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体与引领大学生思潮的理论场域构建

2015-03-29 16:26:22李亚员
当代青年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潮价值体系群体

李亚员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当前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学、政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以下简称“引领大学生思潮”),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个时代命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体现。它的重点不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如何创新发展,也不在于对社会思潮单纯的理论批判,而是要研究在高校这个具体的场域里,在大学生这个具体的人群中,在每个大学生的头脑中,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大学生抵御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拓展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进而在引领这些影响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主体意识缺失”,进而需要构建“主体—场域”模式,强调要重视引领社会思潮的认知主体与理论场域构建、认同主体与心理场域构建、行为主体与生活场域构建。本文拟以引领大学生思潮为对象,着重讨论认知主体与理论场域构建问题。我们综合有关调研结果、实践体验和理论资料认为,当前大学生在引领中表现出三个有重要影响的主体认知特点:认知闭合、理解偏差和群体思维,从而结合这三个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引领方式。

一、认知闭合与隐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认知闭合”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在心理学领域,认知闭合也称为认知闭合需要,是个体稳定的认知特征,描述了个体在面对模糊情境时是否愿意系统处理信息的动机和愿望[2]。目前,很多领域都注意到“认知闭合”现象和问题。现在,一般意义上的“认知闭合”是指个体认知外界信息时,在认知开始前或初期就主动切断其与外界信息的交流,形成一种初始的信息封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一个重要的任务和途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今天,核心价值观教育恰恰面临着 “认知闭合”问题。当代大学生不喜欢理论说教,不愿意去理解和接受繁复的理论观点与逻辑,他们拒绝深刻,喜欢浅显和生动。“90后”大学生不再像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那样喜欢深奥的经典,喜欢读大部头的书籍,他们喜欢的是娱乐文化、快餐文化,喜欢的是微博、微信、网络小说……这是时代特征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化、娱乐化的地球村,各种信息、娱乐文化无处不在,令人目不暇接。众多信息的竞争结果就是知识或理念表达的极端简约与形象。这在无形中强化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的形象思维优势,需要深刻的理性的抽象思维的繁复理论体系越来越失去了它本应拥有的大量市场。尤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脱离实际的思想理论教育的说教模式,更是难以引起大学生的认知兴趣。而大学生思潮则恰是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借助备受关注的热点事件,依托颇受追捧的思潮明星,通过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微博、微信等载体,强势传播各种思潮理念,抢占了大学生的眼球与头脑。

因此,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就是历史教育。首先,历史教育对于引领大学生思潮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邓小平早就曾指出过历史教育对于引领大学生思潮的重要性。1987 年,针对多样思潮冲击下出现的大学生闹事事件,邓小平明确提出“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他讲起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最后总结说:“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3]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来源于实践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多年的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而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实践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产生的社会存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历史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形态,历史教育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历史教育是生动的,是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历史就是一个历时性的生命之树,是事件化的,是鲜活的,它可以把深奥的、灰色的理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件形象地表达出来。历史更是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它是事实的再现,比空洞的理论更容易让大学生信服。而且,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社会思潮的鲜活历史,这样的历史本身就昭示着一种强大的引领社会思潮的“正能量”,对大学生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作为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历史教育不是传统上的历史教育,而是需要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第一,要“以价值观教育为目的”重构历史教育。有效的历史教育不是要“讲史”,而是要“讲理”;不是为了讲历史而进行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为重要旨归。历史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或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形式。由于多种原因,我们高校的历史教育过于注重历史知识或历史事实的教育,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作用大打折扣,甚至与价值观教育无关,这是不对的。作为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历史教育,必须把通过历史教育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任务,要让大学生通过历史认识到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可替代性,认识到中国爱国主义的强大力量与价值,认识到改革创新对于中国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历史必然。要看到多样社会思潮分化、丑化中国的历史,要认识到真正能够指导中国实践的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各种社会思潮。总之,历史教育不能再仅以讲授历史知识为核心任务,而是要在展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讲清“历史道理”,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性、先进性。

