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剧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

2015-03-29 13:05
关键词:百老汇音乐剧戏剧

蒋 帅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音乐剧作为戏剧文学的下属范畴,以其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启迪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音乐剧”则是“世界大家庭中最为耀眼的和最具经典性的艺术范本”[1]。文学的意义同样适用于音乐剧的意义,因为“音乐剧作为市民文化,作为当代文化意识的火山口,应当成为普通人的艺术,也就是要成为市民的艺术,要毫不迟疑地加强自己的市民性和世俗性”[2]。在当代世界文学呈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研究当代美国音乐剧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对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音乐剧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音乐剧的文化意义

美国音乐剧是在欧洲音乐剧的影响下植根于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直到今天,音乐剧仍然作为美国代表性文化被广泛传播。音乐剧自其形成伊始,在其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完善其核心价值和美学内涵并逐步建立起其艺术经典的地位。戏剧的欧洲文艺复兴对于人们破除封建的旧理念,倡导新的人文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历史作用。然而,当时的戏剧主要以表现上流社会的大人物为主,其观众也多以封建贵族为主体。美国是脱胎于英国的一个新型资产阶级国家,因而,具有意识形态作用的戏剧也以反映广大民众的心声为主旨,音乐剧以其“美国梦”的价值观和美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在美国戏剧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美国音乐剧集舞蹈、歌曲、对话为一体,是一种融合了美国本土多种族文化的舞台戏剧形式。由于该剧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因而其艺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在广大美国民众当中予以普遍接受。虽然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主要由文本和音乐组合而成,但这一组合并非简单的对话加配唱,而是由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建构,并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将其思想内涵融入其中。“人类社会自形成以来,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群体性就一直是文学和政治科学所共同探讨的核心内容”[3]。表现爱情主题的《红磨坊》(MoulinRouge!,2001)以反抗美国中产阶级的虚伪与压抑的主人公克利斯汀(Cristian)在巴黎“红磨坊”夜总会的出场,以现实主义的视角,揭示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作家对西方充满了性、毒品和疯狂康康舞的所谓迷幻世界的批判。该剧中的另一个角色莎婷(Satie)虽然出身贫贱,但一直梦想通过自己的演艺成为真正的大明星,进而走向上流社会。但是,在这个金钱加权势为主导的社会中,这对男女主人公最终均成为失败者,成为“美国梦”幻灭的典型人物。虽然该剧以社会悲剧作为结局,但是仍不失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中一句台词可与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Hamlet)中所表现的经典话语相媲美:“爱情的欢乐在于一瞬,爱情的痛苦伴随一生,就算痛,这一生也要轰轰烈烈地爱一回。”另一部表现相同主题的音乐剧《西区故事》(WestSideStory,1961)以纽约的贫民窟为背景,以势不两立的两个族裔少年流氓团伙头目的兄妹恋情为线索,让有价值的爱情在两个团伙的厮杀中毁灭,同样以社会悲剧的结局来反映了美好梦想的破灭。《我为你歌唱》(OfTheeISing,1931)则以辛辣讽刺和轻快乐而又活泼的喜剧形式,以美国总统选举为背景,鞭笞了美国的所谓“民主政治”。以浪漫主义作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的《红字》(TheScarletLetter,1850)为蓝本改编的音乐剧,以女主人公海斯特为样板,进一步体现了“勤奋、诚实、节制、志向和信心”的美国超验主义精神。这些美国音乐剧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美国民族主体文化中的集体记忆。美国人自建国以来所秉承的通过个人品性、能力和运气即可取得成功的“美国梦”在这些音乐剧中得到体现,但其人物结局却往往与其梦想相反,“美国梦的幻灭”却成为真正的主题。

