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1941年到1945年,苏联军民抗击希特勒德国入侵的卫国战争和东方主战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一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抗击法西斯势力的重要战场。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当前,我们应如何认识苏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欧洲主战场的苏德战争胜利的全球性历史意义?9月23日,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徐焰教授做客大连“一校两院”大讲堂,本刊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他。
本刊:5月9日,为纪念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举行了现代历史上最为盛大的阅兵;9月3日,中国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一次举行阅兵。徐教授,请谈谈您对这些纪念活动的看法?
徐焰:纪念历史,是为了现实需要,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为了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前几年有一种说法,就是“维护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这个说法现在讲是不对的。因为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体制的确立使国际秩序变成两极格局,美苏称霸,现在能维持这个秩序吗?东欧国家一听这个说法就不高兴,因为就二战后的秩序来讲,东欧国家是受苏联控制的。现在我们用“维护二战的胜利成果”这个词还是比较准确的,德国和日本是战败国,现在不能再复活军国主义,因此今年的纪念活动是有现实意义的。
9月3日,中国第一次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过去从来没举行过这么大的仪式。这次纪念活动既彰显了我们二战胜利国的地位,也彰显了我们现在强国的实力。这次纪念活动来了30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9个国家派队参加阅兵,也体现了世界对中国当年反法西斯战争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现实地位的尊重。
20世纪30、40年代,国际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如果让德国、意大利、日本得逞了,人类就进入黑暗时代了,有的种族可能就灭绝了,因为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种族主义的一种极度变异现象,资本主义还讲经济高额利润,讲商贸利国,而法西斯主义根本不讲什么商贸,就是暴力掠夺。法西斯主义更可怕的是,把人类划成优秀民族、劣等民族,优秀民族要消灭劣等民族,把社会达尔文主义发展到极端。希特勒把达尔文主义发展到了极端,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吉普塞人、斯拉夫人都是劣等民族,优秀民族可以消灭劣等民族。为什么当年德国人搞大屠杀的时候反省起来没有负罪感,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民族是劣等民族,应该消灭。日本人也是如此,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神的子孙,支那人是劣等民族。所以说,法西斯的理念太可怕了。
另外,当年中苏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确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中苏关系也是恩怨交织,也可以引发众多的反思。所以,回顾反法西斯战争,我觉得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它并不是个遥远的事情,尤其是苏联的卫国战争。我觉得,在中国人中,大连人对苏联了解最多,因为苏军当年进驻大连、旅顺10年,现在对苏军的评价既有攻击之词,也有赞誉之词。我觉得任何事情都要看其两面,苏军刚开始入东北的时候,其实在大连、旅顺还好一点,在北满、长春、哈尔滨更糟糕,刚开始的几个月纪律非常坏,乱抢、乱夺,奸淫掳掠,什么事都有,但是总体上还是帮助中国抗战了。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包括苏军战史,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中苏关系,因为过去我们有很多东西都是从苏联那里学来的。所以说,我们研究苏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研究我们自己。
本刊: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9日,持续了1418天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以牺牲2660万人的代价,战胜了德国法西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具有全球性的历史意义。徐教授,为什么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使人类免入黑暗时代?
徐焰: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进攻波兰之后,苏联军队随即进入波兰东部,苏联没跟德国打,波兰军队已经投降了,两国军队在划定的分界线上碰到了一块,双方表面虽然亲热,但双方都很清楚,对方将来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都是为了争取时间而已。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场成为反对德国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战斗规模之残酷,规模之大,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激烈、人员伤亡也最大的一场战争。双方军人在交锋中伤亡便达3000多万,相当于美英法德在西线作战死伤总数的10倍,苏联以死亡2660万人、负伤2000余万人的数字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最大的国家。
打败纳粹,毫无疑问苏联是主力军;打败日本,苏联虽不是最大的主力,但他也参加了战斗。为什么我们说在东方和西方苏联反法西斯战争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原因就在于苏联打败了德国,回头又打日本,这对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其实也得益于这个外部条件。没有苏联击败德国后,回过头来打日本,中国革命怎么能胜利?这一点我们还是应该承认的。当然,当年苏联军队也是有问题的,苏联军队打到德国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但是我们讲历史得看主流,就像看一个人是好人坏人,要看主体,不能只抓着一个人的缺点。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主力,苏联军队有一些纪律不好,那也是事实,而且苏联后期把大量的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弄到军队中,军队纪律管理不严,另外还煽动民族复仇主义,这些事确实也是有的。另外,苏联在二战期间也采取了一些过度的镇压办法。过去波兰很多人仇恨苏联,尤其是波兰军队的军官,他们过去是反苏的骨干,结果苏军占领波兰东部,在卡廷把1万多波兰军官处决了,德国后来拿这件事大做文章,说苏联也搞大屠杀。今天来看卡廷事件,确实不光彩,苏联刚开始说是纳粹干的事,但苏联解体前,最后自己也承认了,确实是他们干的。但是研究历史事件,要从历史环境来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些人是反苏反共的积极分子,按照斯大林镇压反革命的观点,把他们杀了也就杀了。但现在来讲,波兰军官毕竟不是苏联人,不应该按苏联镇压反革命的办法去执行。
但从总体上看,我们还是应该称赞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贡献。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争取人类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捍卫了人类正义和世界文明,使人类免入黑暗时代。
安培力能够在磁场中做功,而洛伦兹力却不会做功。而这似乎与第一个结论有些矛盾,而这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讨论吧。
本刊:苏联是在残酷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学会了打现代化战争的技巧,最后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徐教授,请谈谈您的看法?