第二,要以“问题”为线索着力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党史教育。邓小平多次强调:“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4]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宣传教育应是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引领大学生思潮的重要事实基础。当然,党史教育要发挥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功能需要创新形式。可以考虑改变“以时间为线索”的传统教材编写模式和教学方式,改为以“以主题为线索”来重新组织教材和开展教育教学。可以一些大学生尤为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为主题进行党史教育改革。清华大学的林泰教授在多年引领大学生思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上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即如何正确看待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我们现在搞的究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能不能和怎样才能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腐败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共产党能克服腐败吗?中国可以搞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多党竞争和三权分立吗?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能提倡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吗?怎样在升学、就业、工作中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等等。[5]这些问题应是党史教育中重点回应的问题。

第三,要以世界史为大背景来优化历史教育。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是世界的历史。我们不能孤立地就中国历史而讲中国历史,要把中国的历史、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进行宣传教育。大学生思潮的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们脱离中国的实际去盲目“羡慕”西方的“发达”,从而强化了“西化”的倾向。我们要把中国的历史与世界的历史进行比较性的讲解、宣传,要让学生看到中国的落后,中国的问题是历史的问题、是长期的问题,需要历史地看待和历史地去解决,需要时间。要让学生看到,西方的发达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有其历史原因。不能不顾国家的历史进程而要求一切不切实际的空泛的“价值”。要让大学生从历史教育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本质区别,要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优越性和其现存问题的历史性、暂时性,要让他们看到西方政党的本来面目,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资本”本质与属性。

二、理解偏差与大学生思潮引领之中的三种批判

“理解偏差”原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性知觉。此处,“理解偏差”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潮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歪曲性认识,从而把大学生思潮核心思想观念的本来的特定内涵当成了终极的、理想的价值观念去理解,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大学生思潮的核心思想观念,尤其是诸如自由、平等、民主等西方思潮的核心观念,往往是以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意蕴给大学生认知造成“假象”。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观念是抽象存在的。但凡是价值观念就必然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念,必然是某些群体、集团、阶级等的价值观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如果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它们的生产者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也就是说,如果完全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那就可以这样说:例如,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总之,统治阶级自己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6]也就是说,这些西方思潮宣扬的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本来是与资产阶级密切结合的,是有其特定含义和实际状况的。但西方思潮往往把这些观念作为一种抽象的、终极的、似乎是抢占了道德制高点的价值观念在宣扬,似乎他们说的这些价值观念已经是最先进的价值观念了,似乎已经是“普世价值”。这使大学生产生了认知错觉,进而使得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被一些大学生所盲目接受。

我们应该让大学生看到,西方思潮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而不是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作为道德制高点的抽象的自由、民主、平等。以西方思潮所宣扬的“平等”为例,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实际上是以表面的、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掩盖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事实上的不平等。西方的自由实际上也是虚假的自由。但我们一部分大学生对这些观念存在“错觉”,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观念,从而被其误导。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批判大学生思潮以正视听。这种批判有三个方面:

第一,理论批判。理论批判是当前我们常采用的方式。这里我们想强调两个问题:一是要抓住大学生思潮中负面影响大的核心观念进行重点批判。邓小平在20 世纪80 年代大学生思潮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就很重视要抓住西方思潮的核心观念做好批判引导。当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比较猖獗,一些人争相兜售西方自由、民主观念。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里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同民主问题有关。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7]中共十八大鲜明地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就明确把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作为我们所大力提倡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在昭示我们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在昭示自由、民主、平等不是西方所独有,昭示我们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优越性。所以,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科学地批判大学生思潮,尤其是大学生思潮中的西方传播来的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同时,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大学生着重讲清楚我们的自由、平等、民主等问题。二是要避免简单否定的批判倾向。恩格斯曾指出:“简单地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8]事实也表明,大学生是很不喜欢不加分析就一概而论地批判的,这样做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而且可能强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批判社会思潮时,也吸收它的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出适合大学生的“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