美国音乐剧的思想内涵离不开其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基础。仅就其音乐风格而言,该剧种包含着大量的音乐亚种和混种。这种混合模式不仅应用于音乐剧的音乐创作中,也贯穿于整个音乐剧的发展史。混合模式的深入发展,曾导致了百老汇音乐剧发展方向的重大分歧。分歧在于音乐剧的未来是走向歌舞式的音乐剧还是叙事式音乐剧。然而,这种分歧并未导致美国音乐剧发展的彻底分化,反而使音乐剧通过整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促使音乐剧发展的力量并非仅仅限于音乐亚种和混种之间的相互混合,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整合不同艺术形式以丰满戏剧的零限制,对不同元素进入音乐剧的高容忍度。歌舞和音乐的表现形式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创作思想的初衷。韦伯(Andrew Lioyd Webber)根据艾略特(T.S.Eliot)作品改编的《猫》(Cats,1981)通过众猫在盛大舞会上的尽情歌舞表演选取升天的这一主题,将人类社会浓缩到这个“猫”的世界里,使其成为现代版的寓言故事,将人世间的冷暖和人面对人生的大问题呈现在舞台上,使观众在这出寓言故事面前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使这出寓言故事超出了单纯商业性目的,融入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元素。因而,原本属于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的音乐剧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完成了从流行的娱乐产品向艺术产品的转化,音乐剧的核心价值得以继承,美学思想得到升华。美国音乐剧这些飞跃式改革和思考使其从大众文化中逐步获得了能够与其他剧种相媲美的文学审美特质,进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符号。因此音乐剧本身的美学传统也得以在媒体技术手段颇为先进的今天得以发展和光大。

二、美国音乐剧兴起与发展的内外因素

美国建国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因而其戏剧的产生自然较晚。“美国文学发展史中的全球化因素与美利坚民族的发展史是一脉相承的,因为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自美国民族文学形成那天起,就把他国先进文学思想的输入纳入了自己的发展轨道”[4]。音乐剧的发源地在欧洲,在向欧洲借鉴的同时,美利坚民族更加关注音乐剧的本土化因素。外因与内因合力,使美国音乐剧仅在二百余年的时间里就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表现美国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音乐剧也常被视为戏剧或者戏曲的艺术形式,但音乐剧的戏文却具有表达作家思想的文学属性。总体上看,音乐剧是一种“把文学、戏剧、歌唱、舞蹈、美术、建筑等艺术元素融于一炉的综合性表演艺术”[5]。音乐剧的三大源头主要是希腊悲剧(约公元前5世纪)、印度梵剧(约公元前1世纪)和中国戏曲(约公元12世纪),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文艺浪潮。因而,音乐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剧最早始于古希腊,随着远征军征服世界,音乐剧也传播到世界上很多地方。当远征军到达印度时,很多印度百姓都能背诵希腊悲剧的戏文,因而印度的梵剧也是在希腊悲剧的影响下形成的。当印度佛教在唐朝传到中国时,印度的梵剧也一同来到了中国。中国戏曲和印度梵剧的开头与结尾都有前文(梵剧)和定场诗(中国戏曲)、尾诗(梵剧)和下场赋(中国戏曲)。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新兴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移民国家,因而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吸收、消化和发展的能力。自开山之作《弗洛拉》(Flora,1735)开始,美国音乐剧始终表现的是美国现代社会的人文思想。虽然戏曲与音乐剧仍存在一些差异,但在表现人文思想方面却有其一致性。

作为移民国家,美国音乐剧的兴起与其他剧种一样,同样是以翻译、改编和借鉴欧洲戏剧开始走上戏剧舞台的,因而欧洲人文思想也一同进入了美国音乐剧的创作当中,音乐剧也随着纽约百老汇的繁荣一道发展起来。“欧洲歌剧、话剧、芭蕾、交响音乐是第二次浪潮的产物,是工业文明在艺术上的反映,出可以说是比之希腊、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在人类艺术发展中的一次进步”[5]。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唐吉诃德》、法国剧作家亨利·纪缪杰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和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哈姆雷特》等欧洲作家的作品都曾以音乐剧的形式在美国百老汇的舞台上演出过,这一事实也充分证明:“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发展除有其自身内在的因素以外,同时还有他国民族文学影响的外在因素,其文学成果也必然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6]这些欧洲文学作品关注都是以关注现世人的生存困境为主题的,当这些作品经剧作家的改编,搬上美国音乐剧的舞台后,为美国音乐剧向欧洲学习打开了一扇窗子。欧洲的这些戏剧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欧洲的文化背景及其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境况下人的生存意义及其追求。美国受欧洲移民因素的影响,这些作品被搬上美国音乐剧的舞台,反映了早期美国民族的诉求,体现了早期的美国文化面貌。美国早期移民与欧洲具有直接的民族联系,当这些早期移民来到北美时,把他们的民族文化也一同带到了这块新大陆,于是就构成了早期美国民族文化的基础。音乐剧具有音乐、舞蹈和话语等多层面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因而也容易被这个新民族所接受,即形成了美国舞台观众和剧本读者“特定的期待视野”。

