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5-03-29 13:48李文娟
大连干部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抗战科学文化

李文娟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科学理论、政策方针等方面。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会产生不同特色的文化。抗战文化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提出的,它是特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抗战而产生的文化。

一、抗战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任何时期的社会文化都有先进、健康和落后、腐朽之分,抗战时期的文化也不例外。“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以后,形成了由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构成的抗战文化,和由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的腐朽文化、妥协投降文化构成的有害于抗战的文化。”[1]228从总体上来讲,抗战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思想理论上,以爱国精神为主线。爱国主义是抗日文化的主旋律及基本指导思想。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方针政策,以爱国精神激励全国人民投入抗日战争,争取民族解放。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最为充分的是在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上。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及团结抗日的旗帜下,文化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为广泛的统一战线。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文化人,只要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且赞成抗日,不分党派,不论派别,都无条件地联合起来。毛泽东在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服从于政治,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因此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在抗日这一点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家艺术家(从党的同情分子、小资产阶级的文艺家到一切赞成抗日的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文艺家)团结起来。”[2]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针对抗日文化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政策。首先,在党内发布 《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重视文化运动,注意吸收文化工作者进入文化运动宣传组织。其次,在国民党统治区域,更要积极发展抗日文化运动,增派武装力量保障宣传事业。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的政治要求所做出的英明决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反映了民族矛盾高于一切的原则,充分发挥了文艺武器的威力,为抗日战争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在文学艺术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抗战作品。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文学艺术以特殊的使命,即文学创作要以民族大义为己任,为民族解放摇旗呐喊。从创作题材上来看,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有歌曲、话剧、小说、电影、绘画等。从创作主题上来看,主要有以下类型:首先,再现民族灾难。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剧作家协会创作了 《保卫卢沟桥》,再现了中国军队同日本帝国主义的英雄抗争场面,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还有电影《台儿庄歼灭暴敌》《血战大南京》《八百壮士》等还原了一场场同日军殊死搏斗的惨烈状况。其次,鼓舞抗战斗志。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冼星海所创作的 《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充满了民族悲愤和历史使命感,鼓舞中国人民不屈不饶,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再如 《游击队之歌》 《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名曲,它们所迸发的民族责任感和艺术感染力,使其成为流传至今的不朽之作。再次,歌颂民族英雄,歌颂人民。具有代表性的有歌曲《绣金匾》《映山红》,小说《无敌三勇士》《小英雄雨来》《鸡毛信》 《四世同堂》等,歌颂了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赞扬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3.在科学理论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取得了一定发展。自然科学方面华罗庚、苏步青、李四光、竺可桢等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取得科学成果。社会科学方面,郭沫若、翦伯赞、张闻天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冯友兰、李达、胡绳、毛泽东等为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抗战时期的科学理论发展特色还表现在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舆论指导,主要体现于毛泽东著作的完成和毛泽东思想的提出。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走向成熟的时期。在抗日战争开始前,毛泽东创作了 《矛盾论》《实践论》;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 《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不朽篇章,为全民族抗战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积聚了理论成果。此外共产党领导人重视抗日文化运动,不断翻译马列著作、宣传马列主义,出版社科书籍、传播社会科学,举办理论讲座、加强理论建设等,提高了人民群众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4.在文化政策上,除了坚持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政策以外,还根据抗日战争的时代特色,制定了适宜的文化人政策,即宽容帮助政策。“文化人是精神劳动者,是灵魂匠人,是精神生产品的生产者。他们有如下一些特点:各有文化一方面的特长,对某种理想与精神生活有强烈的要求,能为之牺牲奋斗;习惯于单独的生活和单独工作的环境,要求个人自由、思想自由和创作自由,反对各种各样的压迫和干涉;爱好与尊重自己的事业,有发表自己作品的强烈要求,等等。”[3]在对文化人特点的正确分析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人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并制定了反映文化人思想愿望的正确政策。这一政策集中表现在1940年10月出台的 《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上。根据这一指示,党中央鼓励文化人出版著作、公开演讲、发表作品等,并保障文化人的创作条件与自由。对于文化人的一些独特的生活习惯,持有宽松的态度,避免苛刻要求,并予以诱导和帮助。“不能拿一般党员的尺度去测量他们,去要求他们,因为他们终究是做上层统战及文化工作的人,故仍保留一些文化人的习气和作风,这虽然如高尔基、鲁迅也不能免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列宁、斯大林对待高尔基的眼光、态度和尺度,才能帮助和提拔这帮文化人前进。”[4]抗战时期的这一文化人政策,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人的尊重与关怀,体现了民主精神,才能保障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坚实壁垒作用。

