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后两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海报比较研究

2015-03-29 07:12达志翔
关键词:建国图形设计

达志翔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兄弟在简陋的条件下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并绘制了简单的电影海报吸引观众观看,开创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先河。伴随着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电影海报设计也不断推陈出新。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伴随着众多优秀电影的诞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这些电影海报设计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电影海报从属于视觉传达门类下的商业海报设计,与电影本身的内容与拍摄风格关系密切。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不但可以宣传电影、拉动票房,还可以提升电影的审美价值。中国的电影海报设计大师们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内涵、磨砺自己的设计表现语言,使电影海报设计从一个依附于电影宣传的配角逐渐丰腴多姿起来,逐步形成为一门独特的设计门类,影响着几代人。虽然中国的电影与电影海报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征,蕴含着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审美特质,形成风格鲜明、易于辨识的作品样貌。同时我国电影海报设计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等因素的影响,而带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的两个阶段分别是:1905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本世纪80年代。这两个时期的电影海报作品涵盖了不同的创作表现方法、时代特征、人文风貌,并有着设计艺术风格、题材和表达方式上的微妙差异。比较研究这两个阶段中的作品,有利于总结出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发展脉络,并对今后的电影海报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萌芽阶段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世界第一部电影,12月28日举办了盛大的放映仪式。在宣传电影放映的同时,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海报设计《卢米埃尔电影》也诞生了[1]。虽然这个电影海报作品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海报一样是比较粗陋的手绘作品,但是在随后的岁月中电影海报设计与电影作品一同飞速发展和完善。《定军山》的海报作品没有印刷,也没有得以留存,今天只能考证到当时表演剧照。而现今可以见到最早的电影海报作品是1913年由亚细亚影戏公司放映的《上海战争活动影戏》的宣传海报。这个电影是在辛亥革命成功,袁世凯夺权的背景下拍摄的一部简短的纪实影像。《上海战争活动影戏》的印刷海报作品采用单色黑白的印刷方式,用一个马戏团小丑的卡通形象为主要图形,小丑口中喊道:看!看!!看!!!空前绝后之上海战争活动影戏[2]。这个海报设计作品从创意、构图、色彩等方面来看都不够完善。北京光华影片公司于1926年发行的《燕山侠隐》电影海报的设计方式与现今的电影海报类似,使用绘画图像和文字组合,文字设计与图形相互呼应,是中国现存的比较完善的早期电影海报作品之一。不过《燕山侠隐》海报中图形符号过于简单、面积窄小,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不强,但它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海报本身的设计价值。随后由于战乱不断,人们希望从电影中找到可以慰藉的温暖,产生了大批“鸳鸯蝴蝶派”电影。“鸳鸯蝴蝶派”电影大多数表现才子佳人之间纷纷扰扰的情感纠葛,并常以中国人喜欢的大团圆方式结尾,有着鲜明的传奇色彩和趣味性,是当时上层社会娱乐消闲的主要方式。从广义上来看20年代后兴起的神话题材电影、武功电影也是鸳鸯蝴蝶派的分支方向。从上世纪20年代延续到30年代中期,鸳鸯蝴蝶派影片一直是市场的主流。鸳鸯蝴蝶派电影的开端之作是张石川导演的《玉梨魂》。在国难当头、民族兴亡的危机年代,鸳鸯蝴蝶派电影固然卿卿我我、靡靡之音,但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和市场业绩。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大多以商业利益出发,设计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明星演员的头像为主要表现图形,配合以标题、演员、导演等相关文字,设计风格以唯美为主。