然而,外来影响仅是美国音乐剧兴起的外在条件,美国本土化因素才是美国音乐剧繁荣的内在决定性因素。美国戏剧的中心在百老汇,因而百老汇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美国音乐剧的发展圣地。百老汇剧场的繁荣与发展经历了百老汇、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的演变历程。这一演变也正是美国读者和观众的“期待视野”所决定的。这种百老汇的外延现象体现了美国人对戏剧内涵的追求,因为仅仅反映精英文学作品并不足以表达下层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

“美国戏剧文学是在欧洲戏剧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在以政治剧为起点、以本民族的‘人学’为己任、把‘小人物’搬上舞台、对社会及人类自身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然而,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之路也曾遭遇了大众消费价值与文艺思想价值之间的冲突;在现今阶段又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文学几乎在性质上被彻底颠覆”[7]。音乐剧《猫》的世界是一个美国人熟知的寓言性作品,以猫喻人,反映的是人的世界,浓缩的也是人类社会。《红磨坊》则以青年人的恋情故事反映了社会正义这个大问题。当文学发展到后现代主义阶段,音乐剧也无法背离后现代主义的创作途径。剧本创作的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在美国当代音乐剧中也必然成为其特征。

在舞台艺术逐渐败落的今天,美国音乐剧能从本土走向世界可以说既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同时也是其源流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后现代主义盛行的今天,音乐剧不能再继续维持音乐剧的传统,除了音乐剧的“文本+音乐”的传统以外,一切成规的教条都可以被打破。在美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音乐剧剧本独特的严谨性和思想性是其最大的特点。音乐剧与歌剧最重要的区别,除了演唱形式的不同之外,还在于剧情剧本结构的严谨程度。音乐剧具有相当程度的戏剧性和承载故事的能力。这也是由该剧种源于民间城市文化而非贵族的上流社会文化所决定的。故事性的剧本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加通俗易懂的观赏体验。因而,这种脱胎于本土城市文化的文艺形式在美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中,也更容易走向国际。上述提及的剧目也完全说明了这一点。

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音乐剧剧本是一种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多介质舞台代言体剧本。因此剧作家所能驾驭的题材更为广泛,主题表现得也更加深刻。包容整合不同元素的结果使音乐剧各元素之间互相增益,得到升华。因此,美国音乐剧才能够逐步走出了早期美国商业文化主导的音乐喜剧藩篱,开始走向更富于深刻内涵、也更易于传播的发展道路。但是,音乐剧的深刻内涵又并非是独立存在的,在大众消费的当今时代,美国的音乐剧也只能顺应大众消费的潮流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整合资源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而从诞生之日起所有艺术形式都在为观众的喜好而整合的音乐剧顺理成章地适应了这个年代,并得以传播和生存。

