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友,武良刚
(1.阜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41;2.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 《复兴之路》的展览时,提出了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中国梦战略思想,“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只有通过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方能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中华儿女历经艰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在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之后,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找到了一条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而中国梦的提出为进一步扎实科学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吹响了新号角,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开放的关键时期,只有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实现党自身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才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铸就更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中国梦的实现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枪炮击开之后,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探寻中华民族的自强与复兴之道,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探寻实现现代化的梦想逐渐开始孕育,“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的追求与民族复兴的梦想一直同向而行。因此,二者时常被当成同一概念而联结在一起使用”[2]。从开明的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睁眼看世界”到清王朝被迫开启的洋务运动;从农民阶级自发抗争的太平天国运动到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戊戌变法再到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可以说中华民族自进入近代以来,就是在屈辱和苦难的深渊中挣扎、超拔、砥砺前行而逐步走向新生和现代化的。但是凡此种种的“救国图强”方案都终告失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有着科学指导思想的政党来领导民众走向新生,也没有一个先进的政党能够启蒙民众,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之后,方能为建立崭新的社会制度、开启国家真正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创造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民族尊严才能得到维护、民族复兴才能得以完成。这一被动、痛苦的局面只有到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即中国共产党创建以后才得以改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设计者,新中国建立后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有力领导者和实践者,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中国现代化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拥有了灿烂的现实,具备了光明的前景”[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民众追求民族复兴的梦想得以延续,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历经曲折探索和艰苦创业,为实现国强民富的现代化之梦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作为要领导全国人民进入更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中国共产党深知自己的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始终不会忘记,“从历史感上讲,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有着非常明确方向的历史过程,即是从一个传统文明社会(前现代)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的建构历程。中国现代化的建构绝不仅是求国家的富强,更主要的目标是求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求一个 ‘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4]。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百年来亿万中华儿女追求强国富民、民族振兴的历史梦想,并结合新时代广大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又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这是对“历史梦想”的提升,同时制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施政方略,以期为进一步扎实有效地开展现代化建设奋力而为,这将为中国梦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植现实的土壤。
中国梦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它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桥梁;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组织队伍”[5]。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始了一次新动员。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扎实的发展做基础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是广大民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辛探索找寻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可以从近三十多年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得以证明。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发展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迅速,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建设在实践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人民充分地发挥主人翁地位、更好地参与政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来之不易的现代化成果为奋力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再出发的“资本”。当然,毋庸讳言的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急剧转型的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依然很繁重,各方面的矛盾和压力依然比较大,如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型升级;行业、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政治领域腐败形势严峻、民主法治执行的绩效偏低;高质量的文化创新力疲软;社会治理领域群体性事件多发以及医疗、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不够公正;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治理落后等。俗话说“有压力就有动力”。党在力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攻坚时期,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激励民心、汇聚民力的价值目标可谓正当时。因为我们已有了较为坚实的各项现代化建设成果,又有现实发展的压力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再加上党的正确领导和民众齐心的奋斗力量,实现中国梦就会有信心!
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积极地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断奋斗。从大革命时期与国民党合作进行推翻北洋军阀割据统治的北伐战争,到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击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抗战的胜利,再到解放战争时期顺应时势、合乎民意地推翻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政权,从此就为中国真正意义上开始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效实践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6]。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民众通过成功地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变革了基本的社会制度,建立了集中高效的社会动员体系,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坚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解决通向现代化的道路问题,经过千辛万苦的探索,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和纲领,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整个制度层面和社会结构上的障碍”[7]。
2.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后,领导全国人民历经艰辛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条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众所周知,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学习现代化建设领域曾经“拜学过多位先生”,从效仿欧美的现代化之路,到师法日本的现代化方案,结果不但没能“学有所成”,踏上民族复兴之路,反而总是“跌跌撞撞”甚至“误入歧途”,正如毛泽东所言,“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8]。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尤其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在现代化各项事业建设领域全面学习苏联,在取得重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后再加上波匈事件的发生,我国也开始逐步探索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如 《论十大关系》的问世等,但是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期间又发生了整风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波折的事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逐步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从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大变革过程中价值观的转变脉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对西方国家 ‘社会主义’价值观重新开放的 ‘西化’的价值观是对朦胧 ‘富强’价值观的部分否定;仿效苏联式的 ‘社会主义’价值观又是对仿效 ‘西化’价值观的部分否定;而新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则是对原苏式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否定和对 ‘富强’价值观的否定之否定。