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态度研究

2015-12-23 05:16:44范明林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未婚先孕性行为态度

范明林 沈 菲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一、问题提出

在大学校园,大家开始无所顾忌地谈恋爱,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了自己的自主选择权,由于生理需求、从众心理、思想解放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开始与异性发生身体接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到发生性行为的阶段。1990 年刘达临的调查结论为,有9.8%的大学生发生过婚前性交行为;潘绥铭于1991年、1995 年、1997 年三次对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性交行为发生率的调查结果分别为10.5%、9.4% 和 10.1%;2000 年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显示,有11.3% 的大学生有过性交行为。《北京日报》2002 年9 月13 日报道了李爱兰等对北京5 所高校1310 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有过婚前性行为者男生占15%,女生占13%,平均占14%;范益民在2003 年对全国9 所高校3000 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23.7%的大学生有婚前性行为;[1]2012 年周冰等人对广州6 所大学623 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15.1%的大学生有婚前性行为,其中,医科专业大学生为15.8%,工科专业大学生为13.6%,理科专业大学生为14.5%,文科理科专业大学生为9.2%,艺术理科专业大学生为22.6%。[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及态度,分析这种婚前性行为及态度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无论是对社会风气的倡导,还是对大学生行为的引导,抑或是对相应的规范措施的制定,都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国际化大都市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着重探讨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现状及原因,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及影响。本文从研究对象的特点出发,把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定义为:在结婚(举行婚礼或办理结婚登记)之前,男女双方所发生的生殖器直接交合的行为。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已有调查文献表明,承认有过婚前性关系的学生占5.5%,男生为8.3%,女生为2.5%,男生明显多于女生。首次发生性关系的平均年龄:男生为19.78 岁士1.8 岁,女生为20.3 岁士0.95 岁。[3]也有学者在2011 年调查中发现,13.4% 的大学生发生过婚前性行为,其中:男生发生率为21.3%,高于女生5.8 个百分点;高年级发生率为16.3%,高于低年级8.3 个百分点。大学生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25 岁,相当于大学二年级;在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每次性行为均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为58.8%,且14.3%的学生或其伴侣发生过意外妊娠。总之,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呈现上升趋势。[4]

已有学者调查研究指出,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贞操至关重要,40.5% 的学生反对性解放,有76.5%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应慎重为好,约1/3 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应该的、不道德的行为,说明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仍然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同时,对性解放持不赞成、不干涉矛盾态度的学生高达45.2%,认为贞操观念应打破或无所谓的分别占28.0%和16.2%。另有70%左右的大学生同意在以下一定条件下发生性关系是可以接受的,即(1)双方愿意;(2)只要双方能结婚;(3)只要不让人知道、不怀孕。甚至有30.1%的人认为同居是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也说明,随着西方性观念的大量涌入,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影响和削弱,大学生本来就不牢固的道德心理结构受到强烈冲击,观念出现动摇。[5]

文献研究发现,上述研究基本以问卷的形式开展和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但它们的局限在于缺乏问题的深度及有效信息的追问,故而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上海在读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及其态度进行“深描”,并尝试运用越轨理论予以深入的解释。

而实际上,这十年来,钟表展会一直以近乎鼎盛的状态持续,这被归结为主要市场的波动,需要更广泛地传播以刺激消费。

本文使用“越轨理论”和身体社会学视角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越轨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6]。越轨行为的特点有:第一,具有相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第二,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第三,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第四,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第五,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型访问,通过这种深度的访谈以便更深入地收集与了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的深层动机、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的态度、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感受以及婚前性行为对其的影响。文献法也是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所收集的研究资料包括学者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期刊论文及书籍等。为了使研究更具科学性,本研究选择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和未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入比较(见表1)。未发生婚前性行为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为:M3,男,23 岁,大学四年级;M4,男,22岁,大学三年级;W3,女,23 岁,大学四年级;W4,女,23 岁,大学四年级。

表1 发生婚前性行为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调查资料呈现

(一)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初始年龄和对象

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初始年龄较小。调查发现,访谈对象有的在高中时就发生最初的婚前性行为,在访谈中,研究者除了被访者外,还对其他同学也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发现在高中第一次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同学不在少数,而在大学期间,因为许多束缚因素的解除,婚前性行为更轻易地发生,并且在年龄和观念的影响下,只要防线突破当事人便不再有过多顾虑,此时婚前性行为会具有反复发生的特点。