第二,旗手引导。对社会思潮的批判,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物的层面,也要重视实践的、人的层面。根据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反权威顺从机理[9],我们要重视对向大学生传播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潮旗手进行分析、批判。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多样思潮的引领也是很注重旗手引导的。比如,19 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期,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一员的巴枯宁,大肆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潮,在国际内部煽动冲突和分裂。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同巴枯宁进行了坚决斗争,对巴枯宁进行严肃批判,并在第一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清算了巴枯宁及其追随者的罪行,将其开除出第一国际。[10]当然,我们今天对大学生思潮旗手的批判不能等同于过去的批斗或扣帽子,而是要让大学生清楚这些思潮旗手的立场,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言论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有着特殊的政治需求和目的,让大学生对他们的言论保持警惕性,提高独立分析和批判的意识。这里需要进一步强调教师的引领和批判问题。高校教师既是社会思潮力图影响的又一重要群体,也是在校园内对学生思想影响很大的重要群体。在我们关注大学生的引领时,决不能忽略了教师的影响。要认真研究教师对学生引领的影响状况、影响途径等,在引领学生的同时引领高校教师积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批判社会思潮。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查机制,通过组建引领信息员等方式,及时发现对于大学生有消极影响的教师,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及时消除不良影响。通过名师引领讲座等方式,有效发挥影响力高的教师在学生引领中的作用,积极提高引领效果。

第三,载体管控。所谓载体管控就是要对那些传播大学生思潮的主要载体进行有效管制。一是要积极管理和建设好网络引领阵地。网络是当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载体。要坚决反对和严格控制多样社会思潮在校园网络上传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特点,及时正面宣传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思想路线、政策法规、发展成果,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网络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关注和积极应对社会上有关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二是要加强对高校内各种学术讲坛的管理。高校学术讲坛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对大学生思想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阵地。但一些高校对学术讲坛的政治把关不严,使得一些不良社会思潮明目张胆地向大学生传播。加强高校学生讲坛管理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潮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讲坛主讲人的审查,决不允许那些明显是某些思潮代表人物或宣传旗手的专家学者,在高校学术讲坛上大肆宣传社会思潮;建立学术讲坛的思潮动向反馈机制。很多时候,我们比较难以做到提前识别哪些人会在高校讲坛宣传社会思潮。他们往往是借着学术交流讨论的由头,夹带性地兜售一些不良思潮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反馈机制,及时发现讲坛上所宣传的不良思潮,反馈给有关部门做出恰当处理和应对。三是要发挥好日常管理这个大阵地的引领作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大学生思潮的重要阵地。管理工作涉及面很广,一些工作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常常会成为大学生思潮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积极做好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对于引领大学生思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三、群体思维与引领大学生思潮中的“态度改变”

“群体思维”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活动十分重要的一个认知现象。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一般是指有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在心理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共同感和相互认同的人群。每一个个体都会从属于多个群体,个体的心理与思维都会受到不同群体的影响,可以说群体是个体真正直接的社会现实,是个体与宏观社会环境相联系的中介。个体一旦组成群体或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就会产生一些无法简单地由个体来解释的新特点,突出表现是当个体组成群体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这就是“群体思维”。[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有关认知活动更大程度上是发生在“群体思维”层次上的。首先,大学生思潮的形成就是一个群体讨论、交流的“群体思维”过程。大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群体中的,尤其是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所属的群体更加多样和复杂。大学生在这些群体中会接触到不良的社会思潮信息,并因为群体思维作用而比较容易接受这些信息。在引领大学生思潮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群体中来理解和把握大学生,从群体的心理、思维特点中分析大学生思潮形成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大学生群体思潮引领的对策。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更是一个群体思维、认知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是充满矛盾冲突的,这个进程中大学生接受着冲突的价值信息,会产生很多疑惑。他们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分析、解决这些疑惑。其中,QQ 群、微博群、老乡会、宿舍卧谈会、校内网、各种大学生自组织等,都是他们讨论、分享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主导这种群体讨论分享的就是“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等认知机制。因此,引领大学生思潮,一定要注意在群体思维层面加强认知引导。

