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群,孙 晖,路 扬,詹亚曙
(浙江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27)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是由具有能够感知监测区域感兴趣信息能力、无线数据传输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自组织网络[1]。如何提高节点能量的利用率成为WSNs 路由研究的热点问题[2]。传统的客户/服务器(C/S)模式在WSNs 中没有利用数据的相关性进行融合,容易造成较高能耗[3],而且,若干源节点与基站进行数据交换时对于流量宽带较窄的WSNs 容易造成路径损耗[4]。
针对上述问题,文献[5]提出基于移动代理(mobile agent,MA)的LCF 和GCF 算法,其能压缩数据,减少网络宽带的需求,但该算法通过节点地理位置决定MA 路线,网络分布复杂时其性能很差。文献[6]提出DSG—MIP 算法,将网络划分为若干区域,派出若干MA 访问相应区域,相比单一MA,具有更好的性能,但未考虑节点剩余能量。
上述算法研究主要应用于平面路由模式下,本文受到DSG—MIP 算法的启示,在三维胞元模型[7]的基础上提出了MA 双向并行(3D—BPMA)路由算法。该算法根据三维胞元系统的特点,将整个三维空间按纵向和橫向分别划分为不同的集合,不同集合间通过并行克隆的方式产生MA,提高了整个网络的访问速度。
以参考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三维坐标系如图1 所示[7],其中,节点i 的坐标为(xi,yi,zi),其所在的胞元坐标为(XI,YI,ZI),Rmax是节点最大通信半径,在三维胞元空间内规定胞子只能与本胞元内节点进行通信,不能与邻居胞元内的节点通信。胞父节点是本胞元内按照自适应选举选择出来的,其负责相邻胞元的通信。
图1 三维胞元空间模型Fig 1 3D cell space model
本文采用文献[8]中的能耗模型,当传输g bit 时
其中,lij为传输节点i 和接收节点j 之间的距离,Eelec为与无线传输或者接收有关的常数,εamp为与信号衰减有关的常数,γ 与当前的阻力有关,本文取γ=2。
本文采用文献[9]的数据融合模型,访问第k 个节点时MA 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r 为数据压缩率,ld为原始感应数据大小,ρ(0≤ρ <1)为数据融合率为访问完第k 个节点后MA 的大小为开始时由基站发出MA 的大小。
在三维胞元模型中以胞元长度d 为单位长度,在Z 坐标轴方向上分解出若干单层系统,如图2 所示。单层系统模型(single-layer system model,SSM)增加了以下属性:
1)路由器(Router):每个单层系统含有唯一路由器,其负责建立所在层的网络和相邻单层系统之间的通信,其一般位于本层的中心,且自身能量较大。
2)层数(FloorNum):基站的胞元坐标为(XB,YB,ZB),路由器的胞元坐标为(XR,YR,ZR),定义基站所在的层数为第0 层,路由器所在的层数为FloorNum=ZR-ZB。
3)最大跳数(maxHop): maxHop 为Router 与本层边缘胞父通信所需的最大跳数,即maxHop=max[(XJ-XR),(YJ-YR),(ZJ-ZR)],图3 中,单层系统maxHop=3。
4)环形集合(RingSet):如果将到达路由器跳数相同的胞父节点视作一个集合,单层系统模型被分割成环形集合,RingSetK(K∈N)为该层的第K 个环形集合,其中路由器所在的集合是RingSet0。如图3,F1,F2与F3是本层内靠近原点的胞父,其分别所属环形集合RingSet1,RingSet2,Ring-Set3。
本文定义MA 的数据包包含以下信息:
图2 单层系统模型Fig 2 Single-layer system model
图3 环形集合模型Fig 3 Ring set model
MA_ID 是MA 的身份标志;MA_Num 表示MA 当前数量,每产生一个新的MA,此变量加1;SourceList 为基站所需信息所在的节点列表;FloorList 是通过SourceList 得出的需要访问的层列表;AccessedFlag 表示单层系统是否被访问;FirstFloor 和LastFloor 分别代表FloorList 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需要访问的层;Processing code 用于处理感兴趣的信息;Message 是经压缩和数据融合的消息包。
3D—BPMA 算法包含节点收集的消息包和MA 数据包。前者在胞元内由胞子传输到胞父,后者在基站与路由器、路由器与路由器、路由器与胞父、胞父与胞父之间传输。两种信息交互路径如图4 所示,FloorNum=0 的基站将MA 发送给FloorNum=1 或FloorNum=-1 的层,根据需要将MA 进行复制转发给相应的层,等收集完MA 数据包内SourceList所有的节点信息后,消息包经路由器回到基站。
图4 信息交互示意图Fig 4 Sketch map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环形集合将单层系统分割为不同的区域,这为MA 并行访问提供了可能。根据图3 所示环形集合在XOY 平面的投影,规定MA 并行传输策略:RingSetK-1复制发送MA数据包到达RingSetK(K >0)内靠近原点的胞父FK;然后MA 在胞父FK处同时按逆时针和顺时针访问胞元区域;最后MA 回到本层路由器。MA 的并行传输策略如图5 所示,其中RingSet1接收到路由器发送的MA 数据包,同时复制并发送MA 到RingSet2,RingSet2复制并发送MA 到Ring-Set3,在RingSet3内的F3中,根据数据包内的SourceList,MA 在逆时针和顺时针两个方向同时访问胞元,最后回到路由器。其中每个胞元内有若干胞子节点,对于单个胞元来说,当胞父能量下降到βEini(0 <β <1,β 为低能量报警系数)时节点内部开始进行自适应选举,由能量较大的节点担当胞父,实现能耗平衡,保证MA 线路的稳定性。
图5 MA 并行传输策略Fig 5 Parallel transmission strategy of MA
