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俊
(南京大学哲学系)
“青椒”这一群体有着青年人的普遍特征,但又有着不同于其他青年人的特质。他们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可谓“天之骄子”。2014 年12 月23 日,四川大学“青椒”周鼎发布了一份自白书[1],表示 “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晚死去了”,这份自白书迅速蹿红网络。2014 年12 月25 日,微博话题“一个大学教师的自白”超过1882 万人次的阅读量,讨论人次2.6 万,并一度跃居当日热门话题榜第一位。实际上,这个事件只是我国当代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的一个缩影,如何应对这些困境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物价飞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高校青年教师的低收入是限制他们成长的一个瓶颈。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发表的论文,“2011 年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高收入人群相对分散。其中,年收入在 5 万—6 万元区间的人数最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 18.2%;其次为年收入在 6 万—7 万元区间的,占总人数的 17%。总体来说,高校青年教师收入普遍不高,81.9%的青年教师年收入 10 万元以下,特别是 34.6%的青年教师年收入 6 万元以下”。[2]刚刚毕业进入高校而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则更少,甚至要以“啃老”为生。这样一个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型的群体,其收入水平处于同期毕业生的中下水平。我们应当看到,高校青年教师中,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理科男、文科女的收入是最低的。由于他们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的建构,因而相比那些专攻于应用性学科(如软件、财会、建筑、设计等)的高校青年教师,校外兼职的机会要少得多。实际上,高校教师的收入还包括职务工资、课题经费等,可是这些经济收入与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无缘。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职称偏低,职务工资低得可怜,申请课题则“僧多粥少”,中标率太低。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4 年到2013 年,城市居民的个人消费呈现节节攀升的态势。身在大城市的高校青年教师购房压力巨大,以中国首都北京为例,2000 年的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4457 元,到2014年,住房均价已达27808 元,一套地处五环外的75 平方米小户型的房子要花200 多万元。这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 显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其他高校较多的城市如上海、广州、南京等,房价也是居高不下,情况亦基本类似。在越来越高昂的房价面前,高校青年教师极可能成为“房怒族”的一员。这正如胡小武所指出的那样:“房怒族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大学青年教师,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科技研究人员,可能是一个认真工作的公务员,可能是一个勤奋的有责任感的记者,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一个踏实工作的普通员工乃至一个热爱本行的工厂工程师。从大量因房而恨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原本各行各业的每一个好青年,可能都会在高房价面前低下倔强的头,并因为家庭背景、家庭生活、个人需求等具体情况,成为一个房怒族。”[3]租房价格与新房价格同比上涨,没有房屋的高校青年教师首先得支付高昂的房租。在生活方面,住房显然是高校青年教师最难面对的一座“大山”。实际上,在住房以外,高校青年教师们所在城市中的其他消费如交通、饮食、服装、休闲娱乐等,也都不低。因此,在高消费时代下,高校青年教师的经济状况几乎是捉襟见肘的。
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长期为人们所忽视,这是因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状态被普遍认为是趋向成熟的:“他们大多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对自己身心状态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认识已达到较全面和深刻的程度,较多地集中在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而在意志方面,青年教师的意志品质已经趋于成熟,具有较坚强的毅力。有比较明确的人生目标,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较好地约束自己;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孜孜以求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4]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同时处于事业期和婚姻期的初级阶段,对于未来往往感到困惑和不安,他们的心理则承载着常人难以发现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焦虑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就工作方面的焦虑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所推行的“量化考核”以及“非升即走”的政策造成的。“量化考核”的科研政策要求新进高校青年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科研成果,比如要有多少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者SCI(科学引文索引)或者EI(工程索引),要有多少省部级以上的研究课题以及科研奖励,出版多少专著等,如果完成不了,那么高校将解聘这些青年教师。“非升即走”的政策是说高校青年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比如3 年)不能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的话,就不能获得学校的正式编制而被淘汰。然而,高校青年教师们往往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所剩的时间几乎不能够安心科研,而要想在短期内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更是难上加难。