第一,把握“群体思维”特点,增强大学生对“群体思维”非理性特征的认识,提高自我抵制思潮形成过程中的群体思维误导,同时,加强对多样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引领能力建设。“群体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群体极化”,即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12]按照群体极化理论,群体中的交流讨论会使多数人同意的观点得到加强,使群体中本来就支持的观点变得更加受到支持,原先群体反对的观点会变得更加受到排斥和反对,从而最终使群体的观点出现“极端化”走向。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说:“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为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13]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极化,主要是因为社会比较和争论说服。当一个个体自认是一个群体中的一员时,群体的价值会成为每个个体价值的一部分。而群体中的成员往往都会力图去表现自己的价值,力图使自己的个体价值在群体中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当群体讨论一个问题时,会对个体的言行产生规范性影响。个体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首先评估群体的总体取向,以使自己的表现与群体取向不要有太大的偏差,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同时,为了凸显和表现自我价值,多数个体都会在于多数人一致的基础上表达出更强化一点的态度,以引起群体的重视。对于群体中表达相反意见的,很多群体成员都会群起而攻之,会进行反复的争论与说服,促使越来越多的个体支持大多数人的意见,从而使观点越来越趋于一致和极端。这样的群体极化机制会使群体的思维和情感更加不理性,从而使一些本来有着明显错误、偏差的思想被人所接受。为了降低群体极化在引领大学生思潮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使大学生普遍了解其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群体思维的负面作用,增强大学生的理性、独立思维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对群体进行引导,比如把大群体分成小群体进行小组交流,再组织大的群体交流;请群体以外的权威者加入讨论,对群体意见提出挑战;请群体成员与他们可信赖的人进行意见交换等。

第二,运用态度改变理论,引导大学生在群体互动中转变错误价值观念,清除不良思潮。我们难以在引领大学生思潮时完全杜绝“群体思维”。那么,如果大学生已经在群体互动中形成了一些错误观念,被一些错误思潮所渗透、影响,就必然涉及转变这些错误观念的问题,即我们如何通过有效干预来转变群体的错误认知,从而引导其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这需要运用好态度改变理论。态度是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4]不管是通过缜密思维过程还是直觉判断而产生,态度都是个体关于事物对自己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反过来说,价值判断是属于态度范畴的。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还是大学生思潮的形成发展,都会涉及大学生对一定思想观念、社会现实等的态度。尤其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从根本上讲也是要改变大学生的态度,改变大学生对某一思想观念的支持和认可态度,塑造和强化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接受的态度。因此,态度理论对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而言,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尤其值得借鉴的就是劝说理论。劝说理论[15]认为,通过劝说是促进个体改变态度的重要方式,劝说要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点:一是劝说者方面。好的劝说者应该具备可信性、喜爱性和相似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潮时,需要加强引领者培训,着重提升引领者的理论权威性,能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沟通方面。劝说改变态度必须通过沟通来传递信息。沟通要把握四个要点:差异、恐惧唤醒、一面性或两面性论述、新颖与重复。这要求我们要在把握学生思想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给出具有恰当差异的价值观信息,避免一面性地论述核心价值观的好,而是要对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同时做正反面的辩证的客观的分析。三是被劝说者方面。要注意分析被劝说者的特征,尤其是被劝说者的信奉、抵御能力及人格因素。尤为关键的是要弄清楚学生到底认同了哪些不良思潮,他们到底对不良思潮有多深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大水平的抵制等,并且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人格特点,进行不用的劝说引导。四是情境方面。引领大学生思潮时,如果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愉悦、放松等良好感受,将使引领活动更容易生效。

[1]李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瓶颈问题及其应对[J].校教育管理,2015(7):108-113.

[2]刘雪峰、张志学.认知闭合需要研究评述[J].理科学进展,2009(1):51-5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C]: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4][7]邓小平.小平文选[C]: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4、175.

[5]左鹏,彭庆红.直面社会思潮,求真析理育人——林泰教授学术思想述评[J].高校理论战线,2006(2):28-3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10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9]李亚员.关注和研究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内在机理[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7-39.

[10]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4.

[11][12][14][15]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18、193-194、216、242.

[1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1.

猜你喜欢
思潮价值体系群体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