1931年左翼联盟的成立对于中国电影事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左联中的很多成员后来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人物,如夏衍、田汉、郑伯奇等都写入了中国电影史册。由于受到侵略和迫害,中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益强烈,一大批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相继拍摄,如纪录片形式的《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上海浩劫记》等,故事片形式的《共赴国难》《自由之花》等。1933年,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电影的创作并全方位地介入到电影创作环节,把当时文艺界有进步思想的优秀人才输送到电影界,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进步电影作品。郑君里、袁牧之、沈西等创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而其中大部分影片的创作都离不开左翼电影联盟的直接参与,比如夏衍编剧的《狂流》《春蚕》等,这些影片大部分是由郑正秋、张石川等进步导演执导,客观上保证了影片先天的时代特征和进步内涵。《风云儿女》《桃李劫》《都市风光》《自由神》四部电影于1934年拍摄并上演,其中《桃李劫》的主题曲《毕业歌》成为朗朗上口的经典歌曲,《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则成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的十几年中,左翼电影继续蓬勃发展。1947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40年代重要的电影作品,无论从电影语言以及思想来看都是十分成熟的。这些进步电影作品的电影海报设计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积极向上的设计特点。海报的图形生动、总体氛围热情高涨,文字的设计与编排也相对于更早期电影海报来看显得更加完善和充实。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电影事业带来新的契机,也为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业设计还是以简洁实用为主要的设计目标,但政治因素的剧变和经济的大规模复苏,使得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电影海报设计呈现出特有的风格和特点。为了配合政治宣传,人民政府决定全面整合电影行业,实行党中央领导和管理的集中整合电影制度,同时大规模改造私营电影产业使其进一步社会主义化。同时人民政府组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加上原先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制片基地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生产的主要来源。国营电影制片厂是当时最为先进和全面的电影制造者,为中国电影行业的转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电影拍摄前期的选题上也进行强力的整顿,逐步使电影行业从以前的娱乐为主转向更加重视宣传政治思想和社会教化。同时扩大电影放映点,并进一步降低电影的费用,使得电影的受众层面大幅度扩大,工农无产阶级人民有更多观赏电影的机会。建国后电影海报的设计与绘画的联系非常紧密,电影海报图形创作的主要方法是绘画技法。许多绘画的形式与技巧直接使用到电影海报的创作中,与这一时期电影海报的创作方式以及艺术思潮有着最本质的关联。从1959出版的《电影宣传画集》(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刊登的电影海报中我们可以明确地发现,这一时期的很多电影海报都只有主要图形而没有全面的文案以及相关片名设计,我猜测当时的电影海报项目大多数是当做艺术创作项目来进行的,因此参与项目的大多数是绘画相关领域的专家,在主要图形完成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的添加文字信息,而图形和文字的设计与实施是不同的工作小组完成的。在重重审查和修改意见下,电影海报才得以设计完成,这就是这一时期电影海报设计非常接近绘画作品的本质原因。也是这一时期很多作品图形与文字不能相互呼应、紧密结合的原因。从50年代初期上演的《吕梁英雄》《保卫胜利果实》《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董存瑞》《白求恩大夫》等电影海报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电影海报主要的构图方式是上下分割、左右分割,文字和主要图形之间没有太多的关联。不过由于审批制度严格,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作品在图形的设计上有着结实、严谨的风格特点,非常具有艺术创作借鉴和艺术理论研究的价值。《电影宣传画集》中的作品既体现了建国后新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水准,同时也体现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艺术风格对我国电影海报艺术创作的深厚影响。

三、比较两个时期电影海报设计的异同

(一)两个时期电影海报设计创作的相似处

1.时代特征相似

1905年到建国前、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两个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都受到当时强烈的社会变革的影响而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充满着浓浓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两个时代都处于艺术运动火热的时期,电影海报受到当时艺术界风格流派的影响明显。但1905年到建国前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受到西方艺术流派影响深刻,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电影海报设计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影响较大。

2.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设计风格

虽然两个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但都吸收了外来文化并转化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在整个世界设计体系下越发显得特征明显。《聂耳》《阿娜尔罕》《红色娘子军》《农奴》等一大批电影海报设计带有非常鲜明的中国设计标签。

3.表现的技法都带有丰富的绘画技巧

两个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都大量地运用了版画、素描、水粉画等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这既与当时计算机技术落后无法使用计算机排版设计有关,也和这两个时期受到大量艺术流派的熏陶而追求设计上的艺术感有所联系。例如《母亲》的电影海报设计以水粉颜料多层次叠加,塑造出老年女性皮肤的风霜质感,增强了海报主体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林家铺子》则采用水彩画的湿画法体现出优美的电影意境。《红色娘子军》《农奴》采用木刻版画的表现技法,具有浓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浑厚的画面质感。《马兰花开》《阿娜尔罕》等电影海报设计使用了水墨画的技法,画面感染力极强,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不论使用哪一种绘画技法,两个时期的电影海报都针对性地使用绘画表现语言,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电影风格做出合适的调整,两个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都为海报设计界留下了较多的经典作品。

(二)两个时期电影海报设计创作的差异

1.表现内容与服务对象上的差异

1905年到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大多数表现的是战争的纪实影像以及戏剧表演的纪录影片,而海报设计保存下的数量极少。20-30年代的电影海报设计由于受到鸳鸯蝴蝶派电影的影响表现的大多数是才子佳人的形象,而到30年代后左翼电影的兴盛把电影海报的表现内容向知识分子、革命者的形象转移。建国后的中国电影海报受到政治影响深重,主要描绘对象转变为领袖形象、解放军战士、工农阶层等,用浓浓的爱国热情包围祖国、建设祖国是这一时期电影海报表现的重点。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海报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文化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要求,在电影海报设计的同时带有深厚的政治性和阶级性。而建国前的电影以及电影海报设计在表现内容和服务对象上都较多的考虑大众喜好、商业价值,这一点上两个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差异显著。