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对象并非完全是自己的男女朋友。与访谈对象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对象并非都是自己的男女朋友,也有普通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但是在有感情的基础上发生的为多。通过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是自愿而又非理智的,大学生已是青年,较少被别人逼迫,大多是在双方自愿而不理智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

发生婚前性行为时并非每次都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访谈发现,在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中,都没有做到每次避孕。为什么大学生普遍具有避孕的常识,而研究却发现大学生在发生婚前性行为时并没有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和反思。

(二)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原因与感受

1.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原因探寻和性别差异

出于什么发生婚前性行为? M1:“和前女友出去玩,住在一起,很顺理成章地就发生了。”M2:“开始时是为了发展爱情,后来每次见面就是因为难解相思之苦。”

通常男性发生婚前性行为时不考虑前因后果,只考虑当下的感受,当与女性住在一起时,难免发生婚前性行为这样的越轨行为,第一次发生后就开始反复进行,满足生理需求,而通过M2 的描述,可以了解到性行为可以促进两人的感情发展。W1:“第一次是为了满足对方要求和发展爱情,因为对方曾在发生该行为前就多次提出想要发生性关系的要求,并做出一些性边缘活动,如抚摸等。且这种情况在交往期间时常发生,因此,打破了原来觉得性行为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影响未来婚嫁,影响双方关系)的想法,觉得尝试一下也无妨。且对方多次要求,觉得自己不断地拒绝正令这段恋爱关系走向僵持。后来与恋人在醉酒的情况下也发生过。”W2:“为了发展爱情,也是满足对方的要求,在他多次提出后同意了他的要求,那时候感觉只要与男朋友发生性关系,他就不会离开自己,会更爱自己,而且自己也有一种属于他的感觉了。”

通过了解发现,很多时候不论男女都是为了发展爱情而与他人发生婚前性行为,女生则多了一种原因,为了满足对象的要求,可以看到在恋爱的过程中,男方更多出于生理的原因会向女方提出发生性行为的要求,而女方为了维护爱情,就与男方发生婚前性行为,不考虑是否今后会与对方结婚等问题。

2.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后的感受分析

对于婚前性行为发生后的感受,男女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被访者的访谈资料印证了这一点。M1:“觉得很正常,一直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一种完全能被认可的事情。”M2:“前几次都是紧张吧,后来么感觉这就像心灵的沟通一样,加深彼此的了解,奇妙的感觉。”

男性对于性行为的感受是正常,被认可,开始时有所紧张而后会有上瘾的感觉,觉得奇妙,在性行为的过程中去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但不考虑女性的感受。女性的感受却有别于男性,W1:“第一次时,是紧张和感到欢悦,紧张是怕第一次不够完美……在挣扎许久后,终于做出了决定,松了口气。在大学期间的,就有无所谓和感到欢悦还有怕怀孕这三种。无所谓是因为有时和陌生人发生或者是在自己并不需要的时候只是满足对方的需求。感到欢悦是因为和自己心爱的人发生性行为,觉得是对感情的一种促进,且有感官欢悦的出现,之前没有。怕怀孕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的性知识也越来越丰富,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女性都是不可能100%避孕的。”W2:“怕怀孕,会有一些紧张,直到例假到来才稍微放心一些,但是每次发生后都是会有些担心的,不过还是觉得和喜欢的人发生关系,是互相的肯定,所以每次也没有拒绝。”发生婚前性行为容易使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紧张的感觉,尤其是女生,大多是担心怀孕,但虽然害怕还是会因为与喜欢的人发生婚前性行为而感到高兴,多次发生婚前性行为后,大学生感受到了性行为带给自己的欢悦感,于是,行为会一再发生。

四、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分析

(一)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在8 位访谈对象中,虽然均接受“婚前性行为”,但是仔细辨别下来,他们的态度仍有细微差别。

第一种:完全接受型。M1 :“性行为可以被认为是恋爱的一部分,而且我认为性行为有时候会促进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再说,作为生理需求,性行为是一种很正常的内容。国内的不接受这种行为的人大概是受到中国各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吧。” M3:“当然性行为也应该在双方自愿且符合正常年龄和环境下进行,只要是在双方愿意的前提下,我认为都没有问题。”

