拓展,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其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外界的关注。人口基数巨大的中国城镇化进程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中国当前所处的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必须紧紧契合国际背景,充分利用国际有利时机。正如李克强指出:“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研究和实施城镇化战略” [2],而放眼世界,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规范。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要求中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充分调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挖掘两个市场,正确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尽管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褒贬不一,但是诸多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城镇化前景和中国的巨大国内市场普遍看好,都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消费市场以及广阔的国际合作发展空间。因此说,城镇化及其伴随的潜在市场,将成为中国拓展与世界各国合作的新平台。
总之,党和国家审时度势,积极推进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然而,13多亿人口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口的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如此规模宏大的城镇化一方面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问题和矛盾,如何发挥潜力,化解矛盾成为党和政府未来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国的城镇化必然会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正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所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两件大事。” [9]12健康地推动中国城镇化建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二、中国城镇化给中欧关系发展带来的机遇
自2003年起,中欧这两个世界主要经济体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其中,经贸关系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引擎。中国当下以及未来的城镇化有可能成为打破中欧贸易关系僵局甚至推动中欧在其他领域深化合作的重要契机。理性地看,借助于中国的城镇化,中欧双方都可以获利。一方面,中国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学习和借鉴欧洲国家城镇化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态、规划等领域借力欧洲国家,加快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言,中国的城镇化意味着巨大的商机,而这个机会对于急于振兴制造业、推动对外出口、减少对华逆差的欧洲国家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首先,欧洲国家城镇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能够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启示。纵观全世界的城镇化建设,各国都面临类似的通病:城市面积扩大,人口集中,车辆增加,环境恶化,这一系列问题迫切要求政府对城市的建设及配套设施和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正如李克强在题为“开启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新进程”的主旨演讲中所言:“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推进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0]面对中国城镇化的困境,中国亟需寻求国外的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以尽快实现健康有序的城镇化目标。
相比较而言,作为城镇化比较成功的典范,欧洲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当然其中的一些弯路也提供了反面教材。中欧双方认识到了这一现实,因此不断加强在城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正如李克强所言:“欧盟是工业化、城市化走在全球前列的经济体,中国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7世纪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欧洲的城市独具特色,注重空间合理布局,重视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崇尚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致力于城市体系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10]
在这个背景下,中欧双方于2012年5月3日签订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中国和欧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程度在双边关系史上前所未有,需要双方加强交流借鉴、互动合作,共同把握未来机遇,应对未来挑战,实现互利共赢。……欧盟约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及周边地区。欧盟和其成员国已在城市发展方面制定了全面应对的框架,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面临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挑战。……双方认识到中欧共同利益和各自长期经济战略的共同点,为彼此应对城镇化挑战、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历史机遇。” [11]《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中欧双方正式将城镇化作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石,进一步深化双方的经贸、技术、人文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可以说,中欧双方在城镇化方面的合作可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双方将通过战略协作、建立交流协调单位、举办中欧城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层次方面则包括国家、区域和地方,在领域方面更是广泛,包括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城镇化空间布局、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城市交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城市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发展交流研讨和人员培训等等。诚如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中欧问题专家安娜·斯塔尔所言:李克强此次与欧方重点就新能源、城镇化建设合作进行交流,是推动深化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体现,恰逢其时。 [12]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也表示:“欧洲在一百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行发展的格局,善于将旧城改造、新城建设、环境与文物古迹保护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中欧应相互交流和借鉴可持续城镇化的经验,不仅有利于化解各自城市发展的阻力,同时也为双方提供了难得的合作机遇。 [13]
在落实方面,中欧双方也展开了丰富的合作活动,例如中欧市长论坛、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平台项目、中欧碳排放交易体系项目、中欧社会保障改革项目、中欧灾害风险管理项目、卫星城和都市治理项目等。 [14]藉此,中国可以更好地学习欧洲国家的先进经验,中欧合作打开了一扇宽广的大门。李克强曾明确地表示:“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注意汲取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科学理念和先进经验,中欧在这方面完全可以相互交流”。 [15]