美国音乐剧的剧作家从不满足于一时一地的观众,这些音乐剧作家也在不断进行思想意识的自我更新。在当今时代,美国音乐剧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理上将其移植于他国,即全球化语境下戏剧文学的输出,而移植成功的往往是那些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完美结合的剧目;另一种输出途径是将音乐剧拍摄成为电影,或者音乐剧直接以电影的形式呈现给世界各国的观众。后者是当今美国音乐剧输出影响力最大的途径。先进科学技术的的运用,使美国的音乐剧从舞台表演发展到3D电影音乐剧,使美国音乐剧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百老汇舞台表演到音乐动画是美国音乐剧自身发展与走向世界的另一重要方式。百老汇是传统音乐剧的大本营,因为不仅百老汇的名声在外,并且拥有最好的音乐剧剧场,所以百老汇也变成了美国音乐剧的代名词。当代的美国音乐剧也是在不断进行革新的,比如走向迪斯尼和梦工厂等动画和剧场兼有的方向就是音乐剧文化最大面积的推广和普及。迪斯尼与梦工厂处理音乐剧又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迪斯尼动画片的音乐剧形式,另一个是表现美国文化主题的动画作品的常年演出。不难看出,历年成名的音乐动画片几乎都会以一体双生的形式出现在音乐剧和电影两个版本中。迪斯尼与环球影城剧场的演出模式就是舞台音乐剧本身。如《狮子王》(TheLionKing,1998)、《阿 拉 丁 》(Aladdin,2014)、《美女与野兽》(BeautyandtheBeast,1994)等著名动画片在世界走红,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动画片的制作水准和核心思想亦较原作更为深刻,因而音乐剧作为文化内涵极为深刻的剧种,对母文化做了大量吸收。毫无疑问,动画与舞台的差异随着技术的革新与艺术的融合逐渐被消解。但无论如何,美国音乐剧的思想内涵仍需通过演员高超的演艺来实现。例如,2013年上映的动画片音乐剧《冰雪奇缘》(Frozen)的配唱不再由配音演员或流行歌手来担当,而是直接由百老汇最具实力的演员来担任配音和配唱。虽然这一剧目表面上是在表现传统的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但实质上却揭示的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永恒之爱这一主题。该剧目演出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百老汇舞台音乐剧与音乐剧动画片在当代高科技手段运用之间的紧密关系。

从文学作品到大众化剧诗是美国音乐剧发展的重大创作形式转变。百老汇音乐剧的剧诗与演唱风格同步变化,从通俗到高雅再走向今天的通俗。而今天的通俗并非粗俗和低俗,而是巧妙地贴紧剧情和服务剧情。通俗则是为了更容易让观众理解作品的深刻主题。把文学原著改编成剧本和剧诗,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将诗歌中开放性的隐喻和非线性叙述变为封闭式,而以何种态度面对这种改编则决定了音乐剧的走向。音乐剧剧诗统领了诗和剧的共同特点。剧诗普遍具有诗化特点,但是又绝非仅仅是诗或歌词。诗歌和文章是用来被阅读的,无法在一次性的朗诵中被听众所理解的,而剧诗作为情节推展的重要部分,则必须让听众在一次表演中最大程度地予以接受和理解。所以音乐剧剧诗除了追求戏剧性、诗化、节奏感与情节的结合度以外,最重要的是追求其通俗性,使其有利于将其核心思想在现代社会文化模式中进行传播。剧诗相比较歌词更具有叙事性,这也是不利于转写的一个因素。

纵观美国音乐剧的发展史,剧作者更加倾向于对表面的字面意义进行消解,而进一步转化为为整体剧目服务的内容。美国音乐剧由百老汇向外延伸,正是美国戏剧发展的客观需求所致。美国音乐剧源自大众,走向高雅,但最终仍将回归大众。这是美国音乐剧发展的基本规律,不管美国音乐剧发展到何种程度,音乐剧仍需要与广大普通民众产生共鸣。因而,展现美国文化,准确而生动地表达民意仍旧是美国音乐剧的基本发展方向。