5.抗战文化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体现在对抗战时期出现的腐朽文化、妥协投降文化的批判与抵制上。批判精神是文化人同封建落后文化作斗争的重要武器。具体到抗日战争时期,对反动思想文化的批判,则是文化人对抗战胜利所做的一项重要贡献。如针对以汪精卫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在 《新华日报》发文声讨,引起全国范围内的讨伐汪精卫、反投降运动,从而沉重打击了汪伪政府及其妥协投降派的发展。针对国民党对先进抗战文化的种种文化专制和扼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界展开了坚决斗争。一方面表现在积极撰文予以批判和还击,捍卫马列主义,弘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性,揭露法西斯主义的罪恶;另一方面领导文化界进步人士,争取思想、言论自由,谴责文化专制和文化干涉政策。“在大力培育、创造、弘扬、发展为抗战服务的进步文化的同时,坚决有力地鞭挞和批判危害抗战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思想文化,从而使抗战文化在正确方向的轨道上不断前进和发展。”[1]232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综合以上抗战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出抗战文化具有极为鲜明的特点:它旨在批判当时文化性质的教条主义和全盘西化偏向,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是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定性。“民族的,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民族独立尊严,带有民族特性。同时要大量吸收外国进步的文化,但决不能生吞活剥。科学的,即反对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和客观真理。对古代社会的灿烂文化,要认真研究清理,提出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这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大众的,即民主的,为全民族绝大多数工农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5]后来张闻天在延安文协大会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特性,主张在中华民族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除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之外,还是一种民主的文化,争取人民思想自由、政治自由。

先进的革命力量是革命运动取得胜利的有力武器。不可否认的是,抗战文化的蓬勃发展,巩固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民族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界的有志之士以笔代枪,用文字和音符、用绘画和旋律,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坚实力量共同投入全民族抗战。此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抗战文化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文学、音乐、话剧等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抗战文化的历史脉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一种新民主主义文化,它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二、当代社会文化的新特点

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文化,代表的是一定时期的人及其生存的样态。因此按照主体意志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形态或者文化境界。纵观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大体可以划分为神话文化、宗教文化、科学文化和共产主义文化四种各异的文化境界。或者将科学文化之前的文化形态(神话文化和宗教文化)统称为宗教文化。“事实上,社会意识的‘求真’之路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文化在此标记的是人类寻求自我的漫长足迹。在此过程中,有三个阶段较为显著。首先,宗教文化与人对世界的最初追问。第二,科学文化与人的自主意识觉醒。第三,共产主义与文化的最高‘境界’。”[6]自文艺复兴开始,人的自主意识觉醒,加之启蒙运动中对理性和科学的推崇,宗教文化被科学文化所超越,人类进入了以理性为主导的科学文化时代。尽管人们早就开始反思科学文化时代的种种利弊,并试图改善与突破,但仍无法改变当今社会文化的科学主义特征。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科学与文化、商业与文化之间的冲突。

1.科学属性与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张力。科学的特征在于以理性的手段来客观准确地认识对象,因此科学文化时代一切以理性的向度为核心。科学的发展历程是理性战胜信仰并取得主导地位,从而形成科学文化精神的过程。理性在成为科学现代性的核心之后,塑造了不同于之前的神话文化和宗教文化图景的新的世界图景。神话文化即以神话来确立世界图景,人类认为各种自然现象均由鬼神所驱使,只能听其自然,不能知其所然;宗教文化以宗教来确立世界图景,人们略知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但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科学主义文化则以科学来确立世界图景,人们对于自然界现象的了解深入方方面面。从对自然的模糊性和神秘性进行消解的意义上来讲,科学主义文化无疑是最具有进步性的。此外,科学主义文化对理性的重视和发扬,尤其是对科学的工具价值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物质财富的增加,丰富了人类的世俗幸福。

然而,科学主义文化具有着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逻辑。它将理性和确定性作为一切领域的衡量标准,势必一方面能突飞猛进地提高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造成当今社会的科学理性对一切社会文化领域的僭越。