其次,中国城镇化的潜在市场能够成为深化中欧贸易,减少贸易逆差的重要契机。
长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经贸关系之一。双向贸易和投资成为促进中欧各自经济发展和创新的主要动力。然而,这一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巨额的贸易逆差成为欧方诟病中国的重要推手。据统计,仅2013年前十个月我国向欧出口2759亿美元,进口1802亿美元,中国顺差就达957亿美元。长期的巨额贸易逆差招致了许多别有用心的西方人士的批评,一些不利于中国形象的提法甚嚣尘上,甚至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投资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导致中欧经贸关系不断出现争吵和摩擦,严重危及中欧关系的稳定发展。
李克强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中欧双方的“战略合作”“务实合作”,而城镇化就是中欧双方面向未来“战略性务实合作”的一个新平台、新亮点、新突破口。李克强指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潜力巨大的中国城镇化,既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也是我国拓展与世界各国合作的新平台。因此,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研究和实施城镇化战略。” [2]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为缓解中欧贸易矛盾创造了良好契机。习近平也表示,中欧“双方要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推进投资协定谈判,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2]城镇化是中欧制定和实施《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以此为契机推动中欧关系健康发展。
在实践方面,中欧双方在城镇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许多欧盟国家的企业在中国城市进行投资和建设,尤其是在生态环保、城市规划、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方面更是取得了全面进展。 [16]当前,中国多个机构和单位已经同欧盟及欧盟各机构、与欧洲各国及各城市开展密切合作,结成了400多对友好城市。仅武汉一个城市,目前就有400多家欧洲企业进行了总规模20多亿欧元的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与节能减排等同城镇化密切关联的行业有关系。欧洲投资银行也将在乌鲁木齐投入5000万欧元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难题,例如居民区保温改善、水资源处理、城市垃圾处理等工程。
在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深化中欧双方合作的着力点之一。城镇化必然涉及到交通、住房、环境等基础建设,还涉及到配套的教育、医疗卫生等产业,必然能够带动消费和投资需求。中欧加强城镇化合作,将为双方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中欧应抓住当前城镇化合作的良好机遇和强劲势头,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加强城际交流与往来,鼓励双方有关政府机构、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务实合作,使双方城镇化发展能够切实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各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7]诚如李克强所言:“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资源环境是中国发展的瓶颈。我们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需要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需要学习和借鉴欧洲相关先进理念、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的城镇化对欧洲克服债务危机的影响、推动经济复苏也是机遇。欧方完全可以发挥特长,与中方开展产品、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拓展市场空间。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显著的效应。” [10]因此,中国的城镇化所孕育的巨大潜在市场一定能为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带来商机,在这种情况下,欧方各方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经验优势参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公共服务、绿色建筑等领域,欧方可以获取大量投资项目,从而为中欧加强经贸合作、密切全方位关系注入强劲动力。
欧盟在城镇化领域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理念可以帮助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而且在全球经济贸易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巨大潜力,可以为中欧合作尤其是经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结语
中国城镇化发展既是中国自身的目标,也能够为中国和国际社会开辟新的合作平台。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始终致力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中国发展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共同发展的宝贵机遇和广阔空间。” [18]欧盟地区委员会秘书长格哈德·斯塔尔也表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如果按照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和落实,对建设一个和谐地球村将是一个巨大贡献。中国承诺推进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是全球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一环。” [19]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当下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给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然,当前的城镇化发展虽然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能够给中欧带来合作潜力,但是这种合作不能凭空而生、自然而成。其中也不乏问题的出现,例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欧盟驻华大使艾德和先生就曾表示:“为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欧盟公司愿意把技术转移到中国,但前提是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之上进行,要尊重知识产权。” [20]变相地指责了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不完善。另外,中方也必须认识到,在借鉴欧洲国家城镇化经验时保持谨慎态度。例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就指出:“很多国外的规划师把中国作为实现自己规划理念的试验田,既有建筑的试验田,又有城市规划的试验田。这些试验田很好看,可是中国有13.4亿多人口,今后还将面临3-4亿人口进城,我们需要生活水平相当的空间,不能是贫民窟,但也不是追求高档小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说要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建设生态视觉的城市,这与中央提出的城镇化政策大相径庭。”因此,中国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同时,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总之,当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相遇时,如果双方能够精诚合作,必将全面释放中欧互利合作的新红利,为中欧下一个十年的合作绘制宏伟蓝图,其中城镇化领域合作可成为中欧合作“新引擎”。 [21]在这个大好背景下,中欧应深入推进互利共赢的经贸和科技合作,继续做相互尊重、坦诚交流、密切沟通、求同存异的朋友。双方应以开放、长远的眼光,充分发掘互利合作潜力,充分利用中国城镇化带来的潜在合作平台,推动中欧关系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