3D—BPMA 算法的实现分为三部分:1)基站派出MA 经路由器到达所需的FloorNum;2)MA 在本层系统内通过行访问策略完成SourceList 内所有节点的访问,回到本层的路由器;3)完成收集数据的MA 经路由器转发回到基站。具体流程如图6 所示,其中存在双向并行模式:一个横向并行方式,即MA 在单层系统中访问胞元是并行的,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另外一个是纵向并行方式,即MA 在路由器之间的转发和MA 在每个单层系统中的并行访问是互不干扰的,这种并行能够防止信道阻塞,提升搜集节点信息的效率。
算法仿真是在OMNeT++V4.1 平台上进行的。本文分别从平均能耗、平均响应时间和MA 发送率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参数设定为:胞元边长d 为50 m;节点原始感应数据大小为20 bit;初始MA 大小为100 bit;节点初始能量Eini为200 J;接收或发送常数Eelec为50 nJ/bit;信号衰减常数εamp为100 pJ/bit/m2;数据融合能耗Ea为5 nJ/bit;低能量报警系数β 为0.3;数据感应能耗Es为2 nJ/bit;MA 的压缩率r 为0.8;MA 的融合率ρ 为0.8。
三种算法的平均能耗随着轮数变化的曲线如图7 所示。3D—BPMA 算法通过双向并行MA 访问策略实现了MA路径的优化,并采用胞父先搜集并融合本胞元内胞子节点信息的方式,减少了迂回路线,故平均能耗较低。而DSG—MIP 算法采用了简单并行方式,相比LCF 而言,迂回路线较短,故其平均能耗较低。
图6 3D—BPMA 算法流程Fig 6 Process of 3D—BPMA algorithm
图7 平均能耗比较Fig 7 Comparison of average energy consumption
三种算法的平均响应时间随着轮数变化的曲线如图8所示。3D—BPMA 相比较LCF 和DSG—MIP 每个MA 访问的节点数减少,并且是并行进行,所以,减少了平均响应时间。LCF 算法中MA 逐个进行节点访问,所以,平均响应时间最长。
三种算法的MA 发送率随着轮数变化的曲线如图9 所示。相比LCF 和DSG—MIP,3D—BPMA 中MA 数据量不大,能保证胞父节点顺利完成发送MA,而LCF 和DSG—MIP 算法因为MA 访问较多的源节点导致MA 数据量过大,节点因转发数据较大的MA 而死亡,降低了MA 发送率。
3D—BPMA 算法根据单层胞元系统的特性,合理地复制MA,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并行访问,降低访问源节点的平均响应时间;依靠及时选举机制保证了MA 在转发过程中路径的稳定性,提高了MA 的发送率。仿真结果验证其高效的反应速度和较高的能量利用率,克服了单一MA 造成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计划是根据节点的具体地理位置优化MA 的访问路径。
图8 平均响应时间比较Fig 8 Comparison of average response time
图9 发送率比较Fig 9 Comparison of delivery rate
[1] Ian F Akyildiz,Tommaso Melodia,Kaushik R Chowdhury.A survey on 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s[J].Computer Networks,2007,51(4):921-960.
[2] Huang Haojun,Hu Guangmin,Yu Fucai.Energy-aware geographic rou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ith anchor no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2013,26(1):100-113.
[3] 胡晓敏.无线传感器网络Agent 数据分流策略[J].软件学报,2012,23(11):2946-2954.
[4] Singh Yashpal,Deep Kamal,Niranjan S.Multiple criteria clustering of mobile agents in WS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Mobile Networks(IJWMN),2012,4(3):183-193.
[5] Qi H,Iyengar S S,Chakrabarty K.Multiresolution data integration using mobile agents in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C:Applications and Reviews,2001,31(3):383-391.
[6] Chen M,Gonzalez-Valenzuela S,Leung V C M.Directional source grouping for multi-agent itinerary plann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vergence(ICTC),IEEE,2010:207-212.
[7] 柯 涛,孙 晖,刘俊延,等.基于三维胞元空间的无线传感器路由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35(6):1298-1304.
[8] Heinzelman W R,Chandrakasan A,Balakrishnan H.Energy-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Hawai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awaii,2000:1-10.
[9] Chen M,Yang L T,Kwon T,et al.Itinerary planning for energyefficient agent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11,60(7):3290-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