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卉
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访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将军
姜卉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哈工大、四川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防卫大学做过访问学者。撰写的学术著作20多部,还撰写过几十部电视篇,在央视等媒体播出,2015年5月29日,徐教授做客 “一校两院”大讲堂,本刊采访了他。
本刊: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的抗战担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作用,与太平洋战场遥相呼应,为最终反法西斯力量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是为了现实,今天我们纪念抗战有什么意义呢?
徐焰:今天我们纪念抗战的意义主要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要彰显胜利国的地位,维护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地位,那确实是抗战打出来的。二是遏制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野心,另外也振奋我们民族精神。现在我们中国崛起,确实也面临着一个很复杂的安全环境,需要振奋民族精神。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超过日本了,但是我们现在的安全环境很复杂,主要是东、西、南、北问题,即东独、西分、南征、北患问题。东面台湾问题很严重,西面新疆、西藏分裂势力还很猖獗,南面南海问题是个焦点,北面日本和朝鲜半岛问题也困扰我们。我们周边确实很不安定,而且我们周围主要的麻烦是美国制造的。现在我们跟俄罗斯是很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月8日,习近平到莫斯科参加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我们解放军派出的仪仗队首次参加了红场阅兵,两国领导人强调对二次大战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本刊:二次大战已经结束70年了,对于二次大战,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正确认识呢?
徐焰:对于二次大战,我觉得不管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我们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0年前我在日本出版了 《中国抗日战争史录》,那个时候村山富市当首相,他对中国比较好,村山富市是日本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够认识到、承认日本侵略中国的首相,在此之前,日本政府都不承认。当年,我在日本发表这本书的时候强调,日本选择军国主义道路,血本无归,若放弃武力,和平协作,会赢来繁荣,这个日本主流社会还是认可的。
我们这些年抗战教育存在一个问题,前几年单纯强调民族主义,不讲民族内部的进步和反动,认为凡是抗战都是好的,这就造成认识的狭偏,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抗战的,就没区别了?造成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思想严重混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颂扬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品越来越多,1995年中央的宣传口径还是强调共产党的领导为主,2005年这个宣传就不讲谁主谁从了,就是国民党领导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后来,宣传出现了混乱,国军抗战宣传满天飞,抗战神剧到处都是,有点失控了。另外我们现在社会上,新一代年轻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出现了严重的空缺,只突出民族思想教育,政治是非不分,国民党政权当年虽然抗战了,但它是反动的、黑暗的政权,这一点现在很多年轻人搞不清楚,认为共产党、国民党一样,国民党打的仗多,这就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回顾抗战史应该坚持两个尺子:一看抗战,二看进步和反动。今年中央的宣传又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是中流砥柱,我觉得完全正确。解放军不但抗战而且代表社会进步,国民党高层长时间抗战不彻底, “九一八”以后不抵抗,后来抵抗了,但它是社会黑暗腐败的势力,这个必须看清楚。
本刊:历史上,中日之间的关系几经起伏,我们对日本的观念也很复杂,我们对日本曾经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排斥它又最接近它,这其中是什么在决定着双方的这种关系,您能给我们理顺一下历史上中日之间的这种关系吗?另外,为什么说近代日本给中国造成了最大的伤害,也给中国带来了最大的觉醒?
