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的公民政治认同

2015-03-30 00:08谢丽威
党政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认同感公民政府

○谢丽威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从而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和政治向心力,使协同一致的公共政治行动成为可能,这种现象即是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具有自发性、潜隐性、动态性、社会性等特征。政治认同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认同的强与弱反映了政治权威性和政治稳定性的强与弱,也是衡量现代政府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重视政治认同感,是现代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政治认同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政治认同感的培养需要扎根具体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风俗民情、政治传统文化、国民习性品德之中,围绕着该民族、该国家在特定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来展开。“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现代化转型中的公民政治认同问题,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人们的基本政治态度,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待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政治认知、政治倾向、政治偏好和价值诉求等方面,明晰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认同,我们才能认清政治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更加理性和自觉。

一、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问题诊断

政治认同对于处于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公民的政治认同经历了从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从盲目认同到理性认同、从精神认同到物质认同的发展转变。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健全和完善的发展阶段。这种现代化的转型,不仅仅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不可避免的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给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具体到公民政治认同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诊断:

1.公民绩效认同中的问题。绩效认同以能力本位为基础,将政府的积极作为与公民能力的发挥作为实现公民政治认同的关键,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公民自身能力水平的确认,以及由此所能取得的物质报酬和精神价值肯定。绩效认同是现代公民政治认同的基础,也就是说政府所主导确立的一种积极正确的绩效观能够对公民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相反一种消极错误的绩效观则可能对公民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和无助感,对公民能力发展形成阻滞。因而,绩效问题对公民的政治认同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一,利益获得的不平衡感影响着公民对政治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大部分人民对于党的政策方针都是认同的。但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影响了人们的政治认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当这种贫富差距日益增大时,处于不利地位的阶层心里也开始有了不平衡感,渐渐的人们不再只是满足于最初获取的利益,并且对一些政策开始有了质疑。尤其是在贫富两极分化之时,人们也开始产生了比较心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也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由此产生的心理失衡感弱化了人们的政治认同感。

第二,某些官员的腐败问题影响着公民对政府的认同。政治认同自然是要建立在政治信任和政治拥护的基础上,政治信任的下降也会给政治的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可以说,某些官员的腐败现象直接破坏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破坏了公民对我国民主政治的认同。所幸近年来我国政府不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将反腐倡廉列入了国家需要重点解决的任务之一,为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第三,普通社会民众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影响着公民对政府的认同。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继承而来的政府依赖感到了如今市场经济制度之下也并没有完全消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逐渐放手对社会经济的直接管控,但是,放手并不代表要完全退出。无论是我国的社会发展还是经济运行,仍旧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制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建立责权统一的服务型政府,主要体现为理念上的人本政府、体制上的权限政府、机制上的法治政府、行动上的绩效政府和后果上的责任政府)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们必须大力加以面对的。”政府要以公共服务的完善与健全为导向,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发挥其公共职能,解决公民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难题,例如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等与我国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都需要政府来进行参与调解。因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教育乱收费等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公民对政府的满意程度,降低了公民对政治的认同感。

2.公民制度认同中的问题。制度认同是现代公民对政府所确立规则与规范的自觉认可,这种认可是在具体社会行为中遵守规范与规则的心理基础,考量着现代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是现代政治合法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现代公民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的许多制度并不完善,在制定或实施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人们对制度的公正性或者规范性也产生了怀疑,最终影响了公民对政治的认同,导致人们更多地愿意去遵循生活中一些潜移默化自动生成的所谓“社会规则”,而不是由政府制度的制度。

第一,经济上分配制度的某些不公正影响了公民对制度的认同。建国之初,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之下,“平均主义”也被发挥到了极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政府也意识到了“绝对平均”的不合理性,开始思考如何更加合理的分配社会资源,这时便出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把更多的资源分配权力下放到市场,让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利益。然而,在市场经济这种更加复杂的环境之中,在进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够令所有人都达到满意的程度。“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应当最大可能地满足其所有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最大可能地使社会共同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并最大可能的合理调控社会收入贫富悬殊,以不断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所得和生活水平。”而且,社会上更多职业和阶层的出现,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也让人们看到了不同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所遭受的不同待遇,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现实中的差异引发了人们对目前的分配制度的不满,心里也产生了各种“不公正感”。所有这些都影响了人们的制度认同感。