徐焰: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交战两个星期,苏联军队可以说是节节败退,有28个师被歼,30多万人被俘。卫国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最好的城市就是布列斯特。布列斯特被包围以后,孤军奋战一个月,这是苏军英勇顽强精神的体现。德国纳粹估计苏联初战失败之后就会瓦解,但却完全失算了。苏联军队的作战水平开始太落后了,虽然他们的武器装备不亚于德国,坦克、飞机比德国还多,但作战指导思想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已经推行机械化作战,空间突击,地面坦克、装甲部队深入穿插,而苏联还是一线防御,坦克分属到各个部队中,给步兵当支援火器。战争初期,苏军在德军空中打击和机械化突击下,屡遭合围,加上苏军惊慌失措,大批士兵被俘,包括斯大林的儿子雅柯夫。希特勒当年有一句名言:“苏维埃政权不过是一个摇摇欲倒的破房子,只要向它的门上狠踢一脚,整个社会制度的房子就会倒下来。”
有人会问:当年德国跟英国作战还没结束,它怎么敢冒两线作战的危险,回过头来进攻苏联?当时,希特勒就以为苏联不堪一击,后来结果证明,他一脚踢到苏联的房子上了,确实把苏联踢得一阵晃荡,但是他把自己的脚也给踢伤了,最后房子没倒,反倒更强了。因为希特勒要灭绝整个俄罗斯民族,这一点使苏联人民整体起来反抗了。面对民族生存危机,苏联进行超量动员,3个月内有1000万人入伍,不仅弥补了损失,而且还增加了兵力。苏军开战的时候是500万,一下子损失了200多万,但后来变成1000多万。希特勒想不到,苏军怎么越打越多了?其实是他把整个民族动员起来了。而且战争中,斯大林以身作则,要求两个儿子都必须上前线,这点现在俄罗斯人也是肯定的。
战争初期苏军的大败,很大程度是政治体制的弊病造成的。僵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方式,加上大清洗失去多数指挥人员,苏军兵力和兵器虽多却屡战屡败。但是苏联的动员能力是超强的,当时苏联人口是1.9亿人,动员2960万人入伍,死亡、失踪、负伤残废减员共计1600万,主要由妇女、老人和儿童种地。1941年10月,德军三路进攻都取得大的进展,在北方,围困了列宁格勒;在中央战线,进攻莫斯科;在南线,攻入重工业中心顿巴斯,苏联损失了一半的工业区和富饶的农业区。1941年10月中旬,德国在维亚济马会战中又合围消灭了苏军50万人,到达莫斯科城下。但是德国当年太狂妄了,他认为秋天过去,下雪之前就能攻占莫斯科。
当时的情况是,苏联主力大部分被消灭,新部队还没训练好,真正训练好的一个战略集团还在远东。这个时候,日本进不进功苏联远东就成关键问题了。就在这个时候,苏联的佐尔格情报组了解到日本要南进袭击美英,不想北攻苏联了,这时斯大林才敢调动远东军20个师去保卫莫斯科。研究战史的一般都认为,这个情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情报。
在莫斯科危机的时候,德国军队离莫斯科只有30公里,但斯大林在红场还照旧举行阅兵,这一点当时在增加军民信心上比增加几十个师还起作用。此时,苏联人民显示出全民动员的威力,莫斯科男人上前线,妇女全动员起来在莫斯科修路,严密的防御攻势主要是靠妇女来完成的。而且,在西方面军主力部队大批损失后,莫斯科动员起15个民兵师,迅速投入首都防御战,把德国人给顶住了。1942年12月6日之后,由于德军冬装不够,加上死伤惨重,莫斯科城就攻不动了;而且这时候苏联军队开始发起反攻了。但由于苏联兵力不足,而且多数是新兵,加上弹药也不足,反攻了两个月,结果自己死伤37万人,德国军队伤亡不到10万人,但是把德国军队打退了120公里,从此莫斯科平安了。1942年春天到来后,苏军形容德军“像一条冬眠的毒蛇又苏醒过来”。此时德国军力强于苏联的形势还没有改变,德军兵力达到430万,加上仆从军总计近600万人,一线兵力近400万人;而苏军一线兵力只有560万,多为新兵。1942年6月,德军在刻赤获胜后,向苏军坚守的要塞式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发起猛攻,经一个月激战将其攻克,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地区,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1942年之前,德国军队南边的攻势已经接近巴库,斯大林格勒要失守就坏了,因为苏联南边是石油中心巴库,巴库要没了,油都不够了,这个仗就难打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军人英雄顽强的防御精神的典范。1942年7月,德军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攻了3个月,死伤惨重,最后也没攻上去,筋疲力尽。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反攻,要把德国第六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包围了两个月,德国军队最后弹尽粮绝,以保卢斯为首的德国军队最后投降,死了20多万,剩下9万多人投降。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联军队就可以反攻了。