徐焰: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分几个阶段,当然这得从历史上追溯,从唐朝到宋朝是仰视,它全面学习中国;从元朝到清朝中叶是平视;从甲午战争到抗美援朝之前是俯视,居高临下,视你如草芥。中日之间的关系,经历过中强日弱、日强中弱,最后进入到双强并立,角色变化决定相互关系。
日本的历史讲起来不到2000年。最早天皇是公元230年出现的,原来是各部落割据,它第一次建国是公元6世纪,建立了一个倭国,是咱们唐朝的时候,它马上就入侵朝鲜,被唐朝打败了。日本这个民族有个优点,谁打败它,它向谁学习。它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所以,日本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唐化的过程。但是后来,元朝的时候,忽必烈大军两次远征日本,遇见台风,日本称为神风,神风把蒙元的舰队吹散了,因此日本又傲慢起来了,觉得能打败蒙古大军,而且日本当年有个观点,所谓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它认为南宋在广东的崖山被蒙古大军灭亡了之后中国就不存在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就在日本这,所以日本以后称中国不叫中国,叫支那,日本自称为神州。
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早,16世纪葡萄牙船到日本之后,日本就马上学会了西方的火枪技术。你看日本内战时期,它的内战枪战成为主角了。日本领先于中国,不是明治维新以后领先的,16世纪以后它在科技上就领先于中国了。后来它野心大了,1592年入侵朝鲜,明朝衰落了,但还派出大军,跨过鸭绿江,打了一场抗倭援朝战,这一仗把日本打回去了。日本当时的武器虽然比中国先进,但是它的制度还是落后的,封建武士割据制度。被打回去之后,老实了将近300年。但是这个时候,中国内部发生更替了,比如1619年,满洲的首领努尔哈赤率领骑兵在萨尔浒,就是现在辽宁抚顺那个地方打了一仗,把明朝军打败了,然后清朝就崛起了,因为他是用落后武器取得胜利的,所以清朝就迷信“弓马定天下”。康乾盛世,实际上讲起来应该是落日的辉煌,世界已经进入火器时代了,你还迷信“弓马定天下”,封闭保守,结果到鸦片战争时候,英国人打上门来,根本抵挡不了,武器比人家落后至少300年,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然日本当年也面临同样的命运,美国舰队1853年入侵日本,日本不抵抗,然后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它的现代化进程要比中国快得多。日本首都通铁路比中国首都通铁路早25年,日本建大学比中国也早25年,1873年日本第一所大学庆应大学建立了,比中国的北京大学即京师大学堂早25年,日本新货币制度比中国早65年。正因为它的制度先进,所以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清王朝。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两种社会制度较量的失败。所以,甲午战争对中国也是好事,过去输给英国、法国我们没觉悟,输给日本之后,这才惊醒了。1949年中共中央进北京的时候,毛主席跟著名诗人柳亚子一起游颐和园,柳亚子进了颐和园之后,看见石舫就大骂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了颐和园,毛主席说,事情不能只看这一方面,假如这些钱不修颐和园的话,再买几条军舰,难道就能打败日本了?腐朽的政治制度不变,多买几条军舰,还不都叫日本打到大海里,不如修个颐和园让后人欣赏。
正因为当年日本确实走在中国的前列,后来中国人也去学习日本。20世纪初期,近10万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是留学日本的。近代汉语我们引进外来词语,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大概有70个,法文差不多10个,日文就多了,至少800到1000个。因为中国近代的一些学者、搞文化的大部分也留学日本,像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所以,古代日本是努力在文化上学中国,近代中国在文化上是努力学日本。
近代,日本欺负中国,甲午战争,日本霸占了辽东半岛,在俄国逼迫下,它从辽东半岛退出来,日本不甘心,1904年、1905年,又发动日俄战争,攻下旅顺口占领了辽南。日本战胜俄国,一方面使中国更受日本欺负了,但是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觉醒。在中国土地上两个强盗开战,最后瓜分中国的东西,中国人感觉到更屈辱了,更要奋发了。另外对俄国也是好事,沙皇俄国这一仗若不打败的话,就没有1905年俄国革命和1917年的十月革命。
一次大战结束之后,日本又把德国占领的青岛掠为它的土地。因为青岛问题,引发了 “五四运动”,此后就开始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侵略中国最厉害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俄国,一个是日本,但是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国家又给中国带来最大的觉醒,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接着,1931年日本又大举入侵中国,中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使中国革命力量大发展,抗战胜利4年之后,中国革命就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抗战最大的历史成果。毛主席在解放后曾讲,抗日战争不能单看坏的一面,另一方面日本帮了我们中国的大忙,假如日本不占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就不会觉醒。从这个角度讲,英国也帮了中国大忙,没有鸦片战争入侵,中国搞不好男的都梳辫子,女的还得裹小脚。马克思也讲过,资本主义入侵是个不自觉的历史工具,他的目的是要侵略你,但是实际上是促进你觉醒。日本的侵华造成了中国历史灾难,也推动了中国的进步,这一点应该肯定。
本刊:抗战使中国共产党积蓄了革命力量,最终取得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抗日战争最大的历史成果。建国之后,着眼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在日美军事结盟的情况下,我们是怎样处理中日关系的?今天,又该如何处理中日间的矛盾?
