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科杰
(邵阳学院 湖南·邵阳)
2014年教育部对600 多所高校提出向职业化教育转型以来,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进而能尽快地让毕业生在各行各业成为营销精英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各地高校对于本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各种具有特色的转型设计,重点突出了职业化教育的地位。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之一,一直以来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就业率不高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说明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变革或者是速度慢或者是路子还需要更深入地调整。
(一)专业教师素质跟不上培养计划整体要求。我国高校基本上是国有性质单位,沿袭着近似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因此历年来进入高校的教师职业生涯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的,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1、随着培养目标要求的变化,市场营销专业对双师型教师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专业教师人员编制的相对固定让管理部门很少有空间再招聘新的教师进入队伍,专业建设的人才支撑薄弱;2、参考近年来其他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设计,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本上也只是达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咨询或者合作的程度,难以在现实中很好的实施;因为从管理科学角度上来说,一个人在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下工作,绩效是很一般的,更何况企业是盈利性的机构,它对于人才的管理导向导致一般教师很难有机会在企业和学校同时工作。
(二)理论课程体系衔接程度差,对人才培养不利。纵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针对营销工作一些环节的专业课程,通过取样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不足有几点:1、对于早期开课的课程遗忘率高是一个典型特征,比如在大三上学期对学生们进行大一学过的课程取样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的遗忘率达到55%以上,有的甚至连怎么定义市场细分都答不出来;2、由于学生对于公司经营管理不熟悉,所以对每个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基本停留在笔试成绩的追求上,拿高分评奖学金的兴趣超过了掌握知识技能的吸引力,教师授人以渔的职能显得无足轻重;3、教学单位对于学生整体知识的把握程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举措,几乎全部老师都是按部就班上下课,如此一来,学生也就习惯于墨守成规的校园学习直到毕业。
(三)实践教学与工作实践差距大,学生不易把握。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是实验室模拟实习、企业单位实习、课程设计等,基本是由专业教师来组织实施的。1、实习时间短,学生很难体会到真正的企业工作细节,很难把握企业管理流程;2、指导教师本身经验薄弱,难以给学生做出深刻的工作分析和指导;3、实践内容由于受到时间限制、操作的难度限制等导致难以在学生面前呈现企业营销工作的各个方面。
(四)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学生职业意识跟不上。每个高校都有例行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近几年来也越来越为管理部门重视,但是我们一直没有解决好几个问题:1、由谁来指导学生就业,提升学生职业意识的工作一直比较模糊,常见的是由学生管理部门的老师来执行,他们往往是读几本就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到兄弟院校考察一下就给学生们以上课的形式给予辅导;2、就业指导的内容贫乏,基本上就是告诉学生写简历、投简历、面试等知识,没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各种企业的特质,把握好在企业中发展的组织行为知识;3、就业指导以毕业为时间节点,学生毕业以后基本就不再过问。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在毕业之后两年以内出现的职业问题,比如离职、辞退、跳槽等问题最多,也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个时期是学生把四年所学与实践结合的关键时期,如果学校能够引起重视,拿出很好的对策,对于学生来说其作用应该比在校学习两年的收获要大的多。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的瓶颈问题,侧重人才培养的时间期间变革,也就是在注重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问题的同时改变过往的专业培养模式设计中共有的时间限制性特点,以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一)注重学生对公司整体营销管理知识的掌握,实现课程体系一体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就是在每门专业课程的讲授当中特别注重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让学生不断地建立公司营销观念的同时把握住该门课程的知识。1、整合教研室教师的力量自编以公司整体市场运作为方向的专用教材,在每门专业课程中进行穿插讲解;2、理论课的考试内容应该增加该专业课程知识在公司整体市场运作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考察内容;3、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加强学习的强度,即分时间段进行理论总结,让实践尽快的与理论知识进行融合。
(二)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实现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不可能在我们常规的教学工作中自然产生,教师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吸取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后用于教学。1、学校管理部门应该给予教研室相应的指标,给予教师脱岗深入企业工作的机会和时间,在企业的工作时间可以1~3年不等;2、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机制,让脱岗教师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线;3、学校应该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机制,同时也可以和企业进行交流,让企业里达到相应标准的管理人员入校定期授课,指导学生实践学习。
(三)注重对学生实行分期就业指导,逐步实现学习与就业意识建立的一体化。就业指导对于从高中封闭式学习环境中走出来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过去高校对这个方面工作力度不够,没有分阶段的进行。1、在大学一年级至二年级阶段学生学习中公共课程比较多,学生特别需要教师来指明方向,告诉他们为什么学习这些课程,以后的职业规划怎么做;2、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大量的接触专业理论课程,同时也开始了实践课程的学习,这个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素质和兴趣就营销方向某些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发展的方向对学生进行细分指导;3、大学四年级学生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找工作,这个时候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面试、工作单位的选择等知识的指导。
(四)注重对学生毕业后两年的职业指导,逐步实现在校与毕业后学习一体化。学校应该重视到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学生毕业后的两年内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没有一所高校可以肯定大学生在校学好知识,毕业后只需要使用这些知识就足够了。通过不断地与毕业生沟通交流我们发现,毕业后的一到两年是他们最困惑的时期,也最需要学习新的职业知识。1、市场营销专业应该建立新的职业指导机制,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两年内得到一对一的指导;2、对于超出指导教师往常工作内容的毕业后两年的工作,学校管理部门、营销教研室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个有偿的培养机制,可以采取在学生毕业时缴费,也可以采取学生在就业后三个月内缴费的方式;3、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防止毕业后的职业指导流于形式。
[1]宁科杰.《市场营销学》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4.1.
[2]靳洪,陈向军.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14.8.
[3]姚荣.行政管控与自主变革: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