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莹
(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12)
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官员对“人走茶凉”与“人走茶热”谈论、议论、争议比较多,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显然,对“人走茶凉”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态度。
“人走茶凉”是常情、常态,不必大惊小怪。
“人走茶凉”,属社会世事,是一种正常现象。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火势熊熊的炉子,就会逐渐由热茶变凉茶。一个人身在官位岗位时,由于工作的需要,与同志们朝夕相处,交往频繁,一块累、一块苦、一块干、一块甜,其茶必然是热的,若凉了,就是有了矛盾、问题,闹不团结了,当然不需要这种局面。当一个人离岗、下岗、退下来了,是让你休息、安度晚年的,由于在家多了,与同志们相见日稀,请示、汇报、商量工作的“茶”降温就成了一种必然现象。如果领导干部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依然宾客盈门,酬谢不绝,门庭若市,就有点反常了。这对本人而言,也未必是件轻松愉快之事。人走了,茶凉了;物是正常,人非也是对的。要说不正常,只能是你的心态不正常。凡说不正常的人,原来的心态其实不是个人的心态,而是在岗时的心态,是受权力、权势、权威支配下的心态。于是,因没权感到落差大了,实在受不了!于是,从内心里发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如纸”的呐喊。“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退下来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上岗与下岗,上马与下马,有权与无权,热茶与凉茶。权力姓公不姓私,公权不是私权,权力没有终身制。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走茶凉”,才会感到凉是理、凉是情、凉是廉、凉是真。
看待“人走茶凉”取决于胸怀、淡泊。在历史上,凡圣贤、哲人、名人、开明人士,都倡导“人走茶凉”。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1998年从总编辑职位上退下来后,就表现为正确对待“人走茶凉”这个课题。他不但光口说,而且写文著说,表明自己的胸襟与淡泊。他的文章开头:“一直想就‘人走茶凉’之说发点议论,但心存顾虑,因为那时还在 ‘台上’,怕遭 ‘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讥。后来,角色转换,到了‘台下’,似乎可以 ‘叟言无忌’了”。他写的打油诗结尾是:“人走自然茶就凉,不凉反而不正常,只要留得真情在,纵然成冰又何妨?”这是多么鲜明的态度或宽阔的胸怀。对私欲膨胀的官员而言,“人走茶凉”未必不是一件幸事,“人走茶热”未必是件好事。“人走茶凉”,体现了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淡泊、一种品德。对待“人走茶凉”的不同态度,反映着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一个人权力观不端正,胸怀私欲,把名、利、权、钱、贿看得重、看得近、看得多,在位时占、捞、贪,离职后骗、玄、要,靠“余威”吓唬人,耍“余势”迫使人,用“余权”谋私利,这种人反对的是“人走茶凉”,追求的是“人走茶热”。领导干部退下来了,要谨记两句话:“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要保持“诱人臣门,臣心如水”的清白,把“钱、利、权”看淡,绝不可只关心“得利”,不关注“主义”; 只为“利想”,不为“理想”; 只迷个人“钱图”,不想国家前途;只为己利,不讲民利。那种利用“人走茶热”谋私利的人,也会把自己推进牢狱,成为人民的罪人。要做到“在山泉清,出山泉洁”,以“人走茶凉”认识自己、安慰自己、要求自己,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清醒的人,永葆晚节的人。
真正的“人走茶热”,在于在岗下岗都无私、为民。我们倡导无私念的“人走茶凉”,反对用“余权”谋私利的“人走茶热”,但绝不反对大公、纯公,无私、无欲,亲民、为民的在岗和下岗的“茶都热”。对“人走茶热”不能一概而论。对为私的“人走茶热”,应反之、克之、去之,对为公、无私、为民的“人走茶热”应亲之、敬之、倡之,一概而论地反对“人走茶热”这是一种误导。回溯历史,滔滔之江河,泥沙漉尽,终熠熠而生辉者,独爱国、为民、清正、廉洁,之士比比皆是,聆听着悦耳的“人走茶热”的颂歌。今日,“人走茶热”者遍布神州大地,比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魂系雪域的孔繁森、草鞋书记杨善洲、“四有”干部的楷模谷文昌等等。虽然人走了,仍受到世人的敬仰,事迹广为传颂,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丰碑,必将超越时空,这不是最有力地说明“人走茶热”吗?古人讲:“有名岂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这就是对“人走茶热”的写真。“茶”,指权力、指品德、指形象。该凉就要凉下来。要保持永远“热”起来,不在权力的大小,而在品德的高低,取决于公心;不能只为我,要一心为民,取决于无私奉献。所以说,一心为公是“人走茶热之源”。对于这个问题,先说古,《史记·张丞相列传》赞扬申屠嘉“为人廉子,门不受私谒”,说明他不受私事情之托;《书·周官》中说:“以公灭私”;《宋史·杜范传》中说:“同心为国,岂容以私而害公”;《韩诗外传(卷六)》中说:“则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韩非子·有度》中说:“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再论今,老一辈革命家对这个问题更是谆谆善诱。毛泽东提出“大公无私”,指出,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周恩来提出“公而忘私”,号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深深懂得,功成之前,有无数前辈奠定了坚实之基;名就之际,不可抹杀诸多前任增续的砖瓦。在岗“茶热”,一心为公,为民谋事、干实事、多干事、干好事;下岗“茶凉”了,发挥“余权”作用,心里想着公,事事不忘民,惟图不为己,既干力所能及之事,又干净,这才是可取的态度、立场、原则。这样的人走了,其茶照热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