德国人原来认为,和苏联的战争夏天能取得胜利,冬天就不行,因为苏联人适合于冬季作战,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都是在冬天失败的,他们认为夏天还可以挽回局面。另外,1943年7月,德军依仗新研制的“虎”式、“豹”式坦克等装备对库尔斯克发起了进攻,想从这一仗扭转战局。苏联卫国战争,有三个里程碑:第一个是莫斯科,第二个是斯大林格勒,第三个就是库尔斯克。希特勒认为,库尔斯克这一仗就可以扭转战局,也是最后的希望。苏联当年主要是T-34坦克,明显落后于“虎”式、“豹”式坦克,最后没办法,苏联只能采取用快速冲击、近战打击德国坦克。但这样的接近损失很大,当时苏联损失5辆到6辆T-34坦克,才能摧毁德军一辆“虎”式、“豹”式坦克。另外用火炮打,虽然打不穿,但用炮弹振荡可以把驾驶员震昏,然后再打。虽然苏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还是顶住了,最后进行了反攻。库尔斯克这一仗,苏军战后统计伤亡84万人,毙伤德军30万人,苏军的伤亡是德军的2.7倍。但是,战争的胜利最后不能看伤亡,而是看最后的结局,最后的结局还是苏联获胜了。
1944年5月,苏联收复了塞瓦斯托波尔和全部克里米亚。这个时候,苏军能够打大规模歼灭战了。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是1944年7月消灭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这说明苏联当时能够进行一个大的合围战。初期一仗下来,苏军被德国人歼灭几十万人,这时候双方角色调换了,变成苏军一战歼灭德军几十万人,这说明他的装备、火力、作战技巧都已经赶上或者超过了德军。1944年,形势就变了,苏军开始反攻。1944年夏天以后,苏军打出国界,进入东欧各国,驱逐德军,解放这些国家。1945年前3个月,苏联又发动了一系列进攻战役,逼近德国首都柏林,这时候已经接近最后胜利了。到柏林之战时,双方士气截然不同,苏军士气高涨,德军士气低落。1945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了柏林,当时击毙德军15万人,俘虏了48万人,苏军伤亡30多万人,但双方死伤加一块差不多。这也说明,此时苏联陆军战斗力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从1941年6月份开战到12月份半年时间,苏军阵亡失踪299万人,德国军队战斗死亡失踪35万人,说明苏联作战技巧和水平比德国差远了。到1942年,苏军阵亡失踪399万人,德军战斗死亡失踪58万人,说明1941年、1942年苏军根本不是德国军队的对手。1943年,情况开始变化,苏军战斗损失198万人,德军战斗损失95万人,2:1,说明苏军的作战水平提高了。到1944年的时候,苏军的战斗损失和失踪比德国少了,苏军战斗失踪损失141万人,德国190万人了,说明苏军的作战技巧超过了德国。到1945年最后4个多月,苏军战斗损失63万人,德国战斗失踪损失270万人(其中死亡达110万人,剩下160万人投降当了俘虏)。可见,苏军的战斗技巧是越打越高,这也说明在战争中学习战斗技巧,是要拿鲜血交学费的。
苏联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学会了打现代化战争的技巧,才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这说明,任何人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实践中学习才能成熟,承认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苏德战争就是典型,开始遭遇了那么多失败,最后赢得胜利,这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本刊:总结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不仅要看到其胜利的辉煌,而且也要看到其阴暗面。徐教授,请谈谈您对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阴暗面的看法?