徐焰:新中国成立之后,50年代初,毛主席就为我国确定了周边战略,美国是主要对手,苏联是盟友,日本和印度是我们应该争取中立的对象,这是大战略。90年代以后,我们的安全战略基本上又回到毛主席当年的规划,现在美国还是主要对手,俄罗斯现在不是盟友,是我们主要战略合作伙伴,日本和印度我们现在还争取中立。
解放初期,我们国家政治上一边倒,倒向苏联,跟苏联定了个同盟条约,我们工业化建设靠苏联,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确实帮我们搞了工业基础。当然双方的关系就不平等了,苏联是老大哥,你政治上得跟他保持一致。这种不平等种下了后来中苏关系破裂的种子。邓小平后来见戈尔巴乔夫时讲,咱们过去吵架说的都是空话,实质问题是不平等。
抗美援朝这一仗特别重要,日本人真正尊重中国,支那一词在日语中消失,是在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以后。当时日本刚被美国打得惨败,一看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能打败美军,感到特别震惊,一下子对中国人尊敬起来了。但是战后,日美结成军事同盟,从50年代一直到今天,日美军事同盟都是美国在亚洲战略的基石。现在,美国又加强日美军事同盟,在钓鱼岛问题上挑着日本来跟我们闹。所以,毛主席时代一直到今天,削弱日美军事同盟都是我国安全战略的主要考虑,也决定了我国对日政策。
战后的日本存在两条路线:和平中立路线和亲美反共路线。我们争取日本走和平中立路线,那时候日本政府根本不承认新中国,毛主席说,政府不承认,搞民间外交。1952年我们邀请日本议员到中国第一次访问,1954年又达成中日渔业协定,中日半官方的接触就此开始了。20世纪50、6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日政策是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利用日美矛盾。毛主席当年讲,对日本的左派、中派、右派都要打交道,右派也可以让他们来。
日本的战后恢复很快,美国负责保卫日本,另外越南战争、朝鲜战争日本又发了财,利用战争订货,日本的国民产值1950年以后18年增长了17倍,创造了世界奇迹,加上科教兴国。1958年日本建起东京塔,标志着日本战后恢复结束。东京塔300多米高,那个时候是亚洲最高的建筑。1964年日本新干线开通,奥运会的时候,日本进入最发达国家之列。
1969年,中苏发生冲突了,毛主席讲,不要再搞世界革命了。意识形态方面就让位国家利益了。我们邀请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尼克松也来了,中日两国建交。这是我们以民间外交促进官方外交的一大胜利,当然这也是当时的大战略,即联合日本、美国对抗苏联的结果。
中日建交的时候两个问题没解决彻底:一个是历史问题,一个是台湾问题。历史问题是我们要求日本政府承认侵略了中国。田中角荣说承认侵略,国会不会通过,后来达成妥协,说日本政府对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深刻的反省。再一个,我们要求日本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经过我们斗争,最后的 《联合公报》中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郑重宣布,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对此表示理解,这是最后能达到的最大程度的妥协了。
中日建交之后,我们马上争取日本的资金,学习日本的技术。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日本,这次访问意义非常大。当时我们准备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要进行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到日本参观了日产、新制铁,乘坐了新干线,邓小平最后感慨,我现在知道什么是现代化了。那时候,日产3万职工年产汽车300万辆,我们长春汽车厂10多万职工年产汽车10万辆,日本车质量还比我们的还好,这就叫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日关系出现了人称蜜月的一段友好期间。当年主要是沿袭毛主席的战略,联合日本、美国、西欧对抗苏联。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主要来自日本,我们得到300亿美元的长期日元贷款,归还期很长。我们国家后来发展很快,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到2010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1994年,日本社会党领导人村山富市当上首相。村山富市当政的时候,第一次承认侵略中国,这是战争结束50年之后,日本首相第一次用侵略中国这个词。1996年,自民党右翼代表桥本龙太郎接任首相,之后中日双方的政治就开始冷淡了。但这不是他个人问题,是国际形势变了。苏联瓦解之后,日本经过几年战略徘徊,1996年和美国达成《日美新安保条约》,主要对中国,三个原因: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美国一朝独霸;中国崛起。所以日本加强跟美国的合作,对抗中国。另外日本社会情况也变了,战后日本是两头强,即右派强、左派强,现在是右派强、左派弱了。那些老的中日友好积极分子大部分都死了,社会主义运动在国际上陷入低潮,现在右派翻案,说当年他们是圣战。
