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娟
(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 安徽 天长 2393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是指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冠状动脉血供中断或减少,造成心肌发生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引起广泛或部分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的疾病[1]。因此,尽快恢复患者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是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静脉溶栓治疗。
因其能够溶解阻塞血管内的血栓使得血管再通,恢复患者缺血心肌的再灌注,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主要以2012 年1 月~2014年6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实施静脉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用于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临床疗效。
选取2012 年1 月~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实施静脉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将80 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 例。观察组: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年龄44 ~75 岁,平均年龄54.3 岁;其中,下壁心肌梗死18 例,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14 例,前间壁心肌梗死8 例。对照组: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龄45 ~74 岁,平均年龄54.5 岁;其中,下壁心肌梗死19 例,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12 例,前间壁心肌梗死9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
1)溶栓前护理: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对于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检查患者有无溶栓治疗禁忌后,对于合格的患者可在发病6h 内给予溶栓治疗。
2)溶栓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意识和心电图有无异常,控制溶栓药物的滴速,一般以30 drops/min 为宜,不可过快。护理人员可通过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判断溶栓是否成功。另外,注意患者皮肤、粘膜以及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如发生出血,立即停止溶栓治疗。
3)溶栓后护理:①心律失常主要发生在溶栓后3h 左右,因此,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特别是注意对患者夜间心电图的监测,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②出血也是溶栓治疗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患者溶栓治疗后,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检测,并注意观察患者瞳孔及意识变化,以此判断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另外,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等过敏反应,注意皮肤、黏膜、脏器出血的发生。③低血压主要发生在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护理人员应在此期间对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特别在患者溶栓治疗后3h 内,定时测量患者血压,一般每隔30min 测量1 次,并对患者皮肤、粘膜和末梢血液循环进行详细记录[3]。
满足以下条件中两条(注:②③组合除外):①溶栓治疗后2h 内患者心电图导联ST 段回降50%以上②溶栓治疗后2 ~3h 内患者出现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③溶栓治疗后2h 内患者胸痛症状基本消失④血清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提前于发病14h 内。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疗效比较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溶栓成功38 例,溶栓成功率为95.0%,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溶栓成功率72.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护理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溶栓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1] 郭佳莹,王俏芝,夏彩金,等.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8):1041 -1042.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 (12):710 -725.
[3] 张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359 -360.
[4] 王冬梅,张月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3):108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