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屈振辉
(1.南方职业学院 航空服务系,湖南 长沙410208;2.湖南女子学院,教育法学系,湖南 长沙410004)
晚清末年,湘人魏源(1794 -1857)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掀起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之风。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广东香山人容闳(1828 -1912)学成归来,秉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教育理想[1],推动了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从此,一代代留学生奔向世界各地,踏上了“留学报国,振兴中华”的征途。
19 世纪以来,包括“湖湘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剧烈冲击,大批归国留学生带回来的新文化、新思想对“湖湘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湖湘文化”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吸收了其中的精华,融合自身的优秀特质,衍生出了“湖湘留学文化”。“湖湘留学文化”也就是在留学热潮中,指引湖湘学子认识外部世界的思想方法和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进行的独具特色的留学实践,这是一种不同于沿海发达地区留学文化的地域文化,是近百年来湖湘学子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死尽。”[2]在湖湘自古传承的爱国主义影响下,湖湘学子们前赴后继地走出国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谛再回来报效祖国,成为了推动近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如20 世纪80年代的湘籍作家群体被称为“文学湘军”一样,我们亦将这一群体称为近代“留学湘军”。
湖南在古代曾被视为“荆楚南蛮”之地。先秦、两汉时期的湖南文化属于楚文化,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3]。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湖南接纳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特别是贾谊、杜甫、韩愈、范仲淹、秦观……等一大批被贬斥的文人带来的文化思想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区域历史文化形态——湖湘文化,即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文明经历了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渗透,也给“湖湘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唐宋文化和荆楚文化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社会心理层面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它们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性格特质,受到儒家正统道德精神的修炼后,精神得以升华,从而表现出了个性鲜明的人格魅力。如曾国藩追求的“血诚”“明强”常使我们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均来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热血!远自满怀忧愤之情的楚人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近至1905 ~1915年间5 位先后奋不顾身、蹈海投江的湖南革命志士陈天华、姚洪业、杨毓麟、彭超和易白沙,无不彰显了湖湘人士的一腔血性。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湘学最重要的精神特质即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促成了近代湖湘留学文化的发达。湖湘文化历来就讲求事功、经世致用,面对近代“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4]表现出强烈适应性并积极地实现自身转化,而出国留学是其重要方式。我国沿海地区是国门早开之地,那里开放程度高,留学文化也应更发达,但事实是“留学湘军”异军突起。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湖南留学生数量居全国各省前列,时人也说民国元、二年湖南留学教育“极一时之盛也”。而更重要是的,湖湘学子在出国留学时还表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湖南留学生在动员家乡青年赴日留学的公开信中就曾大声疾呼:“惟游学外洋者,为今日救吾国唯一之方针。”[5]将出国留学与救国救民联系在一起,这是近代湖湘留学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湖湘学子学成回国后在各方面推动近代中国发展,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湖湘学子在近代不同时期其留学走向和所学学科也有所不同。甲午战败给国人巨大震动,在爱国主义感召下留学日本成为当时潮流,学生以学习法政、师范和军事者居多,黄兴、蔡锷、宋教仁等就是在那时赴日留学并在那里走上民主革命道路。民国之后湖南留学生的走向逐渐转向欧美,受当时“工业救国”“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以学习工科者居多,蔡和森、向警予等都是在那时赴法留学并在那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虽然自己未赴国外留学,但在曾留学日本、英国的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下,成为留学的坚决支持者和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他还曾为此向时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长的章士钊先生等当时的社会名流募集资金两万元。他和蔡和森所领导的近代湖南最具影响力的进步组织和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积极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并组织湘籍青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也是其成立后在国内首先开展的重要活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6]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当时身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灾难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赴苏联留学成为湖湘学子留学的新动向,任弼时等先后赴苏联学习政治和军事,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文学大师钱钟书在研究中国历史时说:“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江浙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似乎更深远一些。”[7]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车轮前进的关键人物中湖南人居首位,特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之多居全国之冠。仅以《辞海》为例,近代中国政治人物中,湖南以44 人为全国之首;广东以38 人次之;浙江以22 人居三。据统计,这44 名湘籍人士中,既有黄兴、宋教仁、蔡锷、章士钊、杨度、焦达峰、宁调元、禹之谟、覃振、陈天华等留日学生,又有蔡和森、向警予等留法学生,还有任弼时等留苏学生。
上述湘籍近代史的创造者中逾1/3 为留学生。湖南留学生中政治和军事人才大大超过其他方面的人才正反映了湖湘文化的忧国忧民思想。湘人的忧国忧民思想始自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8],成长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浑欲不胜簪”,成型于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9]。正是这种忧思与湖南人的“血诚”形成了湖湘留学文化“以救国为己任”的基调,随着各国列强对中国侵略和欺凌的加剧,更加强了出国留学的紧迫感,这也是说明了为什么“留学湘军”在自费留学(包括勤工俭学)的数量上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且多学习军事、法律等学科以及他们多在政、军两界颇有建树的原因。
“留学湘军”深受湖湘学派“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大多深具务实的学风,他们不善于从事抽象的思辨工作,不屑于从事章句考据之学。在“立德、立功、立言、立节”等传统的四不朽中,他们更看重立功和立德,认为“有功无德是霸才,有德无功是庸才”。相对于科学技术、经济规律等比较抽象的学科,“留学湘军”大多选择政治、军事等比较易于见到成效的学科。“一方水土一方人”,湖南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且极端,加之为怯除潮湿而多食辣椒等辛辣之物使湖湘人士的性格强悍、坚韧,只要他认准了“理”,就会不顾客观形势强弱与否、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陈天华、姚洪业等就是明证。
荆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从现存的楚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湘楚文化先人的激越、浪漫和好奇。而发展到今天,无论“文学湘军”“电视湘军”还是“出版湘军”都是湖湘文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延续。进入新世纪后湖湘留学之风更盛。弘扬湖湘留学文化传统,学成回国报效国家和家乡,做新时代的“强国湘军”,将成为湖湘学子的使命和任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强国之路上,新时代的“留学湘军”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杨匡汉.杨匡汉选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2.
[2]易永卿,陶用舒.现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庾建设.湖湘文化论坛[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4]刘黄磊.重说晚清七十年[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5]周岩.百年梦幻: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6]沈光明.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杜纯梓.湖湘文化要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闵定庆,徐能源.中国古典文学精神 盛事不朽的异彩华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9]盛巽昌.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