徐焰:“阴暗面”这个词是毛泽东当年用的。苏联卫国战争有辉煌的一面,但是也有阴暗面。研究战争史,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想了解交战两军的作战效能,必须对比投入的兵力、兵器和损失数。苏联长期不公布卫国战争中惨重的损失,因如实说明就会让人民怀疑领导人的“英明”,并看到体制的弊端。当年苏联声称信奉唯物主义,所搞神化领袖、个人崇拜却是唯心主义,对卫国战争史的态度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苏联当年的体制,从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内经济畸形发展,社会矛盾重重。苏联模式的一个重大弊病,就是为战争服务,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老百姓长期得不到实惠,虽然能增加军力,但缺乏后劲,也使人民不满。苏联的体制为什么越发展越慢,后来停滞了呢?原因就在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苏联长时间不重视发展轻工业,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市场上的商品还没有中国丰富。另外,苏联长期实行农业集体化,国家掌控农民的生产,生产的产品全交给国家,而且国家有硬性指标,有时候农民的口粮都不够,这就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和农民强烈的不满。
当年苏联强调全民军事化有一定的好处,青少年普遍进行军训,储备后备人才,有他的合理性。苏联人强调群众观点,培养大多数人;而德国纳粹强调精英观点,用大量资金投入训练少数人,结果最后群众打败精英,精英毕竟数量少,群众数量多。武器理念也是这样,德国是精英式的发展武器,苏联是群众式的发展武器,要求数量多就行,不需要那么精,最后群众打败了精英,这种军事发展理念我觉得在大规模战争中是对的。
另外,苏联的农业政策、肃反政策、民族政策的确得罪了不少群众。苏联当年搞肃反,从建立“契卡”到“格别乌”“克格勃”,最大弊端均是神秘主义,并脱离党的组织和群众。苏联的这套体制挺可怕的,肃反委员会直接隶属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而政治保卫总局直属斯大林个人,它是垂直领导,脱离党和群众。1956年赫鲁晓夫做完报告之后,毛泽东说了一句非常重的话:“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治这样的事,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毛泽东还讲:“斯大林晚年把封建主义的精神实质带进了共产主义运动中,他所推行的那种政治方法是以在党内进行间谍活动为基础的。”这不仅造成了一系列无端的怀疑与不信任,迫使同志们干出许多卑鄙的和恐怖的行为,而且使人民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毛泽东强调,党内不许搞战场(侦察),不能搞苏联那一套。
苏联的工业以重工——军工为核心,在战时能发挥威力,却不应在和平时期如此。和平时期还要集中精力用于军事力量,那肯定会造成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人民就会怨声载道了。苏联原来是农业集体化,战争期间显然就不行了,而且乌克兰失守之后,粮仓没了。1942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70%,出现严重粮荒。然后,苏联政府宣布允许工厂职工和集体农庄庄员经营自留地,并把许多土地转包给个人。苏联政府还规定,“五至七年内不收回”,过去称为“黑市”的农村自由市场此时也予以恢复。这样,1943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成,1943年以后粮荒就缓解了。另外,美国也给了苏联一些援助,军粮主要是靠美国供应的。但苏联在战后又收回了农业自留地,坚持僵化的农业政策,粮食长期不够食用。苏联可耕地面积世界最大,而且乌克兰土地肥沃,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怎么搞得粮食都不够吃,要长时间靠进口呢?原因就在于农业政策不对头,体制有问题,总怕人家搞资本主义。
我们当年以俄为师,研究苏联的历史,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苏联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研究我们自己的历史。回顾苏德战争历史,我们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既以苏为师又以苏为戒。只有这样,我们中国人的苏联情节才能上升为理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