2.文字设计上的差异

文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电影海报创作中,文字元素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海报中的文字不仅仅是传达电影相关信息的工具,更多是体现电影风格、提高电影艺术品味的桥梁。建国前电影海报中的文字设计比较单一,因为美术字设计相对应用时间较短,所以海报中的字体设计多为比较常规的美术字设计方式,较少变化。主要的字体设计以宋体以及宋体体系的美术字、黑体以及黑体体系的美术字为主要设计方式。建国前的电影海报字体设计也有部分是使用书法文字为设计手段的,但运用也较为保守,变化不大。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电影海报中的字体设计则更加丰富多变,不仅有宋体、黑体体系的美术字体,还有行书、篆书、草书、隶书等字体及其延伸形式的出现。例如《寂静的山林》的电影片名设计巧妙地使用黑体与宋体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出既端庄又有力的电影片名。《刘三姐》《宝莲灯》的电影片名的设计采用篆书变形,使文字趋向于柔美温和,体现出电影的主题内容。《鲁班的传说》电影海报设计中,主要文字采用厚重的隶书为主与电影主题风格配合度很高。另外在字体使用的数量上两个时期的差异也存在,建国前的电影海报设计字体使用较少,一般以一两种字体为主。而建国后的电影海报设计字体使用数量常常超过三种。例如1926年的《燕山侠隐》的电影海报中只使用了宋体美术字设计了包括片名、演员、导演、剧组、制片厂等所有的文字内容。而这样的单一文字设计模式在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中十分常见。建国后的电影海报设计更加注重文字的变形与装饰,增加了花纹、变形、立体化等设计技巧。例如《上海姑娘》电影海报的文字采用倾斜式的文字处理,视觉感十分新颖。《花好月圆》的电影海报设计中使用剪纸元素装点文字设计使得电影海报带有浓浓的中国特色和装饰意味。

3.图形设计上的差异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图形元素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达设计意图、传递设计风格的主要手段。总体上来说,1905年到建国前、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两个时期的电影海报图形设计上有着较多的差异。建国前的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图形表现十分多样,有以沧桑的风格表现年老女性形象的《母亲》电影海报,有以卡通漫画图形语言渲染幽默搞笑的《如此父母》,也有用朴素的黑白素描形象设计图形的《渔光曲》。相对来说建国前的电影海报图形设计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丰富。而建国后的电影海报图形因为受到政治影响,大多数图形采用写实的绘画方式设计。特别是因为当时的电影海报创作与绘画的紧密结合使得建国后电影海报中的图形处理评价标准接近于写实绘画,精确细腻的描绘人物的五官服饰,少有抽象化、装饰化处理。并且,由于建国后电影的主要受众面扩大,考虑到大众文化层次的需要,电影海报的图形设计更加直白,较少使用象征隐喻的图形表现。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正面人物一般占据绝对大面积,并绘制严谨完善。而反面人物绘制简单、面积较小、使用冷色调。如《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电影海报运写实的表现方式描绘了毛泽东挥手致意的形象,图形庄重而不失慈祥。《上甘岭》电影海报使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两位红军战士的侧面形象,表情严肃而镇定,具有鲜明的英雄气质和向上的爱国热情。

4.色彩的配置与版式编排上的差异

建国前的电影海报由于受到印刷技术的约束,色彩的使用受到局限,一部分电影海报使用单色设计,使用多色设计的海报也常常使用简单的色彩搭配。建国前的电影海报虽然色彩数量较少,但比较注意将主体图形和背景结合得融洽合理,进一步突出电影的主题,呈现出拙朴的海报风格。建国后的电影海报中,较建国前更加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色彩的象征意义,但色彩使用的模式化表现明显。表现在主角、正面人物的色彩使用上一定是暖色调,而反面角色一定是阴冷的冷色调。这一时期的领袖、战士等正面形象由于用色过于模式化而呈现出红光满面的感觉。在版式编排上,建国前的电影海报排版形式相对多样,上下分割、左右分割、斜线分割、散点编排等样式的电影海报作品都很多,同时也较多注意到画面构图的节奏、对比等。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时期的电影海报由于过多考虑到严肃性、政治性,编排的样式较为单一,斜线、散点等比较活泼样式的电影海报作品较少。另外,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常常使用电影主角与文字搭配的方式组合成海报作品,画面比较呆板、模式化严重。从编排设计的角度上来看建国前的电影海报设计相对活泼与生动一些。

结 语

从1905年一步步走过来,中国电影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的完善。电影以声音画面记录下经典的瞬间,人们在回顾一部部经典的老电影的同时,也可以回顾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电影海报这种设计门类就起到记录下每个时代平面设计的艺术风格、历史潮流的作用,并且老电影的海报因为稀少更成为了许多收藏家的珍藏,同时老电影的海报也带有深厚的文化研究价值而得到更多的关注。1905年到建国前、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两个历史时期,是中国电影行业发生巨大转变的两个时期,电影行业整体的体制、放映渠道、观众的组成、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两个时期电影海报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在中国艺术行业研究如何创作出符合每一个历史时期需要的作品的同时,电影海报伴随着这些变化而成长。在中国,电影海报作品一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是整个平面设计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非常值得分阶段比较研究的课题。

[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7.

[2]黄志伟.流光波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10.

猜你喜欢
建国图形设计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分图形
“建国通宝”钱考辨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黄建国小小说欣赏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