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8 年,董颖霞从某大学取得英语专业硕士学位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寻找外企工作,而是一心想去大学当教师。终于,董颖霞成了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英语教师。‘商务英语’、‘翻译’或‘英语国家概况’等专业课程与全校的公共英语课都曾是她的教学任务。董颖霞算了一下,平均下来每周的工作量是8 个课时的专业课和16 个课时的公共课。课程数量虽然不多,但备课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董颖霞平均准备1 个课时的专业课最少需要半天时间;准备1 个课时的公共课最少需要2 个小时。这样,她周末还要加班备课。”[5]在科研方面,除去少数天赋、效率特别高的,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由于缺少有力的引导,尽管整日忙忙碌碌,可是科研成果寥寥无几。在当下的高校工作氛围下,科研成果无疑是职称晋升、评选各类奖金、获取深造机会的最重要筹码。显然,如果高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有的只是挫折感,而没有成就感,长此以往,他们不只会有焦虑感,还会有对未来的迷失感。《关注高校青年教师》中的刘老师就是这样的典型:“偶尔在埋头赶路的征程上歇歇脚,刘老师总会有种‘找不到自己’的迷失感。他至今还记得自己选择做一名‘高校青年教师’时的理想,‘为国家担纲,为后人引路’。可如今,这仿佛在日复一日机械化地报课题、发论文、上下课、还房贷中渐行渐远了。刘老师说,甚至有时候,这样的焦虑会不自觉地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连他自己都觉得后怕。”[6]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高校青年教师们大多处于结婚的黄金年龄,按理说,他们早已立业成家,然而现实是,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成家,“在平均年龄为32 . 7 岁、博士学历占到近90%的该群体中,高学历带来的是结婚相对较晚的婚姻状况,被认为收入稳定、所处社会阶层较高的青年教师群体中,却有36 . 9%的受访者面临‘高龄未婚’的尴尬现状”。[7]在外人看来,高校青年教师们学历高、工作稳定,找对象应该不成为问题,然而“高处不胜寒”。当一个博士成了高校青年教师之后,由于繁重的工作,几乎无暇去接触异性。那么就只有通过朋友或者亲戚介绍去相亲,可惜的是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相亲都是以失败而收场的。据某著名高校BBS 报道,2012 年,小冉获得南京某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顺利进入南京一所211 高校而成为“青椒”。两年内,他经历了无数次的相亲,均以失败告终。父母亲友有意或者无意的“逼婚”行为使得他的内心苦不堪言而对婚姻大事充满焦虑。
在很多人看来,高校教师应该是“知识水平高、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群体。然而,事实上这里的“高校教师”所涵盖的范围是很小的,往往指的是教授级别的教师而绝非青年教师。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高校与教师的关系在很大程度已经“演变”为了纯粹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高校成了一个经济理性的主体。显然,由于“青椒”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是初学者,因而雇佣一个高校青年教师的回报率是很低的。高校更愿意直接引进有很多学术成果的教授,而不是将一个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成为教授。换言之,高校喜欢“选才”而不是“育才”。在资金的投入上,高校并不太愿意将政策向青年教师倾斜,“当前,多数高校都不差钱,只是没有把绝大部分经费用到师资投入上,而是投到了基建、接待、庆典等方面,甚至一些灰色领域。世界上一些顶尖大学,师资投入普遍占到其总开支的60%,甚至更高,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常常不到30%。钱用不到刀刃上,教育投入再多也是泥牛入海,无济于事。此外,高校收入分配大抵持资历论、项目制,这种不合理制度也亟待改革。有权势者以各种方式抢项目、搞公关、要经费,成了‘老板’,富得流油,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却薪资微薄,徒有羡慕的份。教师间高达数十倍的收入差距,实在不正常”。[8]应当说,教授和高校青年教师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十分不合理的,这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定位。
关于“青椒”所处社会层次的问题,“蚁族”概念首创者廉思做的一项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84.5%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其中,36%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13.7%认为自己处于‘底层’;仅有14.1%认为自己处于‘中上层’,0.8%认为自己处于‘上层’,另有0.6%的受访者未回答此问题。”[9]根据这份统计,整体地看,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对自我的认知是不太乐观的。这个结果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是浮躁和功利的,是追求“权力”和“财富”的,而这两个参数是现代人判断社会分层的最重要依据。高校青年教师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难免不受这种分层标准的影响。就“权力”而言,他们不能和进入官场的青年人相比;就“财富”而言,他们更无法和年轻的商界精英相提并论。
我们知道,社会分层是以个体成员的差异为前提的。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这些差异,结果自然也不同。青年教师在“权力”和“财富”标准的尺度下,是渺小的。但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不应该只追求“升官”和“发财”,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不应当是金钱和权力至上的,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应该尊重精神层面的力量。如果我们用“知识”这个标准来衡量高校青年教师和社会中其他群体的差异的话,高校青年教师不是渺小的,而是宏大的,这才是“青椒”理应所处的社会层次。
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中的高学历群体和精英,他们年纪轻轻却已经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因而,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2013 年的官方统计数据,[10]29 岁及以下的高校教师为236347 人,30—34 岁的高校教师为364180人,35—39 岁的高校教师为266353 人,三者合计为866880 人,已经占到高校教师总人数的57.9%。青年教师已经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主力军,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预算中应该增加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专项经费,要适当提高青年教师的待遇,保持工资的稳定增长,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高校要把培养青年教师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推出具体的、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如果有相关的财政支持,可以设立青年培养基金,大力支持青年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开展教学研究、学术研究。