第二种:谨慎选择型。M2:“我觉得是正常生理需求,而且可以更快地增进两人感情,使两人更亲密,但是也是因人而异,可能某些人得到之后就会变心等,所以依旧还是要看清楚对象,谨慎而行。”W3:“我接受的婚前性行为必须定义在是双方有感情约束的,并且双方都是成年人,有辨别是非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的前提下,小朋友,也就是未成年人,不在我接受的范围内。”Μ2 是已有婚前性行为的被访者,而W3 是没有婚前性行为的被访者,但是他们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却比较相似,都认为对此需要前提条件和需要谨慎从事。

第三种:关系调适型。W1:“原因有两个:一是性行为是人类本能中的一种,只要不是滥交,无论是婚前或是婚后都无须做出分别对待;二是在男女关系中,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婚前的性行为能够促使对方在结婚前就了解彼此的性习惯,我觉得性习惯也是众多需要磨合的生活习惯中重要的一部分。”M4:“婚前性行为很必要的,爱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憋着真的不好的,不进行婚前性行为,结婚后可能还会导致婚姻生活不和谐呢,婚前让对方了解自己的一切很正常。”同样,W1 是已有婚前性行为的被访者,而Μ4是没有婚前性行为的被访者,但是他们的态度却比较相似,都主张“婚前性行为”是恋爱的一部分,可以促进感情的发展,是调适男女彼此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四种:人生过渡型。W4:“可以算是成年人在单身和结婚这两个状态之外的一个过渡阶段吧,既有感情因素的影响又有生理需求的影响,很正常。”

(二)大学生对“未婚先孕”的看法

在对“未婚先孕”的看法上,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4 位同学表示均不接受“未婚先孕”,而未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4 位同学,有2 位表示接受,2 位不接受。M1 对研究者说:“不接受。婚前性行为可以接受,但是要做好避孕措施。未婚先孕是对女方的不负责任,尤其对女方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堕胎,这是一件很残忍,而且很伤人的事情。”不过,M1 与M2 在发生婚前性行为时都没有做到每次避孕,这意味着研究对象的行为与态度是有差异的。有过“婚前性行为”的W1也有与M1 相同的态度,她说:“不接受,未婚先孕会带来很多问题,无论是对男方还是女方,都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压力、精神压力。经济压力是指一般未婚先孕的都以打胎收场,打胎的费用,后期恢复和检查的费用,这些都给男女双方带来不小的压力,而且如果双方都是学生,那想必问题就更加严峻了。精神压力呢是说无论是否是学生,无论是否存在经济方面的问题,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未婚先孕,对男女双方都是一种精神负担,男方可能会有负疚感和烦躁情绪,而女方因为怀孕随之而来的身体变化,也会让她们难以忽略已经怀孕的事实,从而产生烦躁,且如果决定要堕胎,女方会在之前特别害怕,而在之后的一段恢复期内,也会因不能如常地饮食和活动而感到难以释怀。总之,未婚先孕对男女双方都不会是一段良好的经历和体验。”显然,上述访谈资料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一致认为未婚先孕对男女双方会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影响到今后的人生,因此,这是一件不足取的行为。这样的选择与态度,表明被访对象在冲动的婚前性行为中仍有理性的因素。

值得探究的是,在4 位未发生婚前性行为的被访大学生中,有2 位赞同“未婚先孕”。M3:“接受。只要双方愿意为后果负责,生下来或者是堕胎,我觉得这都是他们自己的自由。虽然女方可能会吃亏,但如果双方都在了解了可能怀孕的前提下而并没有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将相当于愿意为之承担后果。所以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是合理的。”W3:“接受,但是不赞同。不接受也没办法,未婚先孕往往都是意外的,不是计划内的,既然有了一个小生命,就要对他负责,当然我不赞同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怀孕,所以一定做好防御措施。”分析访谈资料可以知道,虽然M3 与W3 两者态度有差异,但是,他们出于责任与生命保护的思想而主张“未婚先孕”或者说“未婚意外先孕”,这一点他们的看法无疑有相通性。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从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资料来看,他们对婚前性行为及其后果存有一定的责任意识。

五、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与“越轨”行为

在目前中国,发生婚前性行为违反了主流的价值观念,所以婚前性行为可以被判断为是越轨行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也不例外,并且它也符合越轨行为的一般特点:(1)相对性。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虽然仍然是一种越轨行为,但是与10 多年前相比,社会对它的容纳程度已经大大增加。(2)必定违反重要的规范。在国内,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违反了社会的传统思想的道德规范。(3)这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对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学校、教师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等,无疑是不赞同这一行为的。(4)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不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所以它并不等同于一个社会问题;(5)越轨所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触犯规范的重要性。随着社会转型和不断开放,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只受到舆论的影响,对他们自身没有严重的惩罚。

(二)人生核心任务与对身体的掌控:身体社会学的思考

越轨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目前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产生原因与背景,尤其是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情境下,原有的社会规范逐渐松弛,人们对越轨行为越来越宽容或容忍,尤其是对那些涉及私人性的越轨行为(如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等)更加持非批判、少干涉的态度。那么,除此之外,有没有更加深入的理论解释呢?