三、美国音乐剧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厚戏剧底蕴的国家,一些反映传统中国文化的剧目在世界上已经产生了巨大反响,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和纪群祥的《赵氏孤儿》等作品现已成为世界戏剧的名作。然而,音乐剧的发展却相对落后。虽然早期的中国戏曲中有定场诗和下场赋,但是作为一个剧种,音乐剧却并未在中国真正形成规模。只有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音乐剧在域外音乐剧的影响下,尤其是在美国音乐剧的影响下,才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然而,由于起步较晚,音乐剧在中国没有根基,因而,在文化强国方面,中国的音乐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格局中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作为文学的下义范畴,中国戏剧需要复兴,而作为戏剧文学的下义范畴,音乐剧的发展就被摆到日程之上。“事物总有其两面性,美国音乐剧传入中国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8]。美国音乐剧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既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可否认,引进美国音乐剧必然要引进美国文化,因而会导致东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冲撞。但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特色,有其耀眼的地方,因而,我们不可因为怕被同化而拒绝外来文化。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音乐剧这一剧种的立足之本。人们常常狭隘地把音乐剧与音乐会看成同体,从而偏离了音乐剧的本质。美国音乐剧的本质是集娱乐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中国音乐剧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发展应把这一艺术本质接受过来,在大众文化的发展中为中国音乐剧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当然,我们并不否定音乐的思想属性,而是强调音乐剧的文学属性。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在借鉴美国音乐剧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上面提及的美国音乐剧剧目现今已成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剧目和批评家所研究的范本。至于所谓的“文化入侵”现象,我们也要做全面的分析。诚然,美国音乐剧表现的是美国精神,或者是“美国梦”。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中国梦”也需要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提高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实现这一梦想的自觉性。美国文化也好,中国文化也罢,均是人类文化大框架的下属文化。虽然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在对人的本质思考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点上却并没有差异。在当今人们处于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欣赏一下集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音乐剧,不仅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还有助于人们在欢乐之中得到意识形态方面的熏陶,使音乐剧在公共空间内实现其“社会黏合剂”和“政治空间大气层”的作用。因而,让美国音乐剧进入中国,对中国音乐剧而言,也并非是件有害无益的事。美国音乐剧也是受欧洲音乐剧的直接影响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不同国度的音乐剧搬上中国舞台,也会给中国的音乐剧带来新的元素和创意。尤其是在美国音乐剧来源于城市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一点上,百老汇一直在进取,一直在融合和吸收不同文化的题材,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适应广大民众的口味。即使在百老汇已不再像往日那样辉煌的今天,艺术性和思想性仍被视为美国音乐剧的创作和演出标准。对于中国音乐剧而言,这是非学值得学习的。当前中国戏剧不景气的现状,可以在美国音乐剧的发展中得到启示。可以讲,在当前中国广大民众的政治意识空前高涨,文艺审美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接受美国音乐剧的正面影响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美国的文化发展不会停滞不前,音乐剧的发展也是如此。美国音乐剧已然成为美国的文化名片之一。美国音乐剧有其独特的美学内核,能够吸收不同艺术、文化和先进科技的成果,使其内化为多元艺术形式为一体的剧种,成为当代文化的象征,并广为流行而使其文化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

美国音乐剧的文化本源是广大观众,大众文化是其兴起与发展的推动力。不同形式的音乐剧分支会不断出现和消亡,但音乐剧却在不断对其传统的扬弃过程中得到发展。美国音乐剧的精神是美国精神的表征,永远乐观向上和进取创新是其不灭的主题。我们无法预期其走向和发展模式,但是学习其创作创新精神而为己所用却是值得提倡的。

[1]栾志弘.美国音乐剧创作中的音乐风格取径[J].大众文艺,2014(2).

[2]居其宏.音乐剧与当代文化意识[J].文艺争鸣,1988(5).

[3]胡铁生,周光辉.论文学在文化强国进程中的软实力作用[J].学习与探索,2013(3).

[4]胡铁生,周光辉.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意蕴[J].学术研究,2011(1).

[5]沈承宙.音乐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J].音乐剧院,2013(7).

[6]胡铁生.论文学发展与全球化因素的互动关系[J].学习与探索,2005(2).

[7]胡铁生,韩松.论全球化语境下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2011(4).

[8]曹云华.西方音乐剧对中国音乐剧的影响[J].飞天,2012(3).

猜你喜欢
百老汇音乐剧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百老汇之星,逐梦前行
百老汇所有剧院关闭至今年年底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纽约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双轮驱动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澳门百老汇”复活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