不可否认,科学是一种能够造福人类的有力工具。在人类摆脱对自然现象的恐惧过程中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对科学作用的无限放大和对科学工具价值的过度推崇导致了当今社会文化领域科学属性和文化精神的内在张力。首先,离开了精确的数字,我们无法进行文化生存。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建构,如Email的流行、网上购物等为人们的交往和生活状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然而如果离开了数学以及科学仪器的精密性,现代社会的人们将感到无所适从。古代那些富有个性化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如农耕技术、中药配方以及手工业技艺等,无法为追求精确的现代人所理解。倘若没有精确的温度和湿度、质量和比例等,现代人即使面对同样的原材料也无法动手来完成。因此,在现代社会,文化经验被数字所掏空,个性化和独特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只能依靠精密的计算和仪器才能行为的人。其次,标准化的生活逻辑。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仅用数字来规定衣食住行的标码,衡量学习的结果和效率,测度经济发展的指数,而且用数字来设计和测量智商、情商,甚至是心理健康。数字侵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数字和标准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面相”。最后,经验感受的钝化。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时间的单向性,借助各种先进的摄影和录像技术,情景还原得以实现,如在几百年后人们照样可以欣赏艺术家们的表演。但这种欣赏使人们难以找到身临其境的激动,感觉被钝化,经验被冲淡。

2.商业属性与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张力。这主要体现在影视、文学等大众文化形式上。近年来,为了博取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抗日神剧或者价值观扭曲的文学影视作品被搬上荧屏或者出版。这些作品的面世,或者歪曲神话历史人物,或者展现主人公奢靡的生活、不良的生活作风,对于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讲,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商业属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内在张力,致使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逐渐被遮蔽和消解,逐渐丧失鲜明的道德立场和主流价值取向。”[7]40

文化建设的商业属性与文化精神的张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文化领域的“泛娱乐”化。所谓“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当今大众传媒过分追求娱乐元素,主要体现在各种选秀造星、低级笑料、真人秀节目等的泛滥。无论是电视荧屏还是报刊杂志,充斥着各种明星绯闻、真人作秀、恶搞视频、畸形变态的情感故事。为了吸引观众,甚至连科教节目都过分强调神秘性的渲染。“泛娱乐化”的文化传媒风气作为媒体一味追盈逐利的产物,严重降低了受众的文化品位,造成了盲目追星、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的膨胀,严重降低了受众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文化作品质量的低劣化。对于小说和影视剧这两种最喜闻乐见的文化传媒来说,为了追求出版量和收视率,或是家长里短、情感危机,或是篡改历史、戏说古人,或是弄虚作假、神剧不断。这些作品所渲染的各种虚假文化、宫廷文化、杀戮文化、拜金文化等,对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再次,文化传媒的跟风同质化。文学作品相似题材扎堆,只要有利可图,网络写手和电视台就纷纷而上。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题材情节大同小异:穿越剧穿完秦朝穿明清,家庭剧斗罢婆婆斗小三,宫廷剧看完娘娘看宫女,抗日剧神话和雷人的情节层出不穷。还有各种综艺节目,速配相亲、游戏挑战、带孩子旅行等几乎每个题材都有几个类似的电视节目。这种文化领域的跟风同质化,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降低了文化受众的欣赏水平,同时影响了文化创造力的发挥。且有悖于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三、当代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历史,总结抗战文化的成就和经验,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文化的重要品质在于反思,反思抗战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并反思抗战文化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借鉴意义。

1.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抗战文化以爱国和服务抗战为第一要务。一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如哲学、文学、戏剧、电影、绘画等,矛头无不指向日本侵略者。抗战文化运动实为一场文艺救亡运动,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这场文艺救亡运动中,抗战文化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友爱精神以及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今天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论精神支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就必须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更好地联结在一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2.发挥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制定和推行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文化建设的发展。抗战时期对于知识分子和文化发展的各项正确政策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队伍的成熟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道路上,在制定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等各项工作时,必须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基本要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坚持文化产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文化融为一体,要求新的文化产品要体现进步的价值观。“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8]抗战时期的文化产品,均以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民族精神为主旨,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今天,我们一切文化产品应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引导人们道德境界的提升,从而摒弃那些没有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的世俗文化。

4.面对科学理性在文化领域的僭越,应该实现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良性互动。科学的进步淹没了“真善美”作为文化最质朴本质的光辉,功利主义价值观淹没了人的精神归宿。“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思想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降低审美的体验和效果。为此,文艺精品的创作应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审美创造中,通过将情感化、精神化的形象予以艺术呈现,对创作者来说是思想的洗礼,对欣赏者而言是精神的升华,进而实现文化涵养的功效。”[7]41

[1]张静如,唐正芒.抗战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求索,2003(3).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62.

[3]张闻天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4:58.

[4]周恩来文化文选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55.

[5]丁守和.论抗日战争的思想文化 [J].近代史研究,1995(5):86.

[6]王纵横.文化的“境界”与求真[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2):116-117.

[7]黄蓉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视域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1).

[8]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11.

猜你喜欢
抗战科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谁远谁近?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