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 陈洪波
《西方行政思想史》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不同行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所欲解决的问题,理解不同行政理论的历史和学术脉络,掌握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学生夯实自身的行政学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并通过对西方行政理论的借鉴,分析当前我国行政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自19世纪末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以来,对行政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些理论并不局限于行政学,还包括了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等。从其理论发展的脉络来看,行政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阶段。
(1)1887年威尔逊重新强调了政治与行政的二分,并提出行政学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可谓传统行政学阶段,包含了两大范式,即政治——行政二分范式与行政原则范式。这一阶段典型的学者包括威尔逊、古德诺、韦伯、泰勒、古立克、厄威克等。
(2)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反思传统的行政学,包括阿普尔比对政治——行政二分的批判,西蒙对行政原则的批判等。
(3)1952年,西蒙与沃尔多展开了行政思想史上的著名争论,围绕着研究方法、学科定位等问题,双方展开了剧烈的辩论,并由此形成了西方行政思想发展的两条路径:一路径以西蒙为代表,强调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价值中立,强调行政学的管理学属性。之后,以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看作此路径的延伸;另一路径以沃尔多为代表,强调规范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价值判断的重要性,强调行政学的政治学属性,此后的新公共行政学、新公共服务理论可以看作此一路径的延伸。至今,行政学的研究已呈现多元路径并存的格局,主要包括了管理、政治 、法律、生态学、文化理论等路径。
综上可见,由于行政学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导致《西方行政思想史》也必然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西方行政思想史》的另一特点是理论性强,其中涉及不同时期的诸多行政学家、政治学家、管理学、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与学说。不同的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致力于解决不同的问题,这些学者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提出的观点存在一致,但更多的是差异甚至矛盾,这为学习者理解与把握理论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例如,福莱特的思想首次关注组织中人的问题。她的观点受到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巨大影响,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大超越了现实,其思想深刻,却也为学习者正确理解增加了难度;沃尔多的观点弥漫着浓重的怀疑论氛围,虽不乏真知灼见,却表述晦涩,读之费劲。
西方的行政理论自然有着浓厚的西方色彩。西方的行政理论产生于独特的历史与时代背景,致力于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其一,西方行政理论产于其独特的制度环境,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三权分立制、竞争性的选举制、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区分的文官制等,而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人民代表大会制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这就决定了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非常有限。其二,面对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在对官僚制改革的问题上,西方国家主要面对的是官僚制过度的问题,而中国主要面对的还是官僚制不足的问题,因而在对官僚制的改革措施上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行政思想史》课程有其本身的特点,这是不可能根本改变的,但是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加以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更加与学生相契合,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当前,学生普遍对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这对一门通篇是理论的课程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校学生理应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趣味性的引入也需保持一个度,不能过度强调趣味性,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教学娱乐化。娱乐化的教学固然会受到相当部分学生的欢迎,但这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取,因此不能为迎合学生而放弃教师最基本的专业判断。趣味性的引入只是为了吸引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是为了趣味而趣味。
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低的原因很多,其中部分学生由于专业知识薄弱而导致学习困难。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必要过多讲授艰深晦涩的理论,应对有些理论予以适当简化,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观点或核心观点即可,并且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表达。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吃透理论。
西方的理论产生于西方的背景中,致力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因而在具体的观点方面,我们不可照搬照抄,而应奉行“拿来主义”。中西方国情固然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也往往具有普遍性与共同性。例如,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等。西方学者建构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之处。我们学习西方理论,是为了更好吸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从而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应适时地引入当前中国面临的热点问题加以分析,一方面,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另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当前,西方行政理论不断推陈出新,而教材由于编写的滞后,很多前沿理论均没有涉及。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教材的内容,而忽视对公共行政学领域最新理论知识的介绍,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与适应性都必将大为降低,从而与时代脱节。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理论前沿,保持对新现象、新思想的高度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方法、新案例诠释经典理论与前沿理论。
第一,授课教师应做到思想与行动与时俱进,积极追踪学科的发展最新动态,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及时将该领域最新的理论和知识整合进课程体系。第二,不断完善案例库。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法不可或缺。授课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选案例一方面应篇幅适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紧贴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也应紧扣课程理论内容,能充分运用西方行政思想史中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为了更好联系中国实际,案例也应以中国本土案例为主。要收集好的案例并不容易,案例的收集也绝非一时之功,授课教师平时就应时刻注意搜集合适的案例,不断更新和完善案例库。
不同的教学方法均有利弊,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致力于取得最佳效果。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以下几种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均可采用,即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视频演示法等。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增强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有其局限性,并非所有理论都可结合案例,有的理论虽然可以结合案例,但要找到匹配的合适案例也并不容易。该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较为晦涩深奥,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需在课后反复阅读教材,勤于思考,才可能真正理解把握。
该课程要求学生对各时期的行政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与准确的把握,强调培养结合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宜采用复合型的考核方式。①笔试。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②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结合有关理论分析现实的行政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现实的观察能力及对有关理论的应用能力;③案例讨论。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成为了有效的教辅媒介。该课程建设也应积极探索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师信息、课件、作业、优秀论文展示、案例、课外阅读资料、论坛等模块,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上传教学视频,学生在课余时间可灵活学习、反复学习,并在线开展讨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