中国在大转型时期变革思想螺旋式上升这一极其粗略的脉络,表明了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所经历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9]。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前途、人民幸福”。亿万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终于找寻到一条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也超越了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它“承载着中国梦前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0]。我们唯有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之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沿着这一正确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不断努力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总体而言,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治理领域取得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成就是比较大的,总体上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政治领域的民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和落实;社会领域的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等。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个治理领域的制度供给、治理主体的能力与治理绩效中的不足与短板也逐渐凸显出来,比如“制度之间的衔接还不够,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按照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理顺国家与社会(包括社会中的个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各治理主体能力不足,按制度办事意识不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改革在实践中表现出的浅层次、碎片化和非均衡性特点,诱发了二元结构困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问题以及固化的利益藩篱;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11]。凡此种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继续积极地承担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勇于担当,践行使命,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牵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布局,这是党顺应新的国情与世情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来看,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都力争保持清晰的战略判断和科学的顶层设计,矢志不渝、与时俱进地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而“正当时”的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历程将再次证明这一点,“实现中国梦的历程呈阶段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也具有时代性,革命、建设、改革的 ‘三步曲’构成的历史实践显示了接力奋斗的发展线索,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选择。党中央以 ‘三件大事’概括迄今为止的奋斗足迹,其中正在进行的改革大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完成改革大业和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证”[12]。
回眸历史、鉴往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个缘由就是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既会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作为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执政使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可谓立志高远,但同时作为深具求真务实精神品格的执政党又时刻遵循“实干兴邦”的信条。也正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并实事求是地付诸治国理政的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会在艰辛中步履铿锵地拓步前行。作为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如何根据客观发展的实际,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执政战略,可以说是能否运筹帷幄地赢得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也凸显了理论创新尤其是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 ‘中国现代化模式’,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人在模仿西方以及苏联现代化模式过程中,缺少理论创新,犯了照搬照抄的错误,未能形成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最终形成主要是近30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的结果。未来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与完善还要靠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来实现”[13]。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继续发扬党的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基于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的发展实际,延续和提升百年来追寻现代化强国富民之梦,而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日新月异,要求理论创新跟上时间发展的步伐。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正是对这一实践需要的满足。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在实践上为中国现代化吹响了深入进军的号角,也为凝聚中国力量,发扬中国精神,依靠人民,发挥个人积极性,走好中国道路,指明了方向”[14]。因此,中国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成果,也是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中国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强’与 ‘民富’的共同期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邦与为民谋利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全国人民对 ‘公平’与 ‘和谐’的良好期盼,彰显了共产党人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的高度统一”[15]。有了中国梦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为凝聚民心、汇聚民力提供新的积极动员,再加上不断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历史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领导核心地位的获得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历史逻辑发展的客观必然结果。作为一个先进的、有着崇高执政使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进,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也是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依据,当然“我们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的领导地位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历史和人民对党的领导地位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要一贯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一贯地赢得人民的拥护,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历史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不论哪个政党,如果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甚至蜕化变质,就必然被人民抛弃”[16]。因此,为了能够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进而能够进一步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改善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党自身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而努力,这是彰显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体现和保障,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执政党建设的如何,直接关系和影响国家和社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系到党的事业、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政党、国家、社会是连在一起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政党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强执政党建设是国家治理大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内容”[17]。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推进党自身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需要应对的问题可谓纷繁复杂,需要做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学界和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此笔者力图从“魂、体、用”三位一体的分析系统来探讨党的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相关命题:
