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王俊雄
以传统优秀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王俊雄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已经成为“新常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优秀文化传统基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找准着力点,提高实效性,发挥先进引领作用。
传统优秀文化 高校 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座谈会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已经成为“新常态”,必须以优秀文化传统基因融入当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首先,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和“着力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的做人的伦理道德中心,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核心概念是“仁、义、中、和” 四个字。所谓“仁者爱人”,所以“仁”的核心就是“爱人”,爱人者强调宽容和谐“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表现在伦理上就是“孝”,这是以血缘、亲情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的爱心,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根本,也是社会公德的根基。孝悌是仁爱的根本,要促进人与人关系的美满, 必须先从促进父母与子女、兄姐和弟妹的关系做起。“义”,即道义和正义;这是做人的价值准绳, 是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它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捍卫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就是坚持自己正确的信念,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努力为国家、人民做出贡献。“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求其最佳适度点“中”,不走极端,正是平衡协调的发展大道理,这样才能持续发展,否则势必有碍发展前进,甚者还有物极而反之危。因此,要持中而守一。只有持中才能守一,而要守一则必须持中;以义导利才是大利,持中守一方能行正致远。“和”,包括“和谐”“和睦”“以和为贵”,都表示着诸多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人民典型的处世哲学,还应有宽容、包涵的意义。“中、和”实际上是“仁、义”的做人本质在行为上所表现的度。适度均衡,协调持续发展,这样就把“仁、义”的行为规范原则掌握住了。“仁、义、中、和”是中国传统做人的伦理道德中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的经验总结。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到的孝、悌、忠、信、礼、廉、耻、宽容厚道等道德标准无一不本于“仁、义”二字。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其“着力点”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每个人中国人的美好愿景。
其次,将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历史意识、道德信念、孝道观念、政治思考、人生哲理、生命体验等“核心概念”,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和文化课程等“着力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儒家经典著作,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尚中贵和、博爱大众”的精神,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共同坚守的价值。儒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伦理资源,“孝德文化”教育,“孝”是指孝亲尊师,“德”是指德才兼备,培养孝道精神,培育感恩之心,尊老爱幼的孝慈文化,维护了家庭和社会稳定;“家国一体”的伦理价值取向,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所在;“天人合一”的伦理情怀,是物欲横流世界的稀缺资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教师要用好自己的三尺讲坛,用好校园的良好氛围,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引导学生对于真善美的向往,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使其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通过隐含内化式的教育及各种“着力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就更容易被接受、被记住。
第三,通过举办晨读经典、道德论坛、文化讲堂和节庆仪式、大学生艺术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从而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2007年北大清华等20多所高校社团发出晨读经倡议典:“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青年!起来!早起来!读书去!”号召青年们晨读传统经典,得到汤一介、何兆武等九位学者大力支持。“晨读经典工程”近年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广,大学生晨读经典,与先贤对话,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对自身成长很有裨益。既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又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校园社团——潮流文化的风向标。高校众多的社团,如古琴社团、书法协会等给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和异彩纷呈的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年轻人超前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创造力,更是给社会文化注入一股新风,甚至预示着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社团众多的活动为文化事业经营人才提供了培训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社团文化带给学生的经验积累和文化意识的改变,则会延续到他们的社会生活中,进而影响社会文化的走向。
第五,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高校树立高雅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建构“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2011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 ,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 、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并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饱含着中华民族智慧,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将其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
[2]王冀生.大学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3]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
ISSN2095-6711/Z01-2015-0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