第二,政治上选举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影响了公民对制度的认同。从理论上讲,在我国所有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成年公民都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公民都能够有效地行使属于自己的国家权利。当然,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不可能人人都做到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即使公民在行使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利,却更多地只是走了一个流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施这种权利。例如,在选择人大代表的时候,更多的选民往往只是知道了上属单位推荐候选人的姓名职业性别,至于这个人究竟做过什么,有什么功绩,有什么思想和抱负,往往是一无所知,也无从得知。这种形式下进行的选举所选出来的代表是否真的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也往往令人无法全然信任。可以说,就连如此神圣的人大代表的选举都是在这样约定俗成的“走过场”流程下进行的,其他的各种选举也让人们大有疑问,可以说,选民并没有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利,由此必然也会影响到公民制度认同感。

3.公民价值认同中的问题。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人们通过日常的生活和相互之间的交往而在某一类事物或者某一种观念上达到的共同的认可,这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然而,随着信息交流的便捷和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的逐渐开放,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客观事实,如何在思想意识的多元发展中凝聚价值共识也已经成为增强公民政治认同的关键要素。

第一,信仰的缺失影响了人们对政治价值的认同。人是应该有信仰的。信仰把一群人拧成了一股绳,大家有着共同的思想,向着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然而在我国转型时期,人们的信仰却开始渐渐的缺失了,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再那么神圣和崇高。面对更加多元化的世界,人们也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思想的碰撞让人们面对过去的信仰开始产生犹豫和怀疑,人们不再是为了信仰而信仰,而是参杂了更多世俗的目的去肯定某种信仰。这种现象也使更多的人开始对政治认同产生了动摇。

第二,舆论的导向影响了人们对政治价值的认同。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十分便捷的社会。然而,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往往是经过过滤的不完整的信息。或许其用意只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避免错误的舆论导向,但这种简单粗暴直接“屏蔽”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反感,起到了反面的效果。人们由于无法获知更加全面的信息而对信息发布的用意产生了怀疑,若是再加上有意者的暗示挑唆,更是会将舆论导向一个更加错误的方向,更加消极地影响人们对政治的认同。

二、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提升路径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需要认清必须提升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才能真正实现全体公民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确保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感召下,在“四个全面”的协同推进中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

1.在深入持久的反腐倡廉中,实现国家的和谐治理。腐败永远是阻碍一个民族和国家科学发展的绊脚石。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囿于经济建设的经验不足以及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的某些不完善之处,导致很多腐败问题的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降低了公民对政治的认同感,也影响了我们政府的合法性根基。在当前条件下,只有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才能重新找回党和政府在公民心中的公信力,才能更加和谐有效的治理国家。可以说,反腐倡廉在我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决心与力度,是我们在未来的政治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如今我国政府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都在加大国家政府官员的监督与整治工作,各方面政治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例如选举制度的完善也能直接在官员选拔上更加合理积极有效的从根源治理腐败现象,推进国家治理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进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由此,不仅加强了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度,而且更容易提升公民对政治的认同感,进一步捍卫和强化政治的合法性。

2.在健全完善的公民利益保障中,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公民利益保障体系是增强公民政治认同感的物质基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便是贫富差距的增大,也正是这个问题影响了公民对政治的认同感。说到底,出现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民在如今的经济生活中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满足感和公平感。“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现象却出现了扩大化倾向。这种财富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现象会从根本上妨碍社会和谐秩序的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方面须通过建立健全法制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方式,在杜绝不当得益获取暴利的同时,使社会贫困者能够获得有效社会救助,进而努力缩小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各阶层理性‘对话’妥协。”因此,只有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切实保障公民的现实利益,才能逐渐满足公民对利益的追求;只有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让劳有所得、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落到实处,才能不断增强最普通社会民众的生活信心,使真正有尊严的生活成为普遍常态;只有人们的需求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得到了实现,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公民对政治的认同感。

3.在不断推进的公民教育中,实现政治共识的凝聚增强。公民教育是一种政治主体性教育,是与现代政治发展和政治完善密切相关的人格养成教育。“要想唤醒人们心中潜伏的主体意识,使人们积极参与到政治运行中,为政治的发展,为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的实现贡献力量,就应建构合理的政治主体性,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重建人的政治主体性。”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传统封建文化中臣民意识的影响,我国公民的现代政治素养有所欠缺。而且现如今我国公民接收了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再加上其他各种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存在,都导致了其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信仰的缺失也使公民在政治参与方面不再积极,在政治认同上难有发展。若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便是积极而自觉的公民参与,而这于健康成熟的公民政治认同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不断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公民的参与是实现民主政治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我国现阶段为了凝聚共识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将社会各个群体的政治共识凝聚在一起,增强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增加公民对国家的热爱,提升公民参与政治的使命感,这将是我国公民教育不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猜你喜欢
认同感公民政府
论公民美育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十二公民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