高校可以实行“以老带新”的制度,让经验丰富的著名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切实解决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高校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即使无法一次性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难题,大可采取建设青年教师公寓、提供无息贷款以及给予房租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逐步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对于青年教师的其他生活问题如交通、子女上学等问题,高校应尽量创造条件去解决。因为高校青年教师只有体面地生活,才能一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中去。
理性地看,“科研量化考核”和“非升即走”的机制都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者而言,这些机制不仅在管理上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而且对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入科研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将这些机制作为考核青年教师的唯一标准是会产生副作用的。这一方面会加剧目前国内高校“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程度”。殊不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人才是比科研更加重要的。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科研任务,但又想保住工作,只能“铤而走险”进行学术造假,如抄袭、修改实验数据等。然而,这样的事例不只违背了高校设定这些考核机制的初衷,更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学术声誉。因而,在这些硬性的机制之外,高校应该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些弹性的考核方式,比如引进同行评价制度、提交代表性学术成果制度(更看重学术成果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等。
高校青年教师既要教学,又要参加学校的科研考核,往往是两者不能兼备。大多数情况下,高校青年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去应对学校的考核。因而,高校的考核体系即使设计得再合理也发挥不了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成功做法,如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中普遍实行的学术休假制度。学术休假项目于1880 年由哈佛大学首创,是指高校教师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享受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带薪休假。根据学术休假制度的规定,高校教师可以在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内,不用承担教学任务,而完全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潜下心来专门从事学术访问、交流、培训或著书立说等纯粹的学术活动。可以看出,学术休假制度是为了平衡教学和科研这两者的关系而发明的。实践证明该制度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的“教学—科研”的时间冲突问题,而且已经成为高校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最有力措施之一。如果四川大学实行了学术休假这一制度,“周鼎事件”就很可能不会发生,因为周鼎一方面可以从事着他喜爱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完全可以利用学术休假的时间安心做学问,从而顺利地通过学校的科研考核。
外部因素固然重要,然而内部因素更加不可忽视。一些高校青年教师事业心不强,缺少应有的学术担当和远大抱负,对自己的发展缺少长远的规划。对于外部条件要求过于苛刻,过分强调成长的外因,进而把大好的青春时光浪费在了怨天尤人上,而不是去付诸行动——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篇论文,做好每一次实验。更有甚者,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后,抗压能力不够,自暴自弃,早已忘记了“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而,外部的原因固然重要,但究竟能否茁壮成长,说到底必须要靠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高校青年教师要有当好学术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努力奋斗,争取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1]王鑫昕.周鼎一声吼 “青椒”齐喊疼[N].中国青年报,2015-1-5(9).
[2]高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透视高校教师收入分配现状[N].中国教育报,2014-6-9(13).
[3]胡小武.青年的住房压力与社会稳定探讨——大都市“房怒族”形成的社会化逻辑[J].中国青年研究,2014(10):10-13.
[4]孔凡胜.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的多维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1(8):81-85.
[5]张东.高校青年教师:给一个空间让我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1-26(3).
[6]邓辉.关注高校青年教师[N]. 光明日报,2013-8-13(5).
[7][9]廉思.《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42-243.306.
[8]李思辉.让青年教师有份体面的收入[N].光明日报,2013-7-22(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普通高校)[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