心理社会理论告诉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重要的核心任务,学者P.Newman 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就曾经指出,处于18 岁至22 岁的青少年后期的个人的核心任务是:对父母关系的自主;性角色认同;内化道德;职业选择。按照E﹒H﹒Erikson 和P.Newman 等人的论述,个人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构成了人的发展动力,但同时核心任务完成过程中的阻碍或受挫也会给个人带来危机,所以,建立起有效的核心过程是个人解决心理社会危机的重要途径,它通过一种在每一生活阶段中连接个体需要与文化要求的机制来展开。

心理社会理论进一步指出,人生这些种种核心过程对个人而言,导致新技能的获得、心理社会危机的解决,以及成功应付各个生活阶段。表2 列出了个人人生各个阶段解决心理社会危机的核心过程。

表2 解决心理社会危机的核心过程[7]

显然,依照上述理论观点,处于18 至22 岁年龄段的大学生正是通过面对眼下生活的各个情境,包括学习、班级活动、恋爱乃至婚前性行为等的角色尝试,从而应对心理社会危机、习得成长经验,发展个人潜能。然而,“核心任务”与“核心过程”作为人类心理的普遍规律,为什么10 多年前国内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这种“角色尝试”现象比较少见,而现在却多起来了呢?由此,需要引入社会变迁、大学生个人自我意识发展与身体社会学等分析视角。

毋庸置疑,30 年来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带来了财富的积累,急剧的社会变迁也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不少观念逐渐被取代,不少规范开始松懈,其中就包括人们的性观念与性规范。

社会急剧转型也加快了年轻一代自我意识的快速形成与发展,其中就包括年轻的大学生对性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身体的自我意识,具体而言,涉及大学生对性与身体的自我评价、自我体检,进而通过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掌控自己的身体以逐步达到独立和自主。这个过程诚如身体社会学所说的那样:身体是文化的象征、是社会的建构,对身体进行管理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莫斯发明了一个关键词——“身体技术”,所谓身体技术指的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会中,根据传统了解使用他们身体的各种方式”。这种身体技术带有鲜明的社会文化色彩。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打交道的对象其实不是具体的身体,“我们打交道的是各种身体技术。身体是人首选的与最自然的工具。更准确地说,人首要的和最自然的技术对象与技术手段就是他的身体”。莫斯的身体技术有点类似身体表现方式,在这里,人及其身体表现方式与社会文化产生了别有意味的对接。也正因为身体技术是后天的文化使然,而且,身体技术与人本身紧密相连,所以,对身体的训练和学习就成了首要的选择。莫斯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身体技术的学习和训练[8]。

从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大学生这种身体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更多的具有盲目性、自发性与盲从性,因而也就具有更多的风险性,仍然有许多空间留给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去从事积极的工作与服务。

[1] 范益民.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0):112-115.

[2] 周冰、夏文珊、雷彦、周燕.广州地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认知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2(12):106-107.

[3] 江剑平、黄健、黄浩、林玮.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性态度调查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0(6):20-28.

[4] 丁菊红、汤军、丁婉华、邵凡.江苏省青少年生殖健康基本状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06(1):36-39.陆卫群、朱江、严易平、张小屏.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避孕行为研究[J].生殖与避孕,2006(7):426-431,郭静、张爽.北京市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避孕知识需求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7):904-905.黄艺娜、张铭清、江剑平.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性态度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2(1):19-21.

[5] 江剑平、黄健、黄浩、林玮.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性态度调查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0(6):20-28.张龙杰.中国西南地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11):899-900.

[6] 刘晓善、洪晓楠.越轨的界定与划分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2-105.

[7] 纽曼.发展心理学[M].1991.转引自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39-40.

[8] 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6.

猜你喜欢
未婚先孕性行为态度
对农村地区未婚先孕现象的思考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态度决定一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梁方程解的爆破及渐近性行为
测试:你未婚先孕的勇气有多高?
未婚先孕妇女人流术后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