1.要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创新方面下大气力,为实现党的建设和治理现代化“铸魂”。意识形态建设对于一个身肩崇高执政使命的政党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意识形态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政党执政的一面思想理论旗帜,是政党组织得以“凝神聚气的灵魂”,代表着政党未来前进的方向。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性政党,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高度重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核心凝练和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8·19”讲话强调要突出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的任务也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和变革时期,伴随着阶层利益的多元化趋势而来的是人们思想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各种社会思潮彼此相互碰撞甚至抵牾的情势下,如何能够显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吸纳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在中国的政治生态系统中,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大的同构性和同质性,而且党的意识形态在三者的关系中处于引领和指导地位,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凸显了在新的改革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的重要枢纽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现代化建设之“魂”的意识形态建设如何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关系到提升党的凝聚力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团结与和谐进步。我们认为,党的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创新建设中很关键的是要实现与时俱进地引领和包容社会多元的思想、思潮,这就要求党能够恰适地把握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提炼出能够“引领时代、兼容并包”的意识形态体系和价值观系统或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种新的意识形态“要适应并引导社会发展的现实,必须容纳诸多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并超越它们,明确向人民表明党领导国家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只有这样,政党认同感才能再生,党也才能再次强化其领导能力”[18]。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9]。只有培育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价值系统,才能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创造条件,为实现党自身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铸魂”。而中国梦的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具有“引领时代、兼容并包”的效能,无疑它将在凝聚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
2.要在持续有效地开展党内的反腐败治理方面积极有为,为实现党的建设和治理现代化“强体”。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执政使命,为广大民众谋福祉,而绝不能出现贪污腐化、堕落变质的现象,否则对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党的肌体与形象将造成严重的减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以“壮士割腕”的勇气和魄力全面从严治党,先后出台了“八项规定”等一系列规约和遏制党员干部腐败行为的举措,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称赞,深得党心民心。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如何持续有效地开展党内的反腐败斗争是实现党自身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历程中必须要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课题。我们认为:首先,虽然“运动式”的反腐行动不是治本之策,但是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将来,严峻的反腐形势和繁重的反腐任务促使我们要继续保持“高压反腐的态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震慑官员“不敢贪”的氛围,以为寻求制度化、法制化的解决之道赢得民心、争取时间;其次,要构建一整套系统有效的反腐败的制度和运作机制,包括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同时也要从严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以及制度、条例等,从而为从长远和根本上治理腐败问题创造条件,使得党员干部“不能贪”;再次,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当前正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的主题教育活动就是一个重要的努力和尝试,这种沁入到灵魂深处的教育可以为党员干部“不想贪”提供一定的规劝。总之,反腐败斗争是党实现自身建设和治理现代化历程中非常迫切、理应“高度重视、常抓不懈”的重要工程。只有在腐败治理方面取得持续重要进展,才能更好地为党组织“强体”,进而为实现党自身建设和治理现代化争取时间、赢得民心创造条件。
3.要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方面有所作为,为实现党的建设和治理现代化“增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现实而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这是确保能够顺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必备前提。为了更好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现代化,我们认为:首先,党应该重视实现执政理念的现代化。一个执政党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执政理念,使得整个政党组织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大潮中明确自己新的执政使命和执政方略,这也是政党自身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从即将执掌全国政权时就不断提出和更新自己的执政理念,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实现人民幸福”,这种变化就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更新,但是根本宗旨从未改变,变的只是执政理念的时代化和升华。其次,应该不断更新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为实现党执政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所谓政党执政方式是指“政党控制公共权力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广义地说,执政方式还包括政党控制公共权力的体制和机制”[20]。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系统中主要是处理好党与政府、人大、司法、群众团体等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创造条件,具体而言,要力争做到党政合理分工协作,避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避免滥用职权;党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的畅通以及民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机制的可行与完善;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严格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等等。再次,努力实现执政手段的现代化。党要充分运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为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为党组织自身的网络化信息化治理、党员向群众提供便利化的服务、群众民主有序地监督党员干部的执政行为等提供相当的便利,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依凭的技术媒介。总之,有了现代化的执政理念、科学现代的执政方式,再加上现代化的执政手段的运用,中国共产党可以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这定会给党自身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注入强大的效能和功用。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梦这一党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创新是基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而加以提炼和升华的成果。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这是历史的昭示和现实的要求,因为回眸历史,中国共产党曾为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审视当下,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又能够积极地顺势而为,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开拓、阔步前行。这是我们在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依据。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作为肩负着带领亿万民众奋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这一崇高使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必须不断地调适和完善自己,实现自身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如此才能不负民望,更好地彰显“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更好地践履崇高的执政使命。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4.
[2]纪亚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梦”[J].理论学刊,2014(1).
[3]张健,肖光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1(6).
[4]贺新元.中国道路——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3.
[5]李君如.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
[6]林尚立.政党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1(3).
[7]李忠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8]毛泽东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17.
[10]陈晋.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 [J].党的文献,2013(2).
[11]罗平汉,方涛.从“四个现代化”到“第五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演进轨迹[J].探索,2014(5).
[12]齐卫平.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色使命和责任担当[J].求实,2015(7).
[13]杜艳华.“中国现代化模式”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J].思想战线,2011(3).
[14]赵士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梦”战略构想[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4(1).
[15] 雷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16]柳建辉.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J].求是,2005(3).
[17]齐卫平.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领导能力建设[N].光明日报,2014-07-23(13).
[18]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75-76.
[1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0]王长江,姜跃,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