钓鱼岛问题是美国故意制造的。钓鱼岛原来是台湾控制的,甲午战争前是台湾渔民歇脚的地方,马关条约割给日本了,但是1971年,美国叫日本归还冲绳,钓鱼岛美国没还给中国,把它给了日本,故意在中日之间制造矛盾。而且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把太平洋视为美国湖,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它一定要控制,现在又对中国挑衅,说中国不得越出第一岛链,战略上它始终压在这儿。日本为获得美国支持,也加强对中国的遏制。2012年,日本宣布购岛,激化了矛盾。过去毛主席、周总理跟田中角荣讲好的要搁置,它不搁置了,搞购岛,当然是为了迎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我们现在要打破它控制的合法性。钓鱼岛已经丢了120年,甲午战争的时候丢的,现在收回难度非常大,过去是远期目标,现在逼着中国摊牌了。这其实是美国利用日本作为间接战略打手,一方面安抚中国稍安毋躁,一方面让日本来动手,美日之间一唱一和,安倍利用所谓中国威胁论,要打破 《和平宪法》,正式建立军队,它主要目的是这个。
中日矛盾增加了一些,我觉得这也是好事。因为中国力量崛起了。现在中日贸易额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中日贸易额3400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国,日本离不开中国这个市场。另外日资企业在中国雇了1000多万员工,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所以两国之间十多年是经济热、政治冷。严格讲,今天的日本还不是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日本在经济上是独立的,政治上是半独立的,得听美国的。我们有些人不太了解情况,说下一场中日战争怎么打,我说下一场中日战争就是中美战争,因为日本没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日本自卫队归美军指挥。当然现在美国是利用日本牵制中国,日本利用美国想通过 《和平宪法》,也是互相利用。
中俄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美日也是一个震慑。现在习近平跟普京有一个 “索契共识”,现在中俄军事合作是加强了,合作也在升级,去年联合军演是最高水平,两国元首主持。这次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也去了,参加阅兵,今年9月份,普京要来访。
最近,中日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结构性矛盾还仍然存在,它遏制中国崛起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去年OPEC会议,安倍来了,今年4月,习总书记和安倍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见,安倍不仅是政府的首脑,也是财团利益代表,政治和经济是连在一起的,安倍也不得不采取一点缓和措施。前几天,日本3000人访华团在自民党总务会长带领下访华,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当众向习近平转交了安倍的亲笔信,希望改善关系,习近平也有肯定的表示,这是从我们国家长远的战略目标考虑。这说明毛主席、周总理当年确定的争取日本人民的思想今天还有重大意义,现在也还是需要搞民间外交,争取日本人民。
中国跟日本是邻居,是中国的不幸也是幸运。我们中国人百年来在日本的刺激下几度崛起。中日关系最根本是国家实力决定一切。日本崇尚强国,你越发展,跟日本的关系越好处,所以日本的外交也形成了这种尊强傲弱,它对美国非常崇拜,因为美国强,中国真正要强大起来,日本也老实了。刘少奇当年有一句名言,一切取决于力量对比。周总理讲我们对付帝国主义不能不讲实力,这个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钢铁、飞机、大炮是硬实力,战斗精神、民族凝聚力是软实力。现在我们中国硬实力强,软实力也要增强。
未来中日关系存在多种选择,最不好的一种是日本加强与美国的结盟对付中国,第二种是中日不离不弃,摩擦不断,第三种是中日合作,共同促进两国和东亚、东南亚繁荣。第三种对我们最好,但是这个现在看很难实现,从我们的利益出发是争取第三种可能,我们也要准备对付最坏的可能,要维持第二种可能,那也算比较好。
周总理曾经概括过,中日之间有2000年的友好交往史,只有50年的不愉快历史,两大邻国友好对双方有利,我们研究现代中日关系史可以看出,中日关系受制于中美关系,但不要被美国左右,所以争取日本中立化是我国的长期战略目标。
保持军事威慑和经济吸引力才能稳定关系。另外,对日本民间和左翼还要加强交往,还要贯彻民间外交,根本还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强大,中国梦也是强军梦。习近平强调三点,落后就挨打,发展就自强,道路决定命运。现在我们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不容易,但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我们也要巩固内部,我们内部要大力反腐,巩固群众基础,对外才能增强吸